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推進港深優勢連結加快香港產業轉型(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健元

2023年將是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倡議提出1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戰略提出6周年。香港和深圳都是中國東部「灣區經濟帶」的核心雙子城市,未來雙星驅動經濟效能不容小覷。「大灣區」經濟概念一經提出就備受世界關注,因為「大灣區」經濟就是中國區域經濟深化發展的最新升級版。港深經濟合作由來已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中央就確立了東部沿海經濟特區發展戰略,率先啟動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提出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出口特區」建設,後統一定義為東部沿海「經濟特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開始由「海陸鐵空交通」樞紐,及接軌香港的東部沿海經濟帶率先起步。香港憑藉獨特的聯通世界地理區位和亞洲國際金融中心、航運物流中心、轉口貿易中心和自由市場經濟優勢,確立了為內地「經濟特區」招商引資、引智、引才,及輕紡家電產業梯度後移的獨特定位,並為1983年啟動香港回歸的中英談判和1997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懷抱創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經濟條件。

東部沿海經濟帶開發戰略的初衷,是「讓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以先進帶後進,以先富帶後富」,至90年代初,東部沿海經濟特區已初具規模。之後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90年代中期提出的浦東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開發戰略又相繼啟動實施。標誌着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進入由東部,向內陸縱深跨越和立體推進的新階段。隨後15年中國GDP保持強勁的雙位數增長,而西部地區雖資源富集,但交通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和生產力水平嚴重滯後,經濟落差日益加大。為實現鄧公提出的「先富帶動後富」,實現東中西部共同富裕的理念,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西部大開發經濟戰略正式啟動實施,標誌着中國區域經濟開發版圖已成覆蓋「沿海、沿江、沿邊」各主要省區(市)和重要國際戰略通道的全方位發展戰略格局。

2003年6月,受沙士疫情衝擊,香港經濟跌倒谷底,中央及時啟動「自由行」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促進「大珠三角」區域經濟融合的「粵港澳」經濟合作發展藍圖1.0版推出。為港深產業聯通,重建經濟活力創造了新的機遇。2004年初約佔全國1/5土地面積,及人口和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3的「泛珠三角」9+2區域經濟合作戰略2.0版推出,香港反應滯後,沒能趕上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快車,與深圳二次創業所賦予的產業升級與創新科技對接機遇失之交臂。

2012年6月中央批准「前海、橫琴、南沙」三區為先行先試的粵港澳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即「粵港澳」融合發展3.0版啟動實施。再次賦予香港重建產業價值鏈的機遇,進一步打開了香港與深圳深度合作,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空間。

2016年廣東省政府首次提出「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至此,「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而上升到國家戰略經濟的高度,標誌着「粵港澳」深化合作,及港深加快產業連結動力最強勁的4.0時代來臨。香港再次迎來了重建高增值產業鏈,以實現創新科技智慧型再工業化轉型的歷史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的4.0時代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區主要官員,在香港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框架協議》,進一步明確了粵港澳深化合作的宗旨: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完善創新合作機制,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標誌着由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的「大灣區」經濟發展規劃正式啟動。並進一步明確粵港澳合作的目標:強化廣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經濟發展重要引擎;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人民幣離岸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專業服務、創新科技發展,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仲裁服務中心;推進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努力將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及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並明確基本原則:加強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現行先試、重點突破;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及重點合作領域如:基建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構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三宜」優質生活圈。

「灣區經濟」是一個國際港灣城市集群的經濟概念,如:美國的紐約和三藩市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其具有灣區城市網絡的地理經濟特徵,如經濟較發達、城際軌道交通先進、港口(海港、空港)富集、現代服務業相對發達、自由貿易活躍等特徵。「粵港澳9+2大灣區」也具備這些優勢和基本特徵,建成後區內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的紐約灣區(1.6萬億美元)和三藩市灣區(1.8萬億美元)。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當年,區內經濟總量已達1.54萬億美元。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GDP達12.6萬億人民幣,約1.81萬億美元,已超越美國紐約和三藩市灣區。標誌着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進入全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接軌和「大數據、區塊鏈、數字經濟」加速融合,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的4.0時代。香港再次迎來了重建高增值產業鏈與供應鏈,以實現創新科技智慧型再工業化轉型的歷史機遇。

