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2023年:穩字當頭重回經濟重心(2023.1)

發布日期:2023-02-06

◎李西涼

種種信號顯示,2023年,中國將以穩字當頭,重回經濟重心。如何做到,即是擴大開放,不能開歷史倒車,一味沉浸於「自給自足」和「內循環」,與世界「脫鈎」「斷鏈」。唯有加碼改革、加速開放、全力拼經濟,中國經濟才能「內外優勢」通吃,並在多重逆風下,乘風破浪、披荊斬棘,重回良性增長賽道。

2022年底相繼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繼宣示,宏觀政策重心重回經濟,2023年將是「政策大年」,對於2023年經濟工作,中南海突出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政策大年 須過「五重關」

穩字如何當頭、穩中如何求進?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五大挑戰橫亙其前,不容小覷。

一、全球經濟陰雲籠罩

中國央行最新貨幣政策報告坦承: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海外通脹高位運行,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

2022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全球各國疫情政策、地緣不確定性、通脹影響程度以及極端氣候狀況,導致全球價值鏈恢復速度整體放緩。全球民粹主義抬升,加碼區域間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

歐洲央行認為,使用歐元的19個國家出現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並警告稱,俄烏戰爭助長了能源價格飆升和高通脹,增加了銀行虧損和金融市場波動風險。多位經濟學家和歐盟執委會預測,2022年最後三個月和2023年上半年將出現技術性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3年全球增長預期從之前的2.9%下調至2.7%,並表示,全球經濟前景比預測的更加黯淡。

二、疫情攪動中國經濟

延宕三年的新冠疫情,對今年中國經濟的「殺傷力」尤為明顯。有數據顯示,中國防疫嚴格指數對經濟影響系數加大,過去幾個季度為逐季上升態勢。

嚴格防疫下,中國經濟數據全面走軟。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全下滑。中國經濟在2022年10月份延續低迷表現,繼續表現出偏離過去10年規律的諸多反常現象: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5%,逆轉此前升勢(9月為增長2.5%),且明顯不及預期(增長0.7%),環比更降0.68%。除汽車以外10月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9%。當月餐飲收入更大幅下降8.1%。

11月高頻數據顯示,交通、物流、人流、工業生產、訂單等比10月份環比下降,這意味着四季度經濟增速可能要低於3季度。今年1-3季度GDP增速3%,如果4季度經濟不能重啟,意味着全年經濟增速可能低於3%,創幾十年來經濟增速新低。

此間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主要來自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國內的防疫形勢,房地產市場企穩時點,以及政策加碼力度。

三、警惕「國進民退」回潮

部分中國國企與網絡科技巨頭合資開設新公司攪動外界神經。國資背景的電信商中國聯通2022年11月初宣布與網絡巨頭騰訊合資設立新公司,以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顯示,此合資案早已於當年10月18日獲「無條件批准」。

另一家電信巨頭中國移動亦與茅台和京東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分別推進智能酒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等。無獨有偶,中國知名短視頻平台「快手」11月初傳出完成戰略融資,獲得官媒北京廣播電視台入股1%。

繼供銷社重出江湖後,中國部分地區近來開始設立「社區食堂」,湖南、湖北、山東、雲南等省的部分居民社區,已出現自助餐式社區食堂。經營模式由當地街道辦出資,再委由官方批准的餐飲業者經營,定價略低於市面飯館。其中一些地方即標榜「國營食堂開業」。

「國進民退」回潮傾向引起外界警惕。2022年前十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僅增長1.6%,遠低於國有控股10.8%的增速。

在國資大踏步前進的同時,有數據顯示,2021年《財富》(Fortune)世界500強名單上的中國公司總收入中,民營企業收入份額較之前一年有所下降。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稱,中國前100大上市企業中,民營公司的總市值有所下降。3月份,民營企業市值佔比從2021年中期55.4%的峰值降至42.1%。

有分析認為,「國進民退」恐挑戰市場自由運作,不僅將削弱民間資金投資動能,亦或衍生不確定性風險。

四、體制性扭曲

當下中國面臨諸多阻礙經濟發展問題,長期問題包括: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大、居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總需求不足等。短期問題則包括: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主體預期轉弱、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在經濟學家周天勇看來,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二元體制扭曲造成。

