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大漢繁華舞出圈國寶題材劇風靡全國(2023.3)

發布日期:2023-03-31

◎葛莉嘉

1月21日央視「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李倩領舞、北京演藝集團表演的舞蹈《錦繡》引發熱議。舞者們身穿漢代曲裾,隨着恢弘的宮廷樂聲揮動大袖,旋起微擺,組成似錦繡織造、又似建築榫卯的群舞隊形,大氣、端方之感撲面而來。

「五星出東方」漢錦越千年

這段舞蹈出自舞劇《五星出東方》,通過對國寶故事的創新講述,「舞繪」一幅大漢的繁華景象,生動傳達了各民族和諧友愛、同生共榮的主題。《五星出東方》的構想和題材,來源於在古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一塊織錦,長18.5釐米,寬12.5釐米,上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歷經千年,色彩依舊豔麗如初。專家復原了這塊織錦的全貌,左右對稱的畫面祥雲繚繞,雲海中翻騰着各種瑞獸,傳統五色「青赤黃白綠」分別對應「歲、熒惑、填、太白、辰」五顆星斗,反映了古人對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東方天空聚合的觀測和理解。此織錦幅面上共有10470根絲線,緯向循環有84根緯線,其精細程度令人讚歎,彰顯了漢代織錦的最高水準。

《五星出東方》基於這一創作資源展開,從尼雅考古現場開篇,考古人員發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後,在風沙中進入時空隧道,為觀眾展開了這塊織錦背後的故事。《五星出東方》總編導王舸在接受南都專訪時介紹,主創依據專家論證,推測這件織錦護臂可能是漢朝戍邊將士之物,由此構想出了戍邊將領「奉」、精絕首領之女「春君」、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等人物。他們在富饒的西域相逢,逐漸消除隔閡,從劍拔弩張到並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結下深情。

為了編好舞劇,主創團隊親赴新疆和田採風,從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方面提煉藝術語彙,為創作積累了珍貴素材。編劇許銳負責的劇本前後改了12稿;作曲楊帆通過採風的親身感受來展開對主題曲的創作想像,最終決定以交響化、史詩性的音樂語言來創作;舞美設計劉科棟在尊重遺址史實的基礎上,精簡使用元素,同時運用影像手段,帶動觀眾對精絕古城的想像;服裝造型設計陽東霖團隊,以今西安漢陽陵出土的漢代人俑形象為參照,在衣服款式、紋樣和色彩上結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盡量還原漢朝的服飾風格和儀態氣質。

此劇的另一大特色在於集中了豐富多樣的舞蹈語彙。觀眾在精絕城中充滿西域色彩的夜宴「燈舞」中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絕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現,「錦繡」中展現出的提袖折腰又屬於古典舞的範疇,現場還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廣場舞」、群眾「吃瓜舞」……大大顛覆了觀眾對民族題材舞劇的傳統認知。

總編導王舸說,「這個劇的特點是不沉重,娓娓道來,利用幽默、詼諧、輕鬆的表演方式,在很順的敘述中突然進入另外的節奏,這樣的表現手法,讓觀眾產生許多新奇的感受。」

一年多來,《五星出東方》已在全國巡演30餘場,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等多個熱門電視節目,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曝光量已超5億次。

博物館迎來「漢錦粉」

舞臺上,舞者們用端莊溫婉的「錦繡搖」、頓挫有力的「紅袖繞」、含蓄內斂的「漢俑轉」,不僅讓博物館中的漢代舞俑活了起來,還帶着觀眾穿越時空領略傳奇國寶的魅力。舞臺下,舞劇的成功為文物本身帶來更多關注。

今年春節假期,不少觀眾慕名來到新疆博物館的兩漢時期展廳參觀,僅大年初一,參觀人數就超過2300人次,是平時的兩倍。去年夏天,新疆博物館推出了「文物活化舞臺劇」《千年之語》,包括「龜茲樂舞」「小河公主」「五星出東方」等5個部分,演出30多場,門票銷售火爆。今年3月,新疆博物館打算複排該劇,讓故事更完整、互動性更強,並與舞劇《五星出東方》相關方合作,通過購買版權等方式在新疆博物館播放「燈舞」「錦繡」等精彩片段。

