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後疫情時代中國如何「拼經濟」(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李西涼

2022年,在疫情頻發、樓市疲軟、俄烏衝突、全球滯脹等內外部超預期事件的衝擊下,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激增,中國經濟復蘇一波三折。

防疫轉段 六大挑戰

歷經三年,中國於2022年底宣布防疫轉段,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病毒,實施「乙類乙管」,開啟「後疫情時代」。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順利渡過流行期。

概括而言,後疫情時代,中國防疫不確定性將總體趨減,但橫亙其前的六大挑戰,仍不容小覷。

挑戰一:全球性衰退

中南海用「風高浪急」形容當前國際環境。

展望2023年,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緊縮政策對全球負面外溢衝擊將不斷擴大,疊加烏克蘭危機仍未結束等負面因素,多家國際機構連續示警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7%,世界銀行則從此前預測的3%調降至1.9%,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期全球經濟將放緩至2.2%。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稱,世界經濟受到包括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在內的多重衝擊,全球貿易增速預計在2023年將大幅放緩至1%,遠低於此前估計的3.4%。

IMF預判,2023年全球將出現大範圍增長放緩,佔全球經濟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將在今年或明年發生經濟萎縮。美國、中國和歐元區這三個最大的經濟體將繼續處於增長停滯狀態。

有分析指,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性問題加劇、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全方位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壓力將在更大範圍內蔓延,全球性技術衰退將不可避免。

而全球經濟朝衰退的大方向演進,無疑將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外需下降、貿易收縮、投資低迷、信用收縮、失業增加及經濟下行等。對中國而言,全球性經濟衰退將削弱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對實體經濟形成新的外部衝擊,包括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加劇,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風險加大;外部科技領域脫鉤斷鏈風險不容忽視等等。

挑戰二:大疫後遺症

當前,中國防疫政策已經轉段,從嚴控到放開,但已持續了整整三年的鐵腕疫情對於經濟、社會、民生和民眾預期的影響,仍極為深遠。

有經濟學家指,疫情衝擊對生產、物流、銷售、勞動供給、勞動意願、人力資本積累等影響,或仍然廣泛。一些限制性措施或長期存在,並形成沉沒成本,將導致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進一步下降。

疫情後的「後遺症效應」恐將持續一段時間,企業不敢投、居民不敢花、經濟主體信心不足預期弱等。三年疫情還暴露了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這亦對中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造成「機制性損傷」。

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以及外需快速走弱,均可能再次打擊已飽受折磨、現金流枯竭的中小企業,其中一些會倒閉在強勁復蘇的前夜,進而拖累經濟增長、稅收和就業。

挑戰三:樓市硬着陸

中國樓市在2022年出現深度調整。前11個月,房地產銷售、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由年初的-19.3%和3.7%一路下滑至-26.6%和-9.8%,短期仍未有明確見底跡象,持續收縮超預期。

北京觀察家認為,2023年房地產能否真正走出泥潭實現「軟着陸」仍有不確定性,銷售收縮幅度或持續超預期,頭部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並未得到徹底化解,供需兩端收縮和萎靡將顯着市場整體反彈力度和時間。

面對樓市持續疲軟,部分城市,特別是庫存較高的三四五六線城市房價恐將面臨劇烈下行風險。房地產投資在2023年繼續負增長或將成為2023年最大的「灰犀牛」,從而進一步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和GDP增速向上空間。

作為全社會最重要的「信貸發動機」,房地產「硬着陸」所暴露的風險並不僅僅是行業危機,更是巨大的系統性問題,關乎全社會的信貸穩定和宏觀經濟穩定。

有經濟學家撰文指出,如任由樓市深跌繼續,將會帶來一系列更加嚴重問題,如房地產企業貸款和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的全面信貸緊縮和社會購買力下降,地方政府與土地相關收入的大規模下降,金融系統壞賬的增加和盈利能力下降,並會進一步蔓延至其他實體經濟領域,進一步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和GDP增速向上的空間,引起金融和地方債務風險上升,需引起高度關注。

挑戰四:債務危機

疫情三年衝擊下,穩增長需求持續增加,顯性債務規模大幅攀升。儘管有政府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的對沖,但私人部門仍將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企業和家庭融資和投資、消費需求的收縮尤其值得警惕。

