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後疫情時代香港如何再出發(2023.1)

發布日期:2023-02-06

◎柳蘇

世界現時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以及單邊主義的興起,都給香港未來的發展帶來挑戰。擺在香港面前的問題是,香港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再出發?

(一)內地和香港如何走出疫情陰霾

國務院12月7日發布10項優化防疫措施(「新十條」),在稍早前「二十條」的基礎上一步放寬防疫措施規定,「新十條」未再提「堅持動態清零」。國家衛健委表稱,中國接近完全戰勝疫情的時機。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表示,「新十條」的防疫政策「反映了國家求真務實、積極以變應變的強大能力」。

另外,波濤洶湧的2022年來到尾聲,早前有傳會延期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期於15和16日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發放的公布,重申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強調明年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政策方向無疑正確,惟要順利實現,肯定要花極大力氣,畢竟今年經濟受到新冠疫情重創,工業投資消費全線滑坡,樓市信心危機有待收拾。

眼前重大挑戰是內地和香港如何走出疫情陰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優化調整防控政策,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及社會秩序穩定,可謂言簡意賅,道出箇中難處。

持續封控或解封,關係到內地和香港在過去三年被阻滯的經濟是否能夠復甦,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防疫專家會議上表示,Omicron變種病毒致死率低、中國將轉向加強預防工作等,昭示中國官方對疫情態度的轉彎,外媒即預測中國的「清零政策」將結束。「新十條」公布後,有經濟學家對能夠隨之產生效益的中國經濟前景表達樂觀,期待中國最遲將在2023年重新開放邊境。

明眼人都能看出,內地持續了三年的清零政策已結束,而這就是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的機會。特區政府應與內地部門密切磋商,加快做好通關的安排及預視通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未雨綢繆,同時亦應籌備促進旅遊業和消費的大型活動,乘勢吸引海內外遊客來港,為零售業、旅遊業等引入活水。

(二)為兩地恢復免檢疫通關做準備

後疫情時代香港應該有新的定位,包括:為恢復兩地恢復免檢疫通關做準備,政府應因時制宜逐步「減辣」,要在大灣區背景下考慮後疫情時代香港發展的新機遇,香港應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建設更加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夠贏得更好的發展機遇等。

內地陸續放寬三年來嚴防死守的限制,絕對是值得歡迎的舉措,有利於社會復常,經濟重拾正軌,紓緩民眾由於抗疫疲勞所形成的煩躁不安。內地繼公布「新十條」之後,意味着走出疫境已見到曙光。內地在疫情防控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已逐漸成為現實。內地在短時間內大幅放開防疫限制,是基於病毒變種的變化,雖然傳播力極強,但病毒殺傷力極低,所以,再頻繁大範圍做核酸檢測已經沒有意義,放寬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做法。

3年疫情的勞累和沮喪,令復常成為了最大的民意,世界各國皆如是,香港更加如是,香港內外通關迫不及待,能與內地恢復免檢疫通關,香港才能完全復常。香港社會各界對儘快通關望眼欲穿,落實與內地和海外全面正常通關,才可讓無錢度日、等米下鍋的市民有工開、有收入,才可真正發揮香港聯通國內國際的功能,盡快通關復常,才能確保香港活力。

在亞洲最早提出「與病毒共存」、決定全面開放的新加坡,在2022年4月時有九成人口完成全程疫苗接種,71%完成接種加強針;60歲或以上老人中,達到95%完成全程接種,80歲或以上人口的全程接種率也有94%。香港已接種第一針的人口為94.5%,已接種第二針的有92.8%;已接種第三針的也達到82.3%。這樣比例的接種率,媲美新加坡,有條件加快內外通關。

由2020年2月8日開始,香港和內地已近三年沒有正常通關,回想疫情前兩地的正常通關狀態,每日往來人次以十萬計,現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兩地恢復免檢疫通關後,應該如何做健康申報、如何控制人流、如何有步驟地逐步開放;特區政府有關的出入境、檢疫等相關部門,必須配備足夠的人手應對口岸重開的需要,這些都是需要兩地協商擬定操作細則之後,才能迅速組織人手安排工作。

香港經歷五波疫情,經濟民生面臨嚴重困難,未來5年面對嚴峻挑戰。香港發展進入十字路口,最新失業率和經濟分析都顯示,在經濟民生和兩地融合等方面,香港亟需急謀對策。現在,病毒Omicron的殺傷力大大減弱,全世界專家都指出,目前流行的變種病毒已不同,死亡率降至和流感差不多。最新定義,Omicron是自限性疾病,指的是其病程不需要治療就能緩解,不過雖然自限性疾病會自己消失,但服用藥物能讓疾病更早痊癒。況且,目前治病工具得以強化,內地與香港政策轉型此其時矣。春節甚至更早,香港與內地通關亦並非不可能。

(三)政府應該因時制宜逐步「減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綜觀香港當前客觀環境,無論是外部國際形勢,或是香港內部都存在許多不明朗因素,不利香港樓市。國際地緣政治的中美大國博弈愈演愈烈,俄烏戰爭陷入糾纏膠着狀態;而歐洲的能源經濟危機削弱需求,直接影響香港對其出口,令香港上半年的外貿陷入倒退,加上香港第五波疫情打擊,失業或開工不足依然普遍,縱使防控措施已大為放寬,經濟逐步重拾活力,但與內地通關未能復常,缺乏北水支援,相信末季也難以追回失地,官方也預警全年經濟將陷入負增長。可以預見,未來香港內外環境仍將十分艱困,要扭轉樓市跌勢似乎不容易。

