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陶斯亮:中國的現代慈善需種根育苗(2023.3)

發布日期:2023-03-31

◎李志甜  鏡報高級記者

陶斯亮,一位心底無私天地寬、敢於為了國民健康發聲的女性,一位「紅二代」,一位從事了30年公益事業的女性,一位「優雅地做慈善」女性,一位堅持做尊重慈善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太多的標籤,但是她說她最看重的標籤是推動中國慈善向前發展的「慈善人」。

本質上,陶斯亮是不喜歡高調的,在她創辦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之前,她幾乎很少在媒體發聲。但經過多年慈善之路,她意識到若想辦好慈善,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去影響、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援。

2月17日,「讀懂中國·慈善視角」—— 「善城100」第四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盛典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創會會長陶斯亮應邀出席。在慶典間隙,鏡報就中國現代慈善專訪了陶斯亮。

現代慈善是互相認可和尊重

陶斯亮1941年出生於陝西延安,在她四歲時,父母受命去東北淪陷區組織敵後遊擊隊將她留在延安保育院,委託給一位受傷致殘的紅軍戰士楊順卿照顧。

「楊叔叔照顧我長大,他將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溫良恭儉讓,潛移默化地給了我,正是由於楊叔叔的精神浸潤,幾十年來我的心始終是柔軟的,始終堅持了善良和寬容,堅持恭敬和尊重。也是從他那,我知道愛是可以超越血緣關係的,這種愛會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陶斯亮說,「此後,我從我父母身上、從大量的世界名著裡面看到了人文主義的力量,看到悲憫之心的動人之處,無形中受到薰陶,所以我後來從醫,因為醫生也需要人道主義。後來從事慈善,我認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尊重的慈善、人文的慈善、優雅的慈善,這些詞彙在採訪的當天都體現在細枝末節之處,不刻意、不做作,渾然天成。82歲的她畫着精緻、淡雅的妝容,起身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稱呼她為陶會長時,她立刻說,你稱呼我為陶奶奶吧,瞬間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採訪期間,她沒有接過一次電話,喝過一口水,認真在回答每一個提問,侃侃而談,思路清晰,很多資料更是脫口而出。結束時,她又親自送我們到門口,感謝我們從香港來,並囑咐我們一路小心,還關切的詢問家庭情況,鼓勵我們好好工作。

細微之處見風範,毫釐之優定乾坤,事小見思想,滴水見太陽。她時時刻刻都在踐行刻在她內心深處的人文關懷和對人的尊重。

在由她主導創辦的愛爾公益基金會的網站上,陶斯亮這樣寫到:做慈善,要有公民思維,要有平等之心,是一種人生義務。公民思維讓慈善變得更理性,而不是靠一時的衝動。慈善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不單單是有錢人需要做的事,它是全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慈善不是恩賜和施捨,不是靠一點悲憫感動才去做,應尊重受助人的權利和尊嚴,幫助者和受助者都是平等的。把慈心善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平等的對待被受助者,並使之成為公民的一種愛心表達,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慈善業才能夠以可持續的狀態不間斷的發展下去。

事實上,陶斯亮的慈善之路早在1991年就開始了。33年來,她先後發起了「智力工程」、東鄉扶貧助學行動、「世界從此歡聲笑語」中國聽力救助項目,「愛爾向日葵計畫——腦癱兒童救助工程」、「啟明星工程——孤獨症兒童關愛行動」等公益項目,足跡遍佈中國20多個省市、上萬個村落。

其中「世界從此歡聲笑語」中國項目累計捐贈81,367台助聽器,成功幫助41,963名貧困聽障人士重回有聲世界;「愛爾向日葵計劃——腦癱兒童救助工程」為2000多名腦癱患兒進行義診,資助422名患兒進行了手術治療,資助419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啟明星工程——孤獨症兒童關愛行動」累計受助12,447人(其中培訓孤獨症康復師、孤獨症機構負責人突破1.1萬人次)。愛爾公益基金會還自主發起為改善偏遠貧困地區小學生閱讀條件的愛爾圖書角,幫助高中學校提升藝術教育的美育進校園,以及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愛爾圓夢」、「愛爾育才」等多個公益項目,至今這些項目已經幫助了15000多名寒門學子。

