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政治生態新變化(2023.1)

發布日期:2023-02-06

◎匹夫  北京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顯示出島內「討厭民進黨」進而「修理民進黨」的民意情緒發酵。台灣社會重新瀰漫的「討厭民進黨」、換黨做做看或加強制衡功能的心理成為此次選舉民進黨落敗的根本原因。

11月26日,台灣地區2022年「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除嘉義市長選舉因有登記候選人亡故而推遲舉行外,其餘各項選舉結果均順利出爐。執政的民進黨僅獲得「2都3縣」,吞下創黨36年來選舉最大的慘敗,自2020年「二合一」選舉以來持續獲勝勢頭被遏止;而國民黨在多位尋求連任縣市長成功勝出下,一如外界預料贏得席次上的大勝,不僅拿下13個席次,且成功光復台北、桃園「二都」;台灣民眾黨及無黨籍勢力則獲得3個縣市的執政權。

此次選舉堪稱近年來選情「最冷」的一次,最終只有1139.7萬選民出來投票,投票率僅60.08%,遠低於2014的67.59%和2018的66.96%。選舉結果是民進黨重新上台6年多來島內政治經濟社會面貌深刻變化的客觀反映,其過程及結果對民進黨未來兩年政治生態演變將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是否影響2024年「大選」值得持續觀察。

台灣地方政治版圖「國強民弱」格局未變

第三勢力基層實力拓展不易

從縣市長選舉席次看,2016、2020年連續兩次贏得「總統」選舉的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繼2018年再次遭遇慘敗,不僅丟掉了執政8年的桃園、基隆和新竹等北部關鍵縣市,南部的台南市和屏東縣也險些被國民黨翻盤,最終台灣本島的北、中部和花東縣市全面潰敗,地方執政版圖壓縮在北港溪以南,退守至本島西南一隅及離島的澎湖,作為「中央」執政黨僅治理全台約1/4的人口。而且,2020年「大選」民進黨蔡英文豪取817萬票,而此次縣市長得票僅474萬多張、得票率約41%,短短兩年「挺蔡」選票幾乎何腰斬,減少343萬票;相對於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得票數489萬,也減少了15萬票。

相比而言,國民黨依靠各地方首長的深度耕耘和良好政績口碑,在選民「討厭民進黨」情緒的催化下,不僅實現了10個縣市的連續執政,雖然未達到「16+」的預定目標,並失去了苗栗和澎湖,但拿回了台北、桃園和基隆的執政權,總共獲得13席縣市長。加上延期的嘉義市長選情亦呈現候選人黃敏惠明顯領先民進黨李俊俋的局面,國民黨可說是取得明顯勝利,進一步鞏固了地方執政的優勢局面。

從縣市議會席次來看,全台總共910席中,國民黨獲367席,民進黨277席,民眾黨14席,其他政黨和無黨籍一共252席。與2018年相比,國民黨減少了27席,其他勢力減少了14席,而民進黨卻增加了39席。可見,民進黨雖然在縣市長席次上受到「中央」執政績效的拖累而政黨認同票減少,但是各議員候選人的基層服務仍然獲得了選民的認同,其基層實力受損有限。

柯文哲領導下的民眾黨成立以來首次參加地方選舉成績欠佳。縣市長層面重點經營北台灣,提名並支持4人參選僅新竹市長成功上壘,而縣市議員層面派出86人參選僅獲得14席,甚至不如2018年「時代力量」的16席。民眾黨初試啼聲雖有所斬獲,但不僅支持的黃珊珊未能延續柯台北市長執政,在縣市議會層面尋求「參選縣市均能成立黨團」的目標也未能達成,柯文哲希望借此次選舉拓展民眾黨的政治基礎,在藍、綠包夾下突圍成長為第三勢力的如意算盤被打破,發展的局限性明顯。

民進黨執政失德失能累積民怨

「討厭民進黨」是其慘敗的根本原因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顯示出島內「討厭民進黨」進而「修理民進黨」的民意情緒發酵。民進黨全面主政7年,壟斷「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全部權力,在外無強大制衡、內無自我約束下,恣意妄為,一方面頑固堅持「台獨」路線,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邊緣;另一方面,遂行「民主獨裁」,踐踏道德底線,官商勾結,黑道纏身,嚴重喪失民心,誠信全然破產,青年、中間選票大量流失,台灣社會重新瀰漫的「討厭民進黨」、換黨做做看或加強制衡功能的心理成為此次選舉民進黨落敗的根本原因。

此次選舉,民進黨一開始即處在既往地方執政格局不佔優勢的不利狀態,在投票前夕,一般預測執政包袱沉重的民進黨幾乎能有勝算。長期觀測台灣政治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甚至認為綠營將只剩下5個縣市。選後,小笠原進一步警告,民進黨如果不改變「不投民進黨就不是民主」的說法,2024年可能真的會政黨輪替。

這顯示,民進黨「民主獨裁」的新威權形象已在島內民眾中形成既定印象。回顧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的施政處處荒腔走板,漠視民意、戕害民主的「獨裁」本質暴露無遺。在防疫政策上,不論是口罩、疫苗、篩劑,都以阻擋、欺騙與蒙蔽的手法自我謀利或製造意識形態仇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成為「仇恨值」最高的參選人;在新聞自由上,關停中天電視,邊緣化TVBS頻道,扶持鏡電視,爆出施壓NCC等醜聞,使標榜的新聞自由蕩然無存;此外,諸如為迎合美國開放萊豬、強推「地方制度法」「電信仲介法」、開放日本核食、追殺質疑蔡英文學歷真假的媒體人彭文正等荒謬層出不窮,而選舉過程中爆出的論文抄襲、施政成績氣泡破滅等加劇了民眾對民進黨當局執政7年的失望和不滿,也導致民進黨候選人在選舉期間提出的訴求完全無法打動人心。

