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吳恒燦:用語言和文化為「一帶一路」「搭橋」(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4

◎陳悅

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董事部最高決策機構唯一華人董事成員、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恒燦馬來文造詣深厚,「語言是民族的靈魂」(Bahasa Jiwa Bangsa)是他很喜歡的一句馬來諺語。在其領導的漢文化中心主辦的首屆中資企業初級馬來語和文化培訓班順利結業之際,吳恒燦說,這句諺語也是他積極推動馬來西亞中資企業員工學習馬來語、學習馬來文化的「初心」。

「我相信,通過馬來語的學習,中資企業能夠更好的在馬來西亞『接地氣』,走入馬來社會。這將有助於為『一帶一路』倡議在馬來西亞生根發芽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吳恒燦又引用了一句馬來諺語「沒有相識,何來感情。」(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沒有相識,何來感情」

「沒有相識,何來感情,」也是吳恒燦40年如一日推動中馬文化交流工作的初衷。他和他領導的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先後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和許多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翻譯成馬來文,並推動中國文學走進馬來社會,為馬來族民眾日益熟悉。

從着力翻譯工作到舉辦首屆馬來語培訓班,吳恒燦說,這是自己幾十年文化工作的一大轉變——從「靜」到「動」的轉變。在他看來,過去做翻譯,對的是不會說話的小說文本,他是用「沉靜的思維」,把中國的經典翻譯成馬來文;而語文教學是動態的工作,存在和教學對象的互動。「但這兩者對我而言,都是一以貫之地從事推動馬中文化交流、促進兩國人民相識、相親的工作。」

談及為何從「靜」走向「動」,吳恒燦說,近些年,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在馬來西亞越來越深入人心、馬中兩國「一帶一路」合作日益深化,越來越多中資企業來到馬來西亞發展,不少中國員工來到馬來西亞工作,中資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作出很大貢獻。但另一方面,兩國文化背景畢竟存在差異,馬來主流社會對中資企業的了解還不足,中資企業對馬來語言和文化也不夠了解,「這其中難免存在一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必要誤會」。

吳恒燦舉例說,有一家中資企業在舉行開幕禮活動時,按照中國習慣,在活動現場插滿寫有中文的旗幟。結果,一小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就造謠扭曲稱,中資企業買下馬來西亞的土地。「看到這種謠言時,我就想到,如果中資企業對馬來西亞語言、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很多誤會就能避免,很多謠言就沒有興風作浪的可能。」

在吳恒燦看來,中資企業主動學習在地語言和文化,也可以展現新時代中企走向海外時融入當地社會的主動性和決心,這對中企在海外新形象的建構是大有助益的,對所在國更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也有巨大的幫助。

作為馬來西亞著名語文學者,吳恒燦開始探索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更加「接地氣」盡一份力量。

「史無前例的工作」

「其實,在馬來西亞的中資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已經表現出了積極性。」吳恒燦回憶,寶騰汽車CEO李春榮博士就主動向他發出的邀請,請他去為寶騰汽車總部授課,講解了解馬來西亞在地文化的重要性。中建馬來西亞等中資企業也表達了強烈的興趣。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對吳恒燦的設想十分支持,認為這可以更好地普及馬來文化,促進馬中文化交流。「語文局的負責人告訴我,『吳先生,這是我們二三十年來一直想做的,但卻沒有想好如何下手』。」

雖然吳恒燦是馬來西亞著名語文學者,但為中資企業開辦馬來西亞培訓班還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工作」——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更將之形容為「創舉」。「課本是沒有的,課程安排也無處可參考,」吳恒燦需要從一張白紙出發編纂全新的教材。他認為,培訓班的重點固然是教導初級的馬來語會話,但也要考慮到中資企業的經營性質,這樣既能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實質性地促進中資企業和當地員工、當地社會的交流。為了能替參與首期培訓班的寶騰汽車和中建馬來西亞員工「量身定做」一份教材,吳恒燦和兩家企業的負責人多次會面,了解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需要的馬來日常用語,再從馬來語自身特色出發,最終確定教材內容。

今年4月13日,有51名中資企業員工參與的首屆中資企業初級馬來語和文化培訓班正式開學,吳恒燦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在課堂上唱歌和模仿發動機聲

開始馬來語教學後,吳恒燦首先做的是「心理教育工作」。他說,馬來語相對而言是一個與漢語拼音系統有差別的「新語種」,中資企業員工學習時難免有畏難情緒。他要調動起學員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馬來語字母「R」的「舌卷音」是漢語拼音發音中沒有的,也是中企員工學習馬來語的難點之一。為了讓學員們更好掌握「舌卷音」,吳恒燦帶頭在課堂上用氣息震動舌頭發聲,模擬出汽車發動機行駛時的聲音,讓同學們開懷大笑的同時,領會了發出「舌卷音」的訣竅。吳恒燦還在課堂上引入馬來語歌曲,讓同學們在開懷歌唱時輕鬆活潑地學習。

