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張海鷗:音樂架橋 融貫中西(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馬秀秀

憑藉出色的才能與社會貢獻,旅德青年鋼琴家張海鷗成為當今世界樂壇最活躍的鋼琴家之一。在他看來,世界形勢錯綜複雜的當下,音樂對增進包括中德在內的不同國家間友好尤為重要。

8歲接觸鋼琴,18歲赴德留學,19歲獲得第五屆霍洛維茨國際鋼琴比賽銀獎。作為旅德青年鋼琴家,張海鷗的演奏足跡已遍布歐美樂壇,由國際重要古典唱片公司hänssler CLASSIC在全球60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6張唱片,其中鋼琴獨奏專輯《我的2020》榮獲國際古典唱片最高獎項之一的ICMA獎(International Classical Music Award)提名。2010年,德國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協會創立以其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這是德國首個以華人名字命名的音樂節。

「音樂是除語言外,最理想的溝通情感的方式之一。」張海鷗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中西方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中國音樂、中國文化為更多人所知。

結緣音樂:有些偶然

張海鷗與音樂結緣,並走上鋼琴演奏家道路有些偶然。

7歲時開始學習電子琴,因在省級少兒電子琴大賽中表現突出,張海鷗被評委老師們「強烈建議」學習鋼琴。後來他偶然聽到了錄音機中播放《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動聽的旋律深深吸引了我。由此,我喜歡上了鋼琴,想學鋼琴。」

彼時,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張海鷗的家鄉內蒙古學習鋼琴的資源相對缺乏。張海鷗坦言,在親戚們大力支持下,他在將近9歲時才開始正式學鋼琴。「與三四歲就開始學習鋼琴的孩子們相比,這一年紀已經很晚了。」

好在與眾多被迫坐在琴凳上學習的孩子們相比,張海鷗音樂天分極高:年齡雖小卻對樂曲有較深的領悟,記樂譜快,手指靈活。更難得的是,他是發自內心喜歡音樂。面對長時間的枯燥練習,張海鷗不僅沒有反感,反而隨着時間推移興趣點遞增,還自己攢錢買大量唱片傾聽學習。

學習了快兩年,在鋼琴啟蒙老師陳曉音的多次建議下,父母讓張海鷗報考了中央音樂學校附小鋼琴專業。

當年考試可謂競爭激烈,要從100多人中選拔4人。張海鷗在考生中算是學琴時間最短的一個,基本功比較薄弱,視唱練耳也是到北京參加考試時「臨時抱佛腳」。鑒於此,張海鷗及其家人對「選中」並未抱有任何希望。

但命運總有它的安排。最後張海鷗竟然順利通過了專業一試、二試、三試和文化課考試,成為當年被錄取的四人之一。「非常感謝當年的評委老師們。他們可能從我的表現中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潛力,把寶貴的機會給予了我。」張海鷗說。

德國印記:勤學苦練

2002年,張海鷗以優異成績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後經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推薦,他來到漢諾威音樂與戲劇大學,師從德國著名鋼琴教育家伯恩德·格茨克(Bernd Goetzke)教授深造。

事實上,當時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以及歐柏林大學都為張海鷗拋出了全額獎學金的「橄欖枝」,但他對德國初心如一。他表示,德國和奧地利是古典音樂發源地,而且許多著名作曲家如巴赫、貝多芬、舒曼等都出自德國,「我一直對德國文化藝術感興趣,就想實地感受下原汁原味的德國文化。」

事實證明,漢諾威的田園風光、人文氣質與張海鷗追求的安靜氛圍並無二致。「這是靜下心沉澱修煉的好地方,學習藝術就需要這種環境。」

攻讀本科後不久,張海鷗提前升入KA(鋼琴演奏藝術家碩士班)攻讀碩士學位。碩士學位畢業考試時,他各門成績全優。此後,他繼續深造國際鋼琴獨奏家文憑(博士學位),在畢業考試音樂會上,所有考官與觀眾都為他精湛的演奏起立喝彩。他被考官公認為該校近年來最傑出的學生之一。

回憶起在漢諾威的求學經歷,張海鷗坦言「並不容易」。「漢諾威群英薈萃,學校競爭環境非常激烈。」他表示,學校琴房裡的練琴者幾乎都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過大獎。「那時我每天去學校練琴,都會帶着一種衝刺的心情去準備,覺得很有動力。」

張海鷗告訴記者,自己在漢諾威求學期間,到德國學習鋼琴的中國學生並不多。但近幾年來,隨着中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更多利好開放政策,到德國學音樂的中國學生也多了起來,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華人音樂家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演奏「訣竅」:研讀文學

要演奏好古典音樂作品,勤奮是基本,個人風格也很重要。在張海鷗看來,鋼琴演奏最終要體現音樂本質,要以表達作曲家想要表達的豐富而高級的情感作為最高目標。而他的「訣竅」在於善於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

求學期間,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鋼琴作品的含義及情感,他閱讀了很多原版歐洲文學作品,還有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們的傳記和書信。藉此,他瞭解到鋼琴曲創作的社會背景和作曲家的真實心境,並將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作品演奏中。