當前,民間資本投資意願較弱,貸款利率創歷史新低,企業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加大。2022年以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月走低,累計同比增速由1-2月的11.4%大幅降至1-11月的僅1.1%,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僅由1-2月的12.2%降至1-11月的5.3%,民間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下滑幅度亦大於整體製造業投資增速。

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則表現為預期悲觀,心態謹慎,預防性儲蓄上升,非必要支出下降,在存款大幅增加的同時,新增貸款特別是指徵房地產貸款的新增中長期貸款減少,去杠杆和修復資產負債表的意願強烈。除經營性貸款外,消費貸款和住房貸款的增速均創近十餘年以來最低值。

挑戰五:消費萎縮

官方資料顯示,2022年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28億元,下降6.1%。同時,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萬億元,同比下降0.1%。如扣除通脹因素,則下滑幅度更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經濟工作要從戰略全域出發,着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

但大疫之後的重新開放不會一帆風順。中國疫情何時達到峰值、何時實現群體免疫,依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同時,政策放鬆後的病例激增和社會無序,有可能使重新開放的進程出現反復。這些因素均會對消費修復構成障礙。

而疫情衝擊下,所形成的消費慣性,不僅抑制了即期消費,亦將影響遠期消費意願,退稿預防性儲蓄傾向。之前被壓抑的需求雖會有反彈,但由於收入受限、儲蓄下降、預期趨弱等原因,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仍任重道遠。

挑戰六:出口疲弱

隨着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中國外需將顯着回落,這將對2023年出口帶來較大衝擊。

2023年總量效應走弱將成為影響出口的主因,出口增速可能前低後高。根據國際機構預測,2023年全球將出現大範圍增長放緩。根據歷史資料,中國出口增速與全球貿易量的變化趨勢較一致,兩者相關係數約70%。

與此同時,歐美產業鏈回流在一定程度上或彌補全球供需缺口,受制於東盟產業鏈重構和經濟修復,中國供給份額的增長空間很小。

隨着全球經濟衰退、海外生產放緩,以美元計,2023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或將轉負,預計為-5~-10%左右。進口則將受益於經濟修復出現一定改善,預計小幅增長0-2%左右。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將顯着減弱,預計將拖累GDP增速1-2個百分點。

三招落子政經新週期

2023年是二十大之後的開局之年,新政府團隊亦將集體履新,加之大疫三年後的轉換賽段,均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政經新週期。

政經新週期內,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既是穩增長、穩就業和穩物價的迫切要求,亦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目標的關鍵一環。為此,走好三步棋,可謂題中之義。

一、內生動力

欲從大疫中重回增長軌道,需激發和尋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逐步擺脫對於刺激性政策的過度依賴。

新週期內,中國經濟結構應從原來的「基礎設施+房地產+外向型經濟」舊三駕馬車拉動,轉向「科技+消費」新雙輪驅動。在外部衝擊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應成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主要選擇。

二、明晰政策

過去三年,部分地方政府「防疫至上」,行業監管和規制走極端和一刀切,漠視市場規律,以「運動式」思維治理經濟運行,從而導致動作變形,社會資本信心不足、預期減弱、投資萎縮等問題層出。

三年鐵腕防疫過後,宏觀經濟基本邏輯和整體環境已悄然生變。擺脫行政性「一刀切」和運動式「治理」,減少政策不確定性,可謂至為重要。

三、提振信心

大疫三年造成的經濟收縮、需求收縮、信心收縮,可謂創傷面大、影響深遠。修補這些「疤痕」不僅需要時間,更需真金白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穩經濟、穩市場、穩就業,扭轉內外悲觀預期,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向改革要動力,打破壟斷堅冰和利益固化藩籬,集中出臺更為積極和開放性政策,重拾民間資本和外資擴大投資信心。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和經濟下行的問題,均與民企發展遇到的困難和不公正待遇有關。

轉段之後,從政策和資金上真金白銀力挺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從法律上真正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中國經濟才能重啟上升引擎,重獲強勁增長動力。

大疫三年造成的經濟收縮、需求收縮、信心收縮,可謂創傷面大、影響深遠。修補這些「疤痕」不僅需要時間,更需真金白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穩經濟、穩市場、穩就業,扭轉內外悲觀預期,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向改革要動力,打破壟斷堅冰和利益固化藩籬,集中出臺更為積極和開放性政策,重拾民間資本和外資擴大投資信心。唯此,中國經濟才能重啟上升引擎,重獲強勁增長動力。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