在培訓班即將結業之際,來自中建馬來西亞的劉遠征面對馬來西亞記者,能夠嫻熟得用馬來語歌唱,博得對方的掌聲。在一旁觀看的吳恒燦露出欣慰的微笑。

吳恒燦特意將培訓班名稱定為「馬來語和文化」培訓班。他說,培訓班的目的不僅要讓學員們掌握「200到250個單詞、200到300句短語」,能夠進行「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簡單對話」,也要讓學員們了解馬來文化和生活習俗,對馬來社會有初步了解。「這體現了培訓班增進了解、增進友誼的宗旨。」

吳恒燦說,很多學員經過培訓班的學習,「感受到了效果」。劉遠征也告訴記者,當她用馬來語和辦公室同事交流時,同事們都發出驚嘆,並且「一下拉近了跟同事的關係」。她說,雖然自己還只能用簡單的馬來語和同事交流,但無論是馬來語對話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顧馬來民眾的生活習俗、習慣,「馬來朋友都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感受到我們融入當地社會的誠意」。

經過七個月的學習,首屆培訓班於11月中旬舉辦了結業儀式。馬來西亞語文局還特意授予首屆培訓班51名學員「語文之友」證書。在證書授予儀式上,語文局主席沙里安主席說,這是馬來西亞官方對中企員工學習馬來語的肯定。沙里安也期待更多中國企業員工學習馬來語,「這是與當地人民直接溝通交流的最佳途徑」。

通過半年教學生涯,吳恒燦也愛上了和學員們授課互動的過程。他說,教學期間,由於疫情影響,既有線下授課,也有線上授課,「我還是喜歡線下授課」。每次線下授課時,同學們會用新學的馬來語和他打招呼,也會在課堂上和他進行互動,這些都讓他實實在在看到自己的教學成果。

「做好『搭橋』工作我責無旁貸」

首屆培訓班的結業不是吳恒燦工作的結束,他已開始籌備下一屆培訓班了。吳恒燦說,下屆培訓班參與的中企可能會涉及更多領域和行業,原有的偏向建築、汽車領域的培訓教材,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改進。「每期培訓班都要『量體裁衣』,符合參與企業的需要。」

其實,除了馬來語培訓,7年前,吳恒燦就在馬來西亞政府、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支持下,於漢文化中心開設了馬來西亞政府公務員漢語培訓班。到今年為止,馬來西亞總理署、內政部、外交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等重要部門先後有近千名公務員參與了漢語培訓班,並通過培訓班掌握了初步漢語會話。隨着中馬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僅是政府公務員,馬來西亞全社會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由漢文化中心承辦的漢語水平考試在疫情期間也堅持進行,參與者越來越多,馬來政府官員學習漢語俱樂部也已成立。在吳恒燦看來,馬來民眾學習漢語,中資企業員工學習馬來語,這樣一種「雙向奔赴」的過程,將令兩國民眾的交流更少障礙、更多順暢,「越學習,越交流,一定會越親近」。

吳恒燦注意到,中國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也願意將自身強大的職業教育資源與世界分享。他積極在中馬兩國院校和企業間穿梭連線,領導漢文化中心與中馬兩國院校、企業合作,於今年8月起開展海外中資企業員工的在職技術培訓。他說,培訓內容將包括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系統培訓、電動車碳中和技術培訓、清真食品安全生產管理認證培訓等。培訓對象包括中企的中國員工和在地國員工。

吳恒燦說,兩國合作開展的職業技術培訓的特色在於,以中馬兩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標準為準繩,遵循馬來西亞培養相關行業勞動力的政策。他希望培訓既能夠增進中企中國員工對馬來西亞技術標準的理解,也能夠通過中國優秀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增進馬來西亞本地員工的自身能力。

「『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新時代的中國形象也在海外受人矚目」。吳恒燦說,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彼此社情、民情也都有很大差異。如果加強溝通交流,這些特色化的差異可以促進中國和沿線國家的互學互鑒、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如果溝通交流不足,這些差異卻有可能給「一帶一路」倡議順利推進帶來障礙。「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文化交流『搭橋』,為『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我責無旁貸。」

從為馬來西亞民眾翻譯中國文學,到為中資企業員工舉辦馬來語培訓班,在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恒燦看來,中企員工學習馬來語、馬來民眾學習漢語,這種「雙向奔赴」將令兩國民眾更加親近、交流更加順暢。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