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和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及國家「一帶一路」經濟倡議的超級聯絡人。加快重建香港產業價值鏈,完成高智慧再工業化轉型進程,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戰略目標與核心價值所在。而深圳無疑就是推動和深化兩地產業連結與合作,助力香港完成這一目標,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橋頭堡。

香港具有「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體制優勢,享有「一國」之堅強後盾,坐擁「兩制」之體制便利。回歸25年來,每遇風高浪急,經濟衝擊,都能得到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同時香港立足于中國最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前沿,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具有快速融入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的獨特區位優勢。香港還擁有接軌國際一流的高校群和實力雄厚的「產學研」教育、科技人才潛力,有六所高等學府排名世界名校一百名之內,且各具相關專業尖端領域的獨特創科研發優勢。

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療診斷、醫療機械人創科研發、重大基建設施變形雷達遙感監測關鍵技術應用、耐逆大豆與氣候智能生態農業;香港大學研發的應對新冠與流感一箭雙雕疫苗、污水檢測新冠病毒、先進鋼鐵材料研發;香港科技大學的個性化適時空氣污染監測資訊系統(PRAISE-HK)、環境去污消毒智慧材料和器件;香港理工大學的三維超聲無輻射脊柱側彎檢查系統、先進航天儀器及遙感技術應用(已投入國家的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智慧城市新興技術創新研發;香港浸會大學的核酸適配子轉化醫學與應用發現、創新前列腺癌尿液檢測、新一代半導體及智慧型城市應用;香港城市大學的6G和後6G通信技術研發等。均涵蓋中國未來太空科技、智慧城市發展、數碼通訊技術與健康民生科技應用的尖端創新領域。香港教育大學亦於2021QS全球教育學科專業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6強,具有培養香港未來愛國愛港教育人才與師資力量的雄厚專業實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將中國建成世界科技人才儲備中心和全球創新科技新高地。香港無疑可以依託傳統經濟優勢,積極挖掘利用創新優勢潛力,搶抓「一帶一路」、大灣區經濟和「十四五規劃」戰略機遇,加快推進與深圳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迅速建立起未來中國創新科技新高地中的戰略制高點。例如:香港可作為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的科技研發與科技人才教育培養中心。深圳可利用其產業門類全、企業質素高、經濟動能強、產業鏈與供應鏈多角延伸內陸腹地空間廣闊和整體商業成本相對較低等經濟優勢,致力打造成為香港現代科技創新研發成果的產業「孵化與轉化」基地和東方矽谷。共同構築起未來中國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高增值上游環節,共同引領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共同打造中國東部創科合作新高地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強調: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合作管理體制,促進港澳和內地創新鏈對接聯通。隨着香港北部都會區加快建設,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將建立北部創科中心,2025年起擴建科學園、數碼港,吸納創科人才、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落地、培養等計劃。近年國家科技計劃進一步擴大對港開放、從「人財物力」等方面,為促進內地與香港創科資源要素的跨境流通都投入較大力度。2022年又在香港首次選拔招收國家航天載荷專家後備人才,體現中央對香港創科優勢及科技人才培養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由上可見,中央對香港創科事業的發展一直非常關心、高度關注和重視。未來對香港科技資金、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將會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利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創新科技與香港高校產學研科技人才領先優勢。因此,香港應揚長避短,利用好北部都會經濟圈發展機遇,加快深度對接深圳已建立的強大科技產業孵化與轉化優勢,迅速實現香港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經濟轉化,通過與深圳展開優勢互補,共同打造中國東部創科合作新高地,全面促進以香港創新科技為核心的高智慧再工業化轉型升級和香港經濟高品質、可持續、健康循環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