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縱橫談

首頁 > 最新文章 > 教育文化縱橫談

走在減病減災人道救援的第一綫(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暨助理院長、

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

◎主辦/鏡新聞
◎訪談者/陳英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暨助理院長、共享基金會總幹事
◎主持/高璐 資深媒體人
◎文字/鏡報記者
◎視頻/「鏡新聞YouTube頻道」、Facebook、微博、華人頭條、微信公眾號

在世上有很多來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義工,把人道救援帶給很多有需要的傷病者。這些非一般醫護人員的故事都有着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暨助理院長、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便是當中一位。

2023年伊始,在《鏡新聞》與《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教育文化縱橫談】節目,陳英凝接受了資深媒體人高璐的採訪。陳英凝本身是位公共衛生專家,而且在災難和人道救援方面也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曾經去過很多像科索沃、柬埔寨等發生過災難的地方,經歷過不少觸目驚心的場面。

陳英凝在大學唸醫學和公共衛生,畢業後一般同班同學會選在實驗室做相關的工作。但一位與她關係很好的老師認為她的性格適合到偏遠的地方做人道救援的工作,所以她早年有機會到非洲國家做關於旱災災害救援的工作,那些工作令她非常難忘。在一些大災大難的地方看到醫療資源不足夠,醫療隊人員很少,但病人需求很大時,她體會到救治病人雖然很重要,但當一個醫生在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治理一些病人時,這並不代表對病人的照顧可以減少,非常重要的是要給他們關愛和尊重。醫學是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但如果在災害中要救援很多人,要從公共衛生角度出發,去決定怎樣替眾多病人尋找一些最好的醫療人道救援方法,這個想法對陳英凝影響很深。後來她在大學除了從事醫學和公共衛生以外,同時還要從事推動災難應變的工作。

救援工作包含對病人的尊重

談起了一些很難忘的工作經驗時,陳英凝說道早年跟一些國際救援組織出去工作的時候,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到一些末期愛滋病病人的家裡看望他們,因為當時愛滋病還處於沒有藥物治療的階段,所以這些病人沒法得到根治。能做的主要是舒緩治療,提供病人一些幫助和作善終的服務。令她感受很深刻的一件事是當團隊走進一些貧民區,看到那些病人已被家人放棄時,她的醫護同事都願意走進去為他們提供服務。陳英凝說:「做救援工作,當我們知道救不了他們的生命時,但如果可以給他們多一點關懷、尊嚴,這對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陳英凝還指出,如果可以做預防教育工作,有些疾病是可以避免的,例如愛滋病。如果多提供一些精確的健康教育,可能就不會受到感染。同樣,對災害的健康風險管理,如果一些家庭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災前準備,也可減低災後的健康影響。在老齡化年代,長者通常服用很多藥物,災後如果他們到醫療站,醫護人員問他們有什麼病、正在服什麼藥,如果長者預先對這些有瞭解,醫護人員就比較容易為他們提供幫助。所以預防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提升長者對自身健康情況的瞭解,這不一定等到有災害才去做。

陳英凝之後到大學工作,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怎樣去幫助不同的群體,根據他們的情況做一些教育去推動自救能力。例如住在地震區的居民,地震風險是存在的,雖然災後亦是一個很好的備災教育機會,但最好不要等發生災害之後才教育他們。陳英凝團隊發現人們受災害影響後,有一些相關的活動推廣災前準備的話,他們的防備會比一些未有推動過相關教育的人群多六倍。所以不單在內地,推動備災和自救在全球都很有需求,這是未來一個發展的方向。

設研究所針對貧窮地區所遇到的問題

陳英凝在2006年到中文大學醫學院當助理教授,公共衛生和全球健康是她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怎樣把前線工作做得較有效率:有沒有一些好的經驗可以推廣到其他的國家?在2011年剛好能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倡議成立了「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她親任這個所的所長。主要工作是針對在前線的災害準備,災後的應變,偏遠地方醫療公共衛生項目成效的研究,以及相關的教育活動。這研究所研究的範圍是全球性的,還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如世界衛生組織、全球一些著名的大學等。研究所其中有一個旗艦項目叫「少數民族健康計劃」,是在內地一些偏遠的地方做一些實地的教研項目,主要是針對一些偏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受過天災人禍的影響。研究所希望多瞭解內地少數民族居住的環境和情況,也會給予對醫療人道救援前線工作有興趣的學生走出去實踐的機會。

陳英凝說,當時很多有理想的年輕醫護人員都希望走出去,但要找一個點作為大家做研究和累積工作經驗的基地確實不容易,所以她建立這個少數民族健康項目,除了科研外,也給他們實地工作的機會,在偏遠農村那裡工作五至八天,住在村裡面先瞭解村民的情況,做一些很簡單的訪問,再根據村民的環境制定一些健康教育項目,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這些村民和農村對研究所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在活生生有人住的地方,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研究所希望藉着這些機會給學生積累一點經驗。她稱,這些村落大部分都非常偏遠,不容易到達,工作也非常艱苦,早年坐車坐船要三十多小時才能到達,現在發展非常快,交通也比較方便。他們花了最長時間的一個村落,關係維持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是挺有意義的。相信對一些年輕的實習醫生來說,能到當地八天至十天做研究及教育的工作,親身感受貧窮地區所遇到的問題,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來說,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團隊設身處地為村民制定了一些健康政策出來,最後跟他們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關係,有一些點更有長達8年10年的關係。「我們見證着他們農村的發展,還有看着他們的小孩一天天的長大呀!」對這些學生來說,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瞭解國家的發展,先瞭解國家,瞭解我們少數民族非漢族地區的環境,好好地學習溝通,做完以後再到其他國家去,這將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培訓。

