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令人擔憂的全球化前景(2023.3)

發布日期:2023-03-31

◎胡后法

如果幾百年後有人對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排名,將全球化名列前十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全球化是近年來的持久話題,人們以為它只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經濟現象。其實,從廣義上講,全球化與資本和商品經濟的誕生基本上是同步的,尤其是隨着資本主義作為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誕生,便不斷催發全球化的加快發展。二戰結束後,全球進入了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各國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科技、推動貿易作為頭等任務,資本、商品和人員加快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全球化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冷戰的結束又為全球化注入了巨大動力。近二三十年來,全球化進程達到了頂峰。然而,在人們似乎難以想像一個沒有全球化的世界還能不能生存,從全球化獲益遠遠意猶未盡的當下,全球化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似乎要抗拒時代的潮流,企圖用「集團化」替代全球化,或者通過對全球化的「改造」和「重塑」,達到單方面受益的目的。

全球化改變了世界

近幾十年來,全球化一直成為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主旋律」。全球化浪潮為美國和發達國家創造了在世界各個角落獲取剩餘價值的條件,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加快發展的機遇。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範圍內的資源和商品交換變得輕而易舉,它改變了各國的經濟貿易行為,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各國紛紛打開國門,距離不再成為商品流通的障礙,資本家可以在全世界尋找最賺錢的投資樂園,有錢人可以到天南海北逍遙,中國的消費者可以在家門口的超市買到世界各國的商品。

其實,全球化本來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凡有商品經濟的地方,必然要尋求交換商品的市場。當國內市場飽和後,必然要尋求海外市場。隨着市場的擴大,自然要帶動資本和人員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形成商業資本、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聯動配合謀求國際市場的運行結構。當自由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家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商品輸出,而要將生產基地向勞動成本低、接近銷售市場的地方轉移,以實現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發達國家的資本家正是利用了全球化,才得以將過去只在國內謀取剩餘價值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個角落,為發達國家獲取高額利潤、維持高水平的福利社會開闢了新的理想途徑。近三十多年來,發達國家借助全球化,將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成本效率標準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可見,全球化滿足了發達國家追求市場擴張和財富增長的需要。發達國家的資本擴張和產業發展進入最高階段後,如果沒有全球化的幫助,資本家謀求剩餘價值的途徑將會枯竭,從而導致市場萎縮、經濟蕭條和經濟社會發展停滯。可以說,全球化的發展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機遇。當然,全球化在總體上也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它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樣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全球化為世界範圍內的合理分工創造了條件,各國憑藉各自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全球經濟活動的大循環之中,推動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展中國家擁有勞動力資源充足、勞動成本低廉、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等優勢,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程度越高,發展中國家的上述優勢就越能得到發揮。因此,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不僅為西方國家開闢了擴大投資和商品輸出的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也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

大批發展中國家由於抓住了全球化所提供的戰略機遇,打破了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分離,實現了內外市場的大循環,發達國家的投資也紛紛湧入,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近二十多年來,一批新興經濟體應運而生。這些新興經濟體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不斷升級換代,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民眾消費能力日趨提升,成為發達國家輸出商品和資本的重要市場。可以說,全球化改變了世界,它標誌着人類進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促進了全球一體化市場的形成,推進了全球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國際分工達到了歷史空前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構建和平穩定的未來注入了希望。

美國企圖單邊獲利

然而,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對不同國家帶來的利弊是不均衡的。從美國的視角看來,美國和西方國家雖然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取了不正當利益,甚至違反了美國所主導制定的國際規則,形成了不公正的競爭關係。因此,美國近年來企圖扭轉這種對美國不利的局面,推出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使全球化進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自特朗普政府以來,全球化便開始從巔峰跌入低潮。人們一度寄希望於拜登政府會改變特朗普總統的倒行逆施,但拜登總統的逆全球化路線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全球化本是自由市場背景下經濟行為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結果,發達國家的商品和資本只有佔據全球市場,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但是,全球化的結果之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某些行業會受到一定削弱,美國的一些製造業甚至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這實際上是全球化進程導致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必然現象。美國和發達國家雖然在一些行業失去了優勢,但這些行業大多是附加價值不是很高、生產成本不再具有競爭力、資本家主動淘汰的行業。

