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創新以承傳:中華文化與品德情意教育(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張仁良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運用多媒體作為普及教材不是新鮮事。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2014年編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指出:多媒體「有助講解一些傳統課堂上難以傳達的抽象概念,加強學生的理解,又或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機。」多媒體教學始於1971的教育電視,陪伴香港兩、三代人成長,令人回味無窮。時至今日,動畫等多媒體教材有助學習毋庸置疑,但具體說:多媒體之於教育的功能是甚麼呢?尤其是就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教育而言——前者強調尊重史實、薪火相傳;後者旨在薰陶情意,立德樹人;那應如何藉現代創新媒介,以承傳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又如何融合多媒體與品德教材?

2018年迄今,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秉持「創新以傳承」觀念,推出了四個大型「多媒體與中國語文及歷史文化」項目,對象是初小至初中的學生。這四個項目的共同特色,就是連繫中國語文與歷史、中華文化、國民身分與品德情意。其中,「看動畫.學歷史」計劃推出至今的總瀏覽人次已逾800萬,深受學界歡迎。

「創新」指用青少年及兒童喜愛的方式,投其所好,推陳出新;「承傳」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粹,藉先賢故事,陶鑄生命;「創新以承傳」意思是用創新方式,承傳温厚深遠的中華文化。

子曰:「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中國文化精粹見於古人的言語、著述,更見於他們的生命實踐;對於青年學子來說,具體可見的道德榜樣比抽象道理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按此,以教大「看動畫.學歷史」計劃為例,有幾個重要編寫原則:1.) 以20位中國歷史具代表性的人物為樞紐,通過人物經歷,既可見他們的生平事蹟和道德觀念,亦藉不同時期人物,以呈現中國歷史長河的發展變化。2.) 盡可能涵蓋不同時代:動畫主角由先秦的孔子、莊子,以迄清末民初的孫中山、蔡元培,時間跨度達2,500年。3.) 涵蓋人物類型多樣,如史學家司馬遷、科學家張衡、數學家祖冲之、文學家杜甫、航海家鄭和等。4.) 平衡教育功能、學科知識與故事趣味:歷史動畫教材之於非教育類動畫最大分別,是它從一開始,便應想好動畫須達致的教育功能。

語文及歷史動畫教材首要及最大的功能應是「教育」——但欠缺趣味的說教式動畫只是新瓶舊酒,無法喚起學生興趣。如何發揮動畫應有的創意和趣味,又不影響學生對史實的認識,最花心思。教大製作團隊對此提出了「有意義的虛構」原則:即在不違反「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若符合時代特徵,並有助學生把握人物形象——那麼適量且有意義的虛構應可接受。例如在屈原一集中,創作與其價值觀一以貫之的內心讀白,或者在莊子的寓言世界裏加上動物對話,都是有助學生深化記憶,建立具體印象的好方法。又如在林則徐一集中,動畫前文交代林則徐不眠不休處理禁煙事宜,故有一雙特大的黑眼圈;既生動有趣,亦反映其盡心為民之形象。至於「銷煙」的過程,則須一絲不苟,原汁原味地呈現,再配合具體細緻的畫面和對白,學生自然印象深刻。

此外,教材與當今學生的日常知識結連同樣重要。舉例:林則徐動畫中,他說須在「銷煙」前預留時間讓海中生物離開;這是為了切合現代觀念,才把當代環保意識硬套在林則徐的思想裏嗎?不是。原來在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的〈熬化鴉片煙土投入大洋先期祭海神文〉,確曾說過「倘波臣之夙戒無聞,恐水族之豫防莫及」,意思是說若海神不知道銷煙在即,恐怕波及海中生物,「本除害馬,豈任殃魚」?反映林則徐確有「庶使纖鱗凡介,勿損滋生」的意識。此外,動畫最後提到當時來華的美國人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肯定銷煙,亦切合史實,並藉此帶出:要反對的是「以鴉片毒害中國人的惡行」,但銷鴉片並非「排外」。這對於培養兒童是是非非,不可存種族偏見十分重要。當然有些虛構或藝術形象,即使是小學生也能判斷不是史實:如歷史人物的頭身比例不可能是1:4,或真實人物奔跑時腳下不會形成旋風,在動畫中適量融入這些藝術加工,自可提高教材趣味。

和「看動畫.學歷史」一樣,其餘三個教大的中國文史多媒體項目,包括「看動畫.悟生命.學品德」、「賽馬會『與文同樂』學習計劃」、「賽馬會『看動畫.讀名篇.識古文』學習計劃」,均設有配套教案教材,便利前線老師施教。教材除著重學科知識外,也多設情景討論,讓學生設身處地代入古人處境,與古聖先賢同喜同悲;例如在屈原一集的教材中,有一個名為「屈原的心理解碼:誰能解我憂?」的活動,讓學生代入屈原角色,體會他面對不同處境時的心情;又有「六頂帽子思考法:探討屈原投江一事」活動——既肯定屈原忠貞,也必須引導學生想出屈原除了投江外,其他可行的生命抉擇(這至關重要!青少年教材絕不可讓學生認同自殺行為)。又或讓學生舉一反三,如蔡倫一集教材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世界上沒有了紙張,將會為人類帶來甚麼影響呢?凡此都是融和中華文化與品德情意、連結古今,及訓練思維的好方法。

范仲淹〈明堂賦〉說:「適道者與權」,這句話化用《論語》孔子之言:「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句中的「權」字指權衡變化,因時制宜。「創新以傳承」本來就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不二法門。以創新媒體,藉中國古聖賢哲榜樣,可以啟發學生見賢思齊,追尋有意義的人生——這不僅是洗滌現代赤子心靈的妙藥,更是為人師者當仁不讓,必須肩負的重任。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