二元體制下,中國過去實行了計劃生育,目前還存在土地計劃配置、資金借貸對民企歧視、嚴格戶籍制度使得人口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城鄉勞動力工資和社保存在較大差距等系列問題。計劃和行政管理觀念和操作時有回潮。

此間經濟學家認為,不同於已完全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元體制」國家,中國依舊是計劃與市場長期並存的二元體制國家。由於體制扭曲造成產出損失,亦形成體制扭曲性的資源、資產和能力等剩餘和閒置,中國作為二元體制經濟國家,如不加碼推進改革釋放生產力,未來經濟恐陷入低速增長。

五、地產危機

過去逾二十年,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發動機。但隨着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中高水平、居民槓桿率不斷上行,以及房企槓桿無序擴張被約束,房地產對經濟拉動力逐漸減弱。

2022年10月,中國房地產銷售再度走弱。當月房地產銷售同比跌幅從16%擴大至23.2%,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6%,跌幅較9月的12%再度擴大。

10月房地產開發商的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跌53%,意味着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新開工和建設活動仍將承壓。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大幅下降。

本輪房地產活動大幅走弱為多年來最嚴峻下行週期,房地產新開工和房地產銷售面積已分別從此前高位下降50%和30%以上。

樓市下行意味着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資平台面臨融資壓力,削弱其在2023年債務還本付息和增加公共開支的能力。房價下跌導致的負面財富效應亦將抑制居民消費,與房地產相關的不良貸款亦大幅上升。

鑒於全球危機大部分均源自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且房地產危機有較高傳染性,中國房地產市場結構性問題依然是中國經濟中最大灰犀牛。

闢改革開放新賽道

中國官方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考慮就業需要、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務提供、養老需要、國情、政權運轉保障、國防實力和共同富裕來源,中國經濟未來須實現較高經濟增速,到2035年前的年平均GDP增長速度需保持在5%-6%區間。

此間觀察家表示,內外多重挑戰下,中國經濟面臨陷入低增長區間風險,要穩住經濟大盤,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從錯綜複雜的國內和國際情形來看,穩大盤、穩增長不但是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主題,亦將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任務。因此,中國經濟欲實現穩增長,從內外逆風中成功突圍,須答好以下三道必答題。

其一:清障破阻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商品和服務價格97%以上由市場定價,但仍存在地區分割問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後,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範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後等,影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有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體制性剩餘資本規模為122萬億,2035年前的階段中,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新經濟增長點年均為0.22%。

打破政府對國內市場的分割以及對要素流動造成的障礙,放開戶籍制度,允許人口自由流動,放開和盤活城鄉各類土地,形成競爭性市場,釋放體制性扭曲所禁錮的經濟潛能,中國經濟才能重拾向上動力。

穩定是發展的基礎,各方面政策要合力保證大局穩定。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且明確指出「要堅持真抓實幹,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讓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預計地方層面亦將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

其二:新舊轉換

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低垂之果」均已摘完。雖然目前中國經濟調整過程中,經濟增長和就業難以避免出現陣痛,但如能在短期內降低房地產等泡沫化隱患,並逐步擺脫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深度綁定,長期來看可以推動中國改革重上快車道。

舊動力高速擴張期已然過去,進入深水區的中國經濟改革,必須要擺脫對舊動能的過度依賴,尋獲經濟增長新動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增長引擎,均是題中之義。

其三:加碼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與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密切相關。但近年來,中外在規則、機制、文化、理念方面,以及思維和行事邏輯,距離日遠。而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而言,下決心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防止與外部世界的隱形脫鈎,可謂至為關鍵。

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但中國「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的自然稟賦,資本、人才、知識等生產要素嚴重不足的歷史短板,使得中國現代化必須通過對外開放去爭取、整合全球資源。

當前,中國經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經濟政策正面臨重大抉擇。於現時中國而言,擴大開放並非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唯有此,中國經濟才能乘風破浪、披荊斬棘,重回良性增長賽道。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