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闖關突圍「疤痕挑戰」(2023.3)

發布日期:2023-03-31

◎荊棘

經濟專家認為,當下實現經濟健康反彈應把握三點:一是監管政策要更加穩定、透明,減少急轉彎和運動式干預。二是在加大財政支出力度的同時,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繼續優化地方財政收入來源。三是加速推出一系列破冰鬆綁政策,為民企回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經濟重啟 五大阻力 

近期,隨着防疫轉段和樓市鬆綁政策陸續出臺,掣肘中國經濟復蘇的兩大主因均出現實質性變化。但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不會一帆風順,所面臨的困難和考驗仍不可低估。經濟界人士認為,當前經濟重啟仍有五大挑戰橫亙其前。

挑戰一:經濟「疤痕」

2022年以來,受疫情多發頻發、烏克蘭危機、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運行波幅加大,下行壓力陡增。2022年經濟增長僅達到3%,人口出現61年來負增長。

有測算顯示,疫情等內外因素對中國經濟韌性和穩定性已構成重大打擊。疊加地方經濟政策失誤,或將永久改變中國經濟增速曲線,形成了一道永遠也抹不去的增長疤痕。如每年按2.2%的產出缺口計,中國過去三年大約損失了7.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增量,極大加劇之前就已存在的趨勢性回落態勢,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或一去不返。

北京觀察家認為,疫情衝擊對居民和企業部門具有中長期影響。疫情對居民和部分中小服務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造成較大損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居民和企業的長期預期。即使疫情衝擊消退,這些市場主體亦難以在短期內迅速回到疫情前狀態。面對疫情管控轉段放鬆,企業和個人均需有一個適應過程。

挑戰二:消費「疤痕」

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對居民心理和行為模式造成較大影響,包括樂觀精神消退、冒險意願下降以及儲蓄傾向上升等,這些均將限制消費需求的釋放。

過去三年,中國不少家庭收入銳減,儲蓄被大量消耗。同時又因股市低迷,房地產行業萎縮,不少地方房價下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乃至爆雷,諸多家庭資產負債表惡化。

有經濟學家指出,過去三年,中國財政資源被大量投入到核酸檢測和方艙建設等項目中,相對於美歐國家,中國大量財政支出並未形成對家庭的直接補貼,對居民儲蓄沒有直接正面影響。加之土地財政收入銳減,體制內人員的工資和其他收入在各地普遍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從消費能力看,三年經濟下行帶動新增就業和居民當期收入增速放緩。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打擊較大,中低收入人群受影響明顯,裁員、降薪等帶動居民實際收入同比負增長。經濟某種程度上陷入「經濟下行-就業惡化-收入放緩-消費下行-經濟下行」的惡性循環。

挑戰三:樓市「疤痕」

長達三年的疫情肆虐導致經濟下滑和就業困難,直接削弱了住房需求。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商品房的銷售、新開工、竣工和開發商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分別下降23.3%、38.9%、19.0%和53.8%,創中國住房改革以來最大幅度萎縮。

本輪房地產下行深度前所未有,新開工面積較2019年以來平均水平減少近一半。即使考慮人口結構等長期因素導致的房地產需求趨勢性下降,當前房地產供給水平大概率已低於長期趨勢。

受多種因素制約,樓市「祛疤」可謂難度不小。受疫情衝擊、就業不穩等多種因素影響,居民部門槓桿率已連續三年維持在62%左右,加槓桿意願不強;加之目前房價仍處於下行區間,買漲不買跌心理導致銷售萎縮;而受爛尾樓事件影響,居民對於期房的信任需要重建。

北京觀察家認為,當前房地產行業普遍面臨的債務問題仍然存在,尚未得到實質性化解。同時,房地產行業還面臨城鎮化進程放緩、房價收入比偏高等長期制約因素。房地產行業持續惡化,將成為2023年及今後的灰犀牛,過去中國經濟高增長得益於樓市,今後樓市或將成為經濟增長阻力。

挑戰四:出口「疤痕」

隨着發達經濟體的連續大幅加息,全球經濟正在明顯降溫,2023年中國出口面臨的壓力將大於2022年。

IMF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新預測值下調至2.7%,較前一預測降低0.2個百分點。OECD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放緩至2.2%,低於前一預測值0.6個百分點,美國和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速均將進一步下滑。

隨着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強,外需或現顯著回落,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耐用品消費在經歷了過去三年的高峰之後,由於其本身的耐用屬性,或現一段時間的需求低谷。這將對中國的出口、利用外資、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人民幣匯率等帶來較大衝擊。