而在北京的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世紀大廳,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首都博物館、和田地區博物館策劃舉辦的「五星出東方——和田歷史文物展」也成為觀眾一探國寶的好去處。「春晚節目引起了大家對背後文物的好奇,每天都有上千人次的遊客來這裡『尋寶』。」中國民族博物館展陳部主任周婷婷說。

隨着對文物活化利用的進一步推進,「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以更豐富的形態,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新疆博物館開發的「五星出東方」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人購買。「春節期間,這個系列的郵票、冰箱貼等文創產品基本上賣完了。」新疆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關懿說,2017年,新疆博物館就着手研發「五星出東方」系列文創產品,目前已開發出杯子、滑鼠墊、絲巾、筆記本、工作牌等100多種文創產品。

「我們正推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田文物巡禮》4集系列紀錄片,通過細節發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將在北京電視台《檔案》欄目播出。」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化傑說。

文物在舞臺上「活」起來

2013年,習近平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實現文物的活化利用成為文博單位的重要課題、演藝機構的創作機遇。

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只此青綠》便是其中的成功範例。

2021年10月,以國寶級文物《千里江山圖》為靈感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正式開演,經2022年央視春晚的片段演出,再因各大平臺的推演,觀眾如潮的好評使其成為現象級的國民作品。通過舞劇版的「千里江山圖」,觀眾以視聽融合的方式感受到了「華夏一體」青綠山水動態化、意象化、擬人化的呈現,體會到所謂「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正如《三聯生活週刊》的評價:「《只此青綠》所達到的高度、寬度和深度都為未來創作作品開放了一個新的視覺和聽覺藝術融合的空間。它也展示了中國古典舞在當下發展存在的挑戰——這種舞蹈所繼承的文化越是厚重,創新起來就越是如履薄冰。」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由文物到角色的轉變並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需要在文物歷史、文化內涵和設計項目的基礎上展開藝術創作,讓角色與文物融為一體,真正展現出文物特質。

2022年9月首演的音樂兒童劇《甪端》便着力於角色設計,打造出契合文物歷史的角色形象。例如,在塑造以國寶級緙絲作品《梅鵲圖》為原型的角色時,面對這樣一件質地柔軟、珍貴精緻的絲織品,劇中將其塑造為溫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織繡圖案便是她的外衣,妝面更是借鑒了那個時代的女性妝面,着力還原其歷史信息;而對於距今1700餘年的書法作品《平復帖》,劇中將其塑造為一位頭戴冠帽、手持刀扇、步伐徐緩、辭藻華麗的書生,文人氣質呼之欲出。基於嚴謹、考究的歷史研究,「活」起來的不僅僅是文物形象,更是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信息。曾經高冷枯燥的文物信息,經過價值挖掘、提煉轉化,借由角色設計和獨白對話,巧妙融入劇情,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也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時至今日,《五星出東方》的成功再次證明國寶IP開發似乎仍是一片頗有前景的領域。「近年來,從《國家寶藏》的播出,到《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的出圈,都體現出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消費的旺盛需求,」《五星出東方》總編導王舸說,「這也促使我們文藝工作者以更加開放的思維進行跨界合作,不斷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方式。」

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佳琛認為:「一塊蜀地生產的織錦出現在數千里之外的新疆沙漠中,充分證明了當年絲綢之路的暢通,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將文物搬上舞臺,是希望更多人瞭解它背後的歷史故事。」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也是舞臺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舞臺藝術也需要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迸發持久生命力,期待二者緊密相連、同頻共振,為公眾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月17日至19日,在兔年春晚備受關注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回歸北京。與近年故宮博物院出品的舞劇《只此青綠》、音樂兒童劇《甪端》一樣,此類國寶文物題材劇作通過將傳統文化與前沿舞臺藝術相結合,讓文物走出歷史,真正活起來。近年來此類作品層出不窮,反映出國家對文博考古事業的重視,將其視作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