因此,在選戰最後關頭,蔡英文當局為炒熱選情,轉移提名人選失敗和施政失能引發的巨大民怨,在民進黨落後的多個選區祭出「抗中保台牌」試圖翻轉選情,蔡英文甚至刻意宣稱「全世界都在看台灣對民主自由的決心」、呼籲支持者「為台灣挺身而出」,聲稱「如果我們(民進黨)選的不理想,這些國家會對台灣的信心打折扣」。然而,近年來民進黨選舉無往而不利的「抗中保台」利器全然失靈。「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48.8%認為這是民進黨為拉抬選情的選舉操作,這表明近半選民對民進黨的這一招數並不認可。選舉結果也進一步說明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完全激不起民眾「仇中」「愛民(進黨)恨國(民黨)」的激情。島內輿論分析認為,民進黨「抗中保台牌」踢到鐵板,主要原因一是ECFA 不敢斷,「兵役」延長政策搖擺不定,讓人看破了民進黨「抗中」手腳;二是面對大陸方面堅決反制佩洛西竄台的一系列軍事演訓,蔡英文當局色厲內荏,「民主抗中」形象破產;三是民進黨嚴重誤判台灣民眾近年來挑釁大陸而產生的兩岸戰爭可能來臨的真實恐懼,嚴重低估台灣社會反戰態度,被自己製造出來的網路聲量沖昏了頭。

民進黨內政治生態出現新變化

是否牽動2024年「大選」有待觀察

民進黨此次重挫對黨內權力結構和派系合縱連橫明顯產生衝擊。選後,蔡英文第一時間表示「虛心接受選舉結果」辭去民進黨主席。面對黨內外要求辭職負責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提出口頭請辭,但立即獲蔡慰留。島內輿論分析,這是蔡英文利用權力穩住自己陣腳的第一步。不僅如此,為渡過選舉慘敗後黨內可能的劇烈變動,以便重整腳步鞏固領導地位,蔡兩度邀集黨政重要人士在官邸討論並達成「中壯世代共同扛起責任」共識,將「英系」的陳其邁推為代理黨主席,並運作桃園市長鄭文燦擔任「檢討小組」召集人,迅速構築起「護英防線」,一方面可防止其他派系借機逼宮;另一方面,借蘇的「勇於任事」抵消黨內外對蔡的不滿,以避免後蔡英文時代加速跛腳的危機。可以看出,「蔡蘇體制」已成為蔡繼續掌握權力運作的依恃,既可穩住蔡的權力基礎,也可對賴清德產生牽制效果,有助於其維繫後蔡時代的權力平衡。

此次選舉也是民進黨各派系謀求後蔡時代黨內影響力的關鍵一役,從選舉結果亦可以看出各派系的實力消長。縣市長層面,民進黨從2018年的6席掉至5席,丟掉了最具指標意義的桃園市、新竹市和基隆市,苦心經營8年的北台灣灘頭陣地一夕崩潰。其中,桃園市傳承受挫的「新潮流系」損失嚴重,代表人物鄭文燦不僅未能延續民進黨在桃園的執政權,選後還被撤銷台灣大學碩士學位,後續想要掌握黨權、「進軍中央」進而爭奪2024將困難重重;「正國會」同樣受傷不輕,不僅丟掉了基隆的執政,頭面人物林佳龍在「府院黨」全力輔選下仍大輸侯友宜45萬票,突破了蘇貞昌慘輸29萬票的防線,重挫其黨內影響力。相比而言,「英系」成為最大贏家,在5席縣市長中穩穩佔據2席(高雄市長陳其邁、嘉義縣長翁章梁),甚至在深藍的南投縣長選舉也獲得42.8%的選票,僅小輸3萬餘票,雖敗猶榮。

從縣市議員的派系分布來看,各派系席次都有所增加,其中「英系」憑藉蔡英文「中央」執政的優勢基層拓展迅速,從2018年的13席增至28席,翻了一倍還多,奠定了後蔡時代黨內派系競爭的實力基礎;「湧言會」收編無派系人士和原「謝系」人馬有成,席次也增長了近一倍。「新潮流系」依然是民進黨內最大的派系,僅在「六都」就拿下43席議員。當然,這些席次近半都是各地方大佬的子弟兵,如台南賴清德系統、高雄陳菊系統、桃園鄭文燦系統,並不全然為派系所掌握。

整個選舉過程呈現出的民進黨內派系實力消長,也使目前圍繞2024年「總統」選舉的卡位戰出現明顯變化。民進黨經過此次慘敗,黨內從蔡英文、蘇貞昌,到原本已浮上檯面的「備選閣揆」鄭文燦,甚至被媒體視為緊急入黨的2024「備胎黑馬」陳建仁,無不內傷慘重,而不論在選舉提名還是輔選執行上均無法參與並扮演主導角色的「副總統」賴清德,卻成為唯一能夠全身而退的黨內政治明星,就目前黨內外的實力與聲望而言,賴已然成為該黨重整旗鼓2024年延續「中央」執政權的最大希望所在。儘管蔡英文為牽制賴清德延續「蔡蘇體制」,但隨着賴宣布參選民進黨主席,其爭取2024年黨內提名的阻力明顯減弱。預計,蔡在餘下任期雖有心「卡賴」,但在延續政權的最高戰略目標下,賴2024參選之路面臨的「蔡賴心結」和派系阻礙會逐步消除。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