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主要央行緊縮,包括2022年底日本央行調整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2023年或進一步演繹成為「金融+實體經濟」的衝擊。

此外,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動盪,美國正採取多重舉措來降低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度,從科技脫鈎到資本脫鈎,「小院高牆」「脫鈎斷鏈」的負面影響逐步釋放。

出口增速放緩將會對中國一部分製造業投資產生拖累,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業壓力。外部需求持續走弱,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將明顯下降。

挑戰五:信心「疤痕」

長達三年的疫情反復衝擊對經濟運行影響深遠,大量中小企業面臨困境,企業和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受損,債務持續堆積、槓桿率繼續攀升,企業投資風險偏好下降,家庭消費更趨謹慎,各類潛在風險逐步暴露。

疫情衝擊持續削弱中國居民和私人部門對未來的信心,將令一段時間內的風險偏好出現下降,從而給業已脆弱的中低收入群體造成更大傷害。

面對疫情持續衝擊、成本明顯上升、政策調整等影響,民營經濟預期轉弱、信心不足,民間投資積極性偏弱。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累計同比增速折算,2022年11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7%,連續5個月負增長,且跌幅明顯擴大。

民營企業經營「亞歷山大」,不敢投不願投問題突出。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利潤大部分時間均處於負增長,1-10月民營工業企業利潤下降8.1%,小型企業製造業PMI已連續19個月低於榮枯線,經營壓力持續居高不下。

信心不足是行動的大敵。為應對當前嚴峻挑戰,當務之急要提振信心,穩定預期,去除心理「疤痕」。

三箭齊發祛疤止痛  方能醫治經濟內傷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期,重啟經濟可謂箭在弦上。三年疫情已對中國經濟肌體形成重創,損害經濟發展後勁,傷害經濟內在韌性。因此,在力促增速重回合理區間的同時,還要聚焦經濟肌體的「內傷」三箭齊發、綜合施政。

一、放水養魚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新冠疫情三年給市場主體資產負債表和消費者投資者信心均造成巨大衝擊。如完全依靠經濟自我修復,很可能無功而返。

2023年屬於多年低增長之後的恢復期、補血期,當前,世紀疫情衝擊、百年變局演進等內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約束依然存在,因此,放水養魚、輕徭薄賦,恢復國內民眾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是當務之急,是經濟成功重啟的關鍵。

有觀點認為,封控解除和重新打開國門之後,中國政府應積極向全球釋放其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決心,穩定各界預期,徹底擺脫疫情下的緊急狀態,尊重法治、積極改善拓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與世界重新接軌,緩和地緣政治和硬脫鈎的風險,將經濟發展重新納入正常軌道。

後疫情時代,政府有必要制定較為寬鬆的財政政策,避免縮窄民間的經濟空間,避免越俎代庖,過度干預市場和資源配置。應讓民企發展空間得到有效保護和支援,不擔心做大之後的不確定不穩定風險。

北京觀察家指,應從戰略全域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重啟經濟。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

二、走好平衡木

三年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復蘇將迎來新時代。有觀點認為,宏觀經濟的基本邏輯和整體環境在悄然生變,一些關鍵政策尚存不確定性,有待進一步明朗。市場主體仍難避免強預期與弱現實的反復拉扯,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確定性和平衡點,重新找回再次出發的信心。

2023年更加考驗宏觀調控的藝術和技巧,既要防過早撤梯、經濟偏冷,亦要防刺激過度、經濟過熱。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國內就業和物價變動情況。若出現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超預期,如何平穩實現政策轉向亦將是巨大考驗。

三、實質性改革

爬坡過坎離不開改革,欲在2023年實現更多補償式增長,推進經濟領域的各項實質性改革可謂題中之義。

筆者認為,在恪守政策上不折騰、不添亂之底線的同時,應大刀闊斧推進各項制度性改革,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一是監管政策要更加穩定、透明,減少急轉彎和運動式干預。二是在加大財政支出力度的同時,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繼續優化地方財政收入來源。三是加速推出一系列破冰鬆綁政策,為民企回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疫三年,經濟重啟,可謂任重道遠。唯有真槍實彈推進各項改革,中國經濟才能在疫後真正祛疤止痛,實現健康反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疫三年,中國經濟重啟,可謂任重道遠。在恪守政策上不折騰、不添亂之底線的同時,應大刀闊斧推進各項制度性改革,真槍實彈推進各項可操作性改革,中國經濟才能在疫後真正祛疤止痛,實現健康反彈。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