「很多音樂作品和其誕生時的社會背景,還有文學作品都有着息息相關的聯繫。」張海鷗表示,要讓演奏更具感染力,閱讀相關文學作品「非常必要」。

西方古典音樂分為很多不同學派,這通常會使音樂家很難把握跨學派演奏。但張海鷗坦言,中國人在這一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為中華文化底蘊博大深厚,這有助於演奏者理解和把握作品風格。

他介紹,比如演奏蕭邦等人的作品時,當遇到非常具有詩意的段落,自己會不由聯想到唐詩宋詞中那種細膩的表達。這種表達和感觸往往帶有獨特的東方韻味,與西方音樂家的表達和審視視角完全不一樣,藉此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品味。

音樂節架橋:融貫中西

畢業後,張海鷗活躍在世界各地樂壇,與多個知名交響樂團合作,應邀參加世界各地音樂節,還為不同唱片公司錄製唱片。為表彰張海鷗的出色才能與社會貢獻,2010年8月,德國下薩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協會創立以他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這是德國首個以華人名字命名的音樂節。

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協會是當地非常重要的文化機構。在張海鷗看來,音樂節的創立首先是對其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從更廣泛意義而言,這也標誌着來自中國的音樂家在西方世界的整體崛起和被認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更多德國人乃至西方人瞭解中國人,對中國新一代的精神風貌和能力刮目相看。

截至2022年,「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已經舉辦了13屆,憑藉受歡迎程度和非凡的文化理念,已發展成為北德地區包括大漢堡地區頗具影響力的夏季古典音樂活動。

張海鷗告訴記者,雖然音樂節以歐洲古典音樂為主,但無論在曲目安排還是音樂家人選上,幾乎每屆音樂節他都盡量把中國文化元素納入其中。十幾年來,「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的每場音樂會門票幾乎全部售罄,前來獻藝的音樂家囊括歐洲各國,也包括中國,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楊天媧等,「音樂節一直在為國際人文交流做貢獻,相信今後音樂節會更加蓬勃地發展下去。」

文化使者:增進中德友好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結合此主題,張海鷗安排和演奏了多場音樂會。

在2022年的「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他安排了兩場慶祝音樂會,其中一場安排在象徵着中德友誼、極具中國古代文化氣息的漢堡豫園,另一場則安排在布克斯特胡德具有悠久德國歷史文化的教堂裡。曲目包括著名中德作曲家的作品,如中國古典管弦樂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梁祝》、德國耳熟能詳的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室內樂作品《春天》等,實現了兩種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0日,張海鷗還攜德國紐倫堡交響樂團,並特邀中國著名指揮家傅人長在世界古典樂壇矚目的漢堡地標性建築——易北愛樂音樂廳奏響《黃河鋼琴協奏曲》,為中德建交50周年獻上一份特殊的音樂厚禮,這也是張海鷗《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全球首演。

談及選擇《黃河鋼琴協奏曲》作為主打曲目的原因,張海鷗表示,這是全球華人非常耳熟能詳的一部作品,從整個曲目的精神氣質講,少有作品能夠超越它。然而在海外,包括古典音樂十分發達的德國,人們卻很少聽到。「正因如此,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作為華人,與德國本土交響樂團合作演奏這部音樂作品具有特別意義。」

為讓德國聽眾更好理解這部中國音樂作品,張海鷗從學習的角度,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思去研究、聆聽和感悟不同版本的演奏錄音,力求做到對這部作品音樂精神和氣質的最佳把握。

張海鷗每次在音樂會上演奏中國鋼琴作品都很受歡迎。據他介紹,很多德國音樂愛好者通過「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以及他的演出對中國產生興趣,進而到中國訪問或旅遊。「在世界形勢錯綜複雜的當下,音樂作為媒介對增進包括中德在內的不同國家間友好顯得尤為重要。」

溫暖傳遞:寄望新生代

一路走來,張海鷗稱自己得到了很多熱心人士和朋友的支持與幫助。如今,他正努力把這種溫暖傳遞下去。

近年來,中國古典音樂取得了很大進步,走出國門的學子越來越多。在張海鷗看來,年輕藝術家最需要的是舞臺,很多年輕的鋼琴演奏家都很有才華,但苦於沒有好的平臺去展示。鑒於此,他尤其注意為來自中國的年輕學子創造平臺,讓他們得到更多關注。

張海鷗指出,學習鋼琴藝術需要保持一種永久性的追求。在流行樂有隔夜爆紅現象的影響下,古典音樂也受到一定程度衝擊。但古典音樂藝術需要沉澱,需要長期不懈地學習。

「整體來看,現今很多鋼琴藝術學習者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有待提升。」張海鷗建議,年輕學子應從文化上更全面地武裝自己,豐富精神世界;多讀書,多關注繪畫、文學、攝影等相關藝術;同時也要把語言學好,主動融入當地人文,幫助自己更準確地把握作品。

談及2023年工作計劃,張海鷗表示,主要還是以音樂會演出為主,同時會發行新唱片。「除此之外,希望能有更多時間繼續關注和發掘新人音樂家,為他們提供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也藉此把古典音樂帶給更多年輕人,讓他們領略古典音樂的魅力。」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