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萍踪

首頁 > 最新文章 > 海角萍踪

夢遊中華的法國畫家布歇(2023.2)

發布日期:2023-03-07

◎沈大力 法國

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Le Devisement du monde)在西方問世後數百年裡,引起歐洲人對遠東文明的關注。隨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開展殖民貿易活動,中華文化西漸至法蘭西,到十七世紀末葉達到昌盛時期。中國紡織品、漆器、陶瓷源源不斷進入西方消費市場。其時,於1664年建立的博韋王家織錦工廠就以「中國皇帝故事」為主題,給麥恩公爵製造系列掛毯,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其中最熱衷參與的有兩位天才抒情畫家:安東尼.華托(Antoine Watteau, 1684-1721)和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

將中國山水畫技法引進法國藝苑

安東尼.華托生在法國西北部產花邊的瓦朗西納,是一位洛可哥風景畫大師,以畫幅《登臨西岱島》表露情侶們渴望世外仙境,一鳴驚人。他曾應邀到巴黎附近路易十五度過童年的布洛涅森林穆埃特古堡「狩獵亭」繪製以中國習俗為主題的系列風景畫。該庭有十五年前由阿赫蒙維爾騎士,古堡財政主管弗洛里奧安置的中國景致,華托從中汲取靈感,在十七世紀法國風情畫壇獨樹一幟。可惜華托匠人其萎,英年早逝,37歲上就患肺病,駕鶴西去了。他身後留下了許多以中國為主題的畫作,主要有《中國皇帝》、《中國女神偶像》、《中國貴州女子》、《中國樂師》,以及大量有關中國風情的素描,不愧為將中國山水畫技法引進法國藝苑的先驅。

布歇是後來人,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得到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藝術護佑宗主蓬巴杜夫人寵信,在盧浮宮有個人畫室。1765年,布歇被任命為路易十五宮廷首席畫師。十七世紀初年,由於中國廣州港向歐洲船舶開放。法國攝政時期,中國文化藝術品頻頻流入六角國,激起一股東方熱。在這股潮流裡,頗有名望的貴族讓.德.朱利安納委託布歇將華托繪的125幅中國主題幻景畫製成鐫刻板印裝飾藝術品。布歇原本從1730年起就熱衷於收集中國瓷偶和漆器,這麼一來,就自己開始以西方人對東方的好奇心來審視中國文化藝術的特徵。從1735到1745年整整十載,他的繪畫實踐裡滲透着中華靈感,凝成一種奇異的華夏情結。與華托所不同的是,布歇畫的不再是華貴的名媛。而是身着樸素衣裳的鄉野村姑。

繼美國紐約之後,法國貝尚松博物館於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3月2日以《弗朗索瓦.布歇夢想的中國,一個洛可哥藝苑》為題,將中國作為布氏洛可哥藝術的園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展出了館藏兩百多年來的布歇中國主題掛毯的底樣,尤其是布氏1742年為博韋織廠場繪製,供給凡爾賽宮廷追逐異國情調的畫稿,皆為華托作品的衍生產品。諸如《中國印象系列》中的稀奇品茶人、嬉戲幼童河岸垂釣者、烏髮飄逸的窈窕淑女和綠林蔭庇奏樂師,以及大量異域山水,天涯花鳥異草的烏托邦景致。在夢幻馳想裡,布歇繪出了以中國風俗為題的《中國花園》、《中國情郎》、《中國節日》、《中華飲宴圖》、《中國掛毯系列》等富於意趣的中國圖景,尤以輕描淡雅的素描凸顯,皆似有漢韻,有別於一些重塗濃抹的西洋油畫風格。布歇和旺洛等畫家一同為彭巴杜夫人寄居的貝勒烏古堡繪製門頭飾板,頗得其保護人歡心。他還為舞蹈家諾維爾的輕歌劇院繪製布景。1740年間,其中國主題石印畫成了塞弗爾、萬塞、博韋和奧布松織錦工廠採納的圖案,繼而擴展到傢俱和紡織品。直至十七世紀70年代仍有增無已。

布歇「把中國變成了洛可哥藝苑」

華托和布歇都深受路易十五時代追求典雅的洛可哥裝飾藝術感染,屬於重感性,乃至玄幻的巴羅克流派。他們二人都不拘泥於歐洲傳統古典畫壇的古板模式,努力脫開司空見慣的希臘羅馬神話窠臼,自由夢馳東方,尤其是遙遠的波斯、中國和日本藝苑,瞥見了一種意趣美學觀。東方異域風光成了他們夢境美感的泉源,讓他們在美學上擺脫了現實的基督教世界,進入盧梭理想的大自然。布歇彩筆端的中國瓷偶,正是他夢幻中華的徵兆,顯現在圓桌、器皿托座、花瓶鼓突、手杖球飾和丸扇上。中國樓閣亭台出現在法式花園,乃至歌劇舞臺上。英國畫家稱布歇為「狂放的華托」,龔古爾兄弟驚呼他的成就「把中國變成了洛可哥藝苑」。

很明顯,布歇通過發揮想像和再創造,夢游中華大地的美術創作實踐,促進了藝苑的自由探索。讓當時的歐洲人悟到「天外有天」,歐洲既非世界中心,亦非唯一的文明典範,預感到一場浪漫派風暴即將在大洋此岸的舊世界激蕩。然而,布歇缺乏對遙遠中國的實際瞭解,描繪出來的只是適應其國人趣味的夢幻中國,人物形象難免拉丁化,實質上是洛可哥風格的變種。求形似而不達,是綢非綢。現在珍藏於貝尚松的畫幅《中國花園》(亦名《中國梳妝》)就是這一誤區的典型例子。此畫好像東方的阿卡迪亞,畫中草木清華,歌台舞榭,窈窕淑女皆系金髮碧眼的高盧女郎化妝成洞庭洛神,或浣紗西施,非花非霧,無異於畫家夢裡鏡中撈月。不過,今人還是認可他在融合中西藝術方面所做的努力。紐約大都市藝術博物館館長佩蘭斯特思指出:「布歇處在貿易、藝術品和趣味的匯合點。他對中國工藝品風格的影響,無論在法國,還是國外都是無與倫比的」。法國聖康坦大學講師阿萊哈克論道:「中國工藝品的特徵,異國風光、感性、奇特和不規則,構成一種概念沃土,培養出感性美學,深植於啟蒙時代的哲學文化語境」。

布歇於1703年生在巴黎,父親是美術學院的畫師。他自幼在家中習畫,不到20歲獲得美術學院一等獎,27歲上就成了同代人中最有名望的畫家。他最著名的油畫是《狄安娜》,現存巴黎盧浮宮。布歇十分崇敬長他十歲的華托,應邀將華氏百餘部以中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做成鐫板畫,另闢蹊徑,豐富了傳說敘事繪畫的詩意浪漫色彩,

無疑,這位文化擺渡者在十七世紀法國人渴望中國趣味的追求上,起着主導滲透作用,對法國掛毯製造業的貢獻更具有劃時代的革新力量,其規模到1742年達到頂峰,被譽為裝飾工藝「第二中華帷幔」。

布歇除了描繪中國風情的作品外,還以「洛可哥藝術大師」著稱,反映了法國十世紀貴族社會的時尚。其傑作有《維納斯的凱旋》(Le Triomphe de Vénus)、《姬妾》(Odalisque),名署上清,連年不斷在巴黎盧浮宮展出。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