陳英凝提到,讓學生感受最深的還有村民對他們的幫助。她要求她的學生要把自己的知識融入當地的需要,而不能簡單告訴他們一些跟大城市一樣的防災備災知識,在農村裡面要跟村民一起解決問題。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民間智慧都是很特別,很值得記下來。所以學員除了到那邊做一些健康教育活動以外,回來時要把他們的經驗寫下來,並發表相關的研究文獻,至今他們已發表了20多篇國際文獻,也成了一個好教材。

教學成果獎足證團隊努力十年的成果

團隊在8年內總共帶了786個學生走出去,到過10個不同的省市,14個少數民族地區,與18000多名村民互動,為此,陳英凝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她稱這是團隊努力十年的成果。2017年,團隊也得到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的傑出教學獎,這是對大家很大的鼓勵。這個獎項也讓團隊獲得一些獎金,用以資助更多學生去參與農村的工作,之後有一些非牟利組織和院校也表示希望可以參與。

陳英凝除了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所所長外,還是共享基金會的總幹事。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擔任主席的共享基金會是一個非牟利的慈善團體,在2019年成立,最主要的項目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眼科白內障手術,因為這些國家的醫療系統還在發展中。

陳英凝談及共享基金會是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道醫療及救援工作為主的非政府組織,希望提供一個平台給中國年輕人參加人道救援工作。自2019年至今,基金會致力幫助老撾、柬埔寨波羅勉省和其他社區消除白內障失明積壓的個案,憑藉運作流動眼科手術車的獨特經驗,基金會在當地提供免費手術協助患者恢復視力。

她稱,目前全球針對老人家的公共衛生相關的組織非常少,對老人家的服務也很不足夠。現在基金會的工作主要是針對眼科,相信白內障可以根治。當老人家把他的白內障治好便可以回到家裡照顧家庭,自己照顧自己,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素質。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除了面對醫療資源不足及人手不足外,很多老人家輪候白內障手術可能要等很多年,所以項目的目標就是把他們積壓的個案消除,例如在老撾,基金會計劃完成12000例手術,還有柬埔寨、東非的吉布提、西非的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等。她稱,現在長者的白內障手術很簡單,大概只需時25分鐘,而且是無血無痛的。中國在過去40多年來累積了很多經驗,用流動手術車到一些很偏遠的地方替病人做白內障手術。共享基金會的做法是用流動手術車到一些「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替病人做白內障手術。共享基金會邀請國家衛健委派出不同省份醫療隊跟他們去工作,當地的衛生部就負責安排病人來到手術車做手術和護理,這種合作模式是免費的,在三至四年時間內不間斷地派這些醫療隊替這些老人家做白內障手術,這不僅是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白內障的患者,也包括與政府之間的合作。

共享基金會理念要民心相通

陳英凝強調;「共享基金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共享,還有就是要民心相通。」另外,基金會得到跨國中資企業、當地華僑和當地小企業的幫忙,香港和內地不同的大學團隊,也有很多相關的專業人員是他們的義工,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共享平台。現在共享基金會第一個五年計劃定下要在全球做37000例白內障手術的目標,過程中除了做眼科手術以外,還做一些項目幫助當地居民處理一些簡單的公共衛生課題,包括一些蟲媒病、登革熱、瘧疾相關的防備工作,以及做一些科普工作。此外,基金會也就新冠肺炎疫情做一些防疫的教育推廣。

提到災難與人道救援,一般人通常想到的都是一些較落後與偏遠的國家,這個詞好像與香港沒有太大的關係。但陳英凝指出,實際上這三年新冠疫情讓香港每個家庭都經歷過某程度的災難。她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會在疫情防控做得不錯,有相關的制度和法制去處理疫情,但這個疫情也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去反思這個制度能否做得更好一些,思考未來我們的城市怎樣在備災上做得更好一點。在研究中陳英凝的團隊發現,只有40%香港居民有備災的想法,例如在家裡多預備一些藥物;而香港是一個密集的地方,火災的風險很大,但只有15%的居民家裡有滅火的設備。新冠疫情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推廣如何減低災害健康風險,這兩三年讓大家知道社區有很多誤區,一般的醫療健康知識也不足夠,市民對自己健康的自理照顧都不太瞭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推廣災害健康風險管理。

陳英凝稱,這一次疫情在制定未來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給了她很大的啟發:香港如何可以提升社區的健康自理能力,並作為一個良好的例子展示給全球看。未來,陳英凝將繼續主力從事一些緊急救援、人道救援工作,還有教學工作,她覺得這些工作是無窮無盡的。她希望可以多建平台,給對救災有興趣的香港和中國年輕人機會多走出去跟世界接軌。她相信廿一世紀的年輕人跟她的年代很不同,資訊發達讓他們有很多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陳英凝深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親身去感受這個世界,才能增進自己的世界觀,為世界發光發熱。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