實際上,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方面在某些行業失去了競爭力,另一方面卻在很多高端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依然佔據壟斷地位。正因為放棄了一些低端產品的生產,美國和發達國家才有能力投入到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進而使美國的整體經濟競爭實力並沒有受到動搖。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也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不同影響,但總體而言,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積極影響是壓倒性的,其中美國和發達國家的受惠遠遠大於發展中國家。如果要說全球化對美國帶來什麼損失的話,也許製造業的衰退可以列入其中。不可否認,製造業衰退導致了就業崗位的減少,中產階級成為受到衝擊最大的群體,從而導致了美國國內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右翼勢力因此而迅速崛起,成為影響美國政壇的重要力量,而反全球化正是這股新興右翼勢力的主要特徵。

冷戰後內外政策的一系列失誤導致了美國綜合國力的下降,而出於黨派鬥爭的需要,美國朝野均將所有國內問題都歸咎於全球化。反全球化的逆流由此在美國越演越烈,並在整個西方世界擴散。單邊主義成為美國不同黨派的政治時髦,美國從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和推動者變成了全球化規則的破壞者。

美國在全球化問題上態度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政治精英們對全球化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在美國政治精英看來,全球化帶來的利弊已失去平衡,美國過去所追求的全球化曾為美國積累了巨額財富,為美國鞏固超級大國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十多年來,全球化正在改變國際經濟的格局,全球經濟重心出現轉移,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獲益太多,而美國的實力地位卻在受到削弱。

實際上,美國並不是真正反對全球化,美國所希望的是能夠幫助自己維護霸權地位的全球化,阻止中國和新興經濟體借助全球化而崛起的進程。按照美國的戰略構想,美國應永遠佔據高端產業鏈的壟斷地位,從國際分工中獲取最大利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應永遠專注於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充當發達國家的「打工仔」。

然而,全球化引發的國際經濟格局改變是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不可能由美國的意志所左右。逐利是資本的本性,哪兒有市場,哪兒就有資本家;哪兒贏利最多,資本家就奔向哪兒。在美國資本家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也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換代,技術進步取得進展,綜合國力得到提升,少數領域甚至趕上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有的行業取得了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競爭優勢。這正是世界走向和平穩定和「長治久安」根本保證,但卻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和焦慮,因為美國認為,這種局面將威脅到它稱霸世界的根基。為此,美國企圖對全球化進行重塑和改造,出臺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並將矛頭對準中國,推出了一整套針對中國的「脫鈎斷鏈」舉措。

美國將經濟貿易問題政治化,以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為由,通過貿易制裁、技術封鎖、經濟圍堵等各種措施遏制對手。美國的倒行逆施毒化了國際關係,破壞了冷戰結束以來逐步得到改善的國際局勢,衝擊了既有的國際合作協調機制。三年多來,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肆虐,國際社會本應強化合作,共克時艱,但由於美國推行單邊主義,不僅不宣導抗疫合作,反而挑起國際爭端,對中國進行妖魔化,打壓和孤立中國。

回顧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時,時任美國總統布殊當機立斷發起召開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共商應對金融海嘯的全球對策,對克服危機增強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國際社會同心協力應對全球重大危機創立了新的機制,為全球化時代建立和完善國際協調進行了積極嘗試。與2008年的危機相比,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俄烏衝突等重大挑戰,其對國際社會的衝擊不亞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然而,由於美國對外政策被逆全球化的政治取向所主導,大國關係降至冷戰以來的最低點,對話與合作正被競爭與對抗所代替。

從長遠看,選擇對抗不可能使任何國家成為贏家。但是,美國已經把對抗、打壓和圍堵作為大國競爭的主要手段,且朝野對此高度一致,而這一戰略選擇的主要內容就是扭轉迄今為止的全球化勢頭,重構排斥對手、單邊獲利的新的全球化模式。從中短期看,「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很可能被「對抗與發展」所代替,而這正是國際社會所擔憂的前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