房地產是香港經濟支柱行業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左右,所以香港房地產市場與本地經濟命運與共、互相關連,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樓價大幅急劇下跌,不利於香港整體經濟外,亦會連鎖效應下會引發房地產資產泡沫爆破,引致負資產效應。房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無容置疑,雖然當前樓市並無崩塌的癥狀,但為令樓市軟着陸,預防性的維穩措施似乎需要適時行動,例如檢討過往為壓抑過熱樓市的多項「辣招」。

特區政府自2012年10月起推出多項樓市「辣招」,至今已十年。在當前經濟艱難的時刻,為了在疫後重振經濟,政府應該因時制宜逐步「減辣」。不少政界及地產業界人士,近期均提出政府應考慮撤銷「辣招」。面對樓價下行,政府有空間研究逐步放寬有關限制,現為審視「辣招」減辣適當時候。香港多個政黨近月亦提出建議調整買樓「辣稅」,容許外來專才提供與香港永久性居民同等的置業稅務待遇,以鼓勵外來人才在港置業。

(四)要在大灣區背景下考慮後疫情時代香港發展的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最具創新精神的區域之一,擁有尖端的科學技術,有能力為智慧城市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展示城市集群的未來。大灣區的優勢及未來產學研創新的方向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優秀教育資源與尖端科技不斷彙集;二是醫療保健系統持續完善;三是能源轉換,發展零碳電力;四是可持續開發用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淡水資源;五是針對智能城市進行投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六是發展數位化經濟。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區政府將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加強與內地機構溝通。充分投入國家發展大局,利用好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的條件和資源,妥善解決香港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問題,培育新的經濟動能,因此後疫情時代香港發展新機遇必須要在大灣區的視角下開展。

在後疫情時代,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機遇在哪裡?目前內地正處於疫後消費升級的重要時期,高端消費、服務型消費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中央和地方發布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加速落地,依託互聯網的各類新型消費模式受到追捧。大灣區正是內地中等收入群體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這些人群不僅具備良好的消費力,也更願意嘗試新產品、新服務。香港可把握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的領先資源優勢,在深化國際合作的條件下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的目標。

(五)香港應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2年1月1日生效,全球最大多邊貿易協議及最具發展潛力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地,約90%商品關稅將陸續減少或取消。RCEP涵蓋15個國家(東盟十國加中日韓澳紐),當中涉及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貿易區域,經濟規模佔全球GDP三成。RCEP是新自由貿易經濟體,對香港經濟發展、中小企都帶來商機。香港已在今年1月中申請加入RCEP,香港若加入RCEP,定是疫情後的好消息,因為可推進香港的金融、專業及法律服務業發展。

RCEP協議當中的「服務貿易」與「投資」兩大章節,是最符合香港產業優勢的。在上述金融服務範疇,本港本應佔盡先機,如果能夠透過RCEP協定,定能進一步加強在亞太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角色。

不過,RCEP歷經逾八年超過30輪正式談判,才能平衡各方利益,目前RCEP成員國亦已表明立場,短期內只歡迎印度加入,因此一時三刻要允許其他經濟體加入協議絕非易事。相信可行的方式是借助以往香港多宗貿易協議的正面國際形象,以及在金融服務業上可以為區內國家帶來的改革創新優勢,遊說各國同意香港加入;加上中國是RCEP成員國之一,自然願為香港背書。

綜合所言,香港應把握東亞經濟整合浪潮,爭取加入RCEP,善用本港的金融創新及服務貿易優勢,鞏固在亞太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地位。

(六)建設更加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夠贏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治理水平低下、房價高企、貧富差距大、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空心化、年輕人向上流動難……這些矛盾問題,有些是回歸前後就存在的,有些是疫情三年來累積而成的。凡此種種,已成為長期壓在香港普通市民特別是青年人身上的沉重負擔。特區政府應充分明白香港存在着各種社會深層次矛盾。只有借鑒「中國式現代化」對香港的啟示,牢牢抓住完善治理體系和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關鍵要義,才能開啟香港健康與和諧的新時代。

香港政府的改革是香港所有改革的起點。習主席來港出席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向香港提出「四點希望」,首項即為「着力提高治理水平」,特別強調:「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好、發展好的迫切需要。」這對第六屆特區政府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尤為關鍵。特區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具體工作包括提升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與改進政府作風等。特區政府應大力整頓政府管治隊伍,破除怠政、懶政、懈政、庸政,重建有識見、有格局、有能力、有魄力的管治團隊,大刀闊斧、積極穩妥地推動改革和化解深層次結構矛盾,不但要帶領社會克服眼前的困難,更要重新作出全盤規劃,積極穩妥地籌畫未來、實幹有為、籌謀進取,大力推動社會改革和經濟轉型,彰顯管治新風。

習主席強調「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以確立特區治理與國家治理一致的「價值目標」;習主席重申「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是統一銜接的,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夠把特別行政區治理好」,是要求全面完善特區治理的「制度體系」;另外,習主席談到權威決策體系、行政執行系統、政治互動機制等範疇的「治理領域」,以及涉及戰略規劃、法律實施、體制革新、政治溝通、精英錄用、科學決策等方面的「治理能力」,是希望不同主體良性互動、合力提升治理水平。

香港社會認為,提升特區治理水平,首先,在政策取向上,實現從強調「兩制」向強調「一國」的轉變,突出香港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地位、義務、權責;其次,在政策焦點上,實現從側重政治領域向側重社經領域的轉變,以經濟民生為中心,尤其是通過提高經濟治理和社會治理績效,讓香港市民公平分享發展成果;最後,在政策眼光上,及時融入國家發展大潮、把握民族復興機遇、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並以開放的視野和積極的心態籌劃「一國兩制」的香港未來。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