「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中國的弱勢群體眾多,以殘疾人為例,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其中聽力障礙人數超過2500萬,0-6歲的腦癱患兒達120萬,孤獨症兒童超200萬。這些人群的數量都相當於某些國家的人口數量,必須要重視。」陶斯亮說。

她續說,「孩子腦癱很可能讓家庭陷入貧困,如果父母發生意外,孩子的成長就交給社會和國家,一旦沒有妥善解決,累計到一定數量就會影響社會,因此現代的慈善不是施捨,不是單純的給予,而是每個社會必要的組成部分。於我而言,我視之為一份工作並且為擁有這份工作感到榮幸,讓我來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現代慈善應該有一種服務意識,講究平等尊重,這是很大的觀念上的轉變,要尊重你的對象,只有這樣慈善組織才能穩定,才能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正是在陶斯亮精神的引領下,愛爾公益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團隊一直非常穩定,「愛爾公益基金會的團隊成員都具備人文關懷精神,從內心深處認可和理解這份工作,有一種使命感和自豪感,所以他們和愛爾一起成長,他們都很喜歡,都很珍惜。」陶斯亮說。

現代慈善需要「種根育苗」

中國是一個有善根的國家,儒家的仁愛、道家的惻隱之心、佛家的和,都是我們傳統善文化的一部分,幾千年來源遠流長,代代相傳。中國每一個人都知道要做善事兒,但這種善文化停留在道德層面、自我修養上,不是現代慈善。

陶斯亮說,中國的現代慈善事業有三個關鍵節點:第一是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這是中國現代慈善的開始,從此中國慈善和國際接軌了;第二個節點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愛心大調動、一次大奉獻,我們叫做民間慈善元年,是我們中華民族對慈善認識的一個昇華;第三個節點是2016年9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標誌着中國慈善開始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護,國家認可慈善在社會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了。

「現在,中國已經建立了現代慈善的架構和體系,平穩發展,但和西方仍然有差距。西方慈善已經幾百年歷史了,中國的現代慈善要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傳承,需要種根育苗。」陶斯亮解釋說:「因為現代慈善是一個社會行為,要通過專業的隊伍、專業的項目開展,還需要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它是社會科學的一部分。」

對於如何種根育苗,她表示,首先要通過各種方式和管道在全社會傳遞慈善理念,傳遞慈善價值觀,營造人人以慈善為榮的氛圍,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慈善的力量。「中國人均捐款2019年達到107.8元人民幣,但是美國的每年人均捐款為1000多美金,所以在人人慈善這方面,在全社會慈善方面,我國可以做的更好一些。」陶斯亮說。

除此之外,她建議學校教育把慈善教育納入到課程體系,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公益活動,說明弱勢群體,讓慈善的種子從小種到孩子們的心裡,培養中國現代慈善的接班人。陶斯亮說,「我們國家一直宣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培養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的人,慈善也是應有之義。」

在社會、學校的推動下,家庭的慈善教育也需要一起跟上。陶斯亮表示,家長在給孩子做人生規劃的時候,應該把慈善納入到規劃之中。現在做公益的方式很多種,家長可以帶孩子在寒暑假的時候參加公益活動,也可以讓孩子參加網上捐助等,把慈善的種子種到孩子的心裡,讓這個孩子從小就有慈善觀念,喜歡助人為樂,有一顆悲憫之心,有人文情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慈善事業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有益角色。種好慈善的根,育好慈善的苗,會讓我們民族在傳統的善文化基礎上昇華為具備現代慈善觀念的民族,這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的必要之舉。」陶斯亮說。

種根育苗,陶斯亮也在身體力行,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先生、女兒、外孫都參與到慈善中來,她分享道:「我的外孫,我給他紅包我就要求他要捐出去一些,因此每年他都會通過各種公益平臺進行捐贈,我相信在他的心中,慈善的種子已經在生根發芽,我期待和相信未來的中國會因為慈善在世界上熠熠生輝!」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