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全速「拼經濟」須防四大後遺症(2023.5)

發布日期:2023-06-12

◎胡荊棘

大疫三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亦是推動經濟改革黃金窗口期,危機倒逼形成改革共識。在「戰後重建」過程中,唯有立足於中長期深層生產關係改革,通過體制改革外推式正向衝擊,疊加拼經濟和拼改革雙重動力,才能助力中國市場經濟、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實現中國經濟倒V型高質量增長。

2023年是二十大戰略開局之年,亦是經濟重啟復蘇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官方將2023年經濟增速設定為5%左右,相對這一增長目標,各地方政府設定的增速目標則顯得更為進取——所有省市2023年目標增速均高於2022年實際增速,其中大部分將數字確定在5%-6%區間。

新一輪經濟錦標賽來襲

當前,各地正搶抓時間窗口,集體進入「全力拼經濟」狀態,「高質量發展」「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營商環境」等成為地方經濟工作部署高頻詞。

特別是針對投資,多地加緊布局,投資增速目標普遍高於經濟增長目標,有十餘省份投資增速目標為兩位數。其中,西藏、海南、新疆分別為13%、12%和11%左右。寧夏、重慶、河南、甘肅、安徽、湖北、內蒙古、遼寧的投資增速目標在10%或以上。

各地近期密集發布投資計劃,重大項目加速起跑,新老基建齊抓並進。河南省第七期「三個一批」項目啟動,3325個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投產,總投資超過3.1萬億元。福建、陝西、雲南等多地亦緊盯重大專項。

新一年,各地新老基建大幹快上,擴投資火熱開局,重大項目加速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浮出水面,新一輪經濟錦標賽呼之欲來。而全速拼經濟的既有經濟發達地區,亦有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在經濟建設層面呈現出目標一致、步調一致的競爭態勢。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競爭態勢將對經濟起到較強的拉動效應。

各地為何「集體拼經濟」,蓋因內外挑戰嚴峻。「拼經濟」是破解當前困局的戰略需要。

有分析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離不開拼經濟。與此同時,拼經濟亦是化解重大風險的現實需要。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風險,必須靠發展經濟來解決。發展經濟是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關鍵一招,尤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必須通過發展經濟來緩釋,以時間換取空間。

此外,拼經濟亦是提振各方信心的戰略需要。當前居民信心、民企信心、小微信心、外資信心、市場信心等較為低迷,改善預期和提振信心是破解經濟難題和實現經濟全面復蘇的金鑰匙,必須通過拼經濟來大力提振。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房地產低迷、消費乏力、就業嚴峻、企業信心不足,疊加外部美聯儲加息、地緣衝突,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衝擊餘波未了,烏克蘭危機仍在發酵,去年中國全年GDP增速僅為3.0%。

三年抗疫  中國經濟已傷痕纍纍

三年疫情使得中國供應鏈遭到破壞,居民消費偏好降低,供給和需求受到雙重衝擊。疫情之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導致供應鏈遲遲得不到修復。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因此可能明顯下降。

一、三年抗疫中國從上到下處於集中動員狀態,正常生產、流通、消費等活動受到影響,造成企業上游無法正常進貨,下游無法正常完成訂單,庫存管理充滿不確定性,導致不少企業關門停產、破產清算,市場主體批量減少。

二、三年抗疫,中國採取全民免費檢測、免費隔離、免費治療方案,三年抗疫付出巨大財政資金,造成巨大財政壓力。有數據顯示,中國31個省份中,有23個省份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負增長,其中江蘇、廣東作為財政大省降幅相對較大,降幅均超過5%。

三、三年疫情對下游產業、消費端衝擊最大,交通、旅遊、文娛、電影、住宿、餐飲等行業受到巨大打擊,而這些行業又是民營企業密度較高行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亦指出,預期不穩主要反映在「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

四、三年疫情對居民預期產生巨大衝擊。數據顯示,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17.8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2023年1月,新增存款6.87萬億,同比多增3.04萬億,其中居民存款在去年同期高增長的基礎上多增7900億。

慎防四大後遺症

拼經濟成為各地今年發展「指揮棒」,已成共識。客觀而言,眼下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一波增長氣勢,打牢經濟復蘇根基,並以適當的增速彌補去年增速超預期下跌。但大幹快上之餘,亦應慎防走極端、搞極左、層層加碼,特別要防止四大後遺症。

一、重複建設

各地競掀投資熱潮,應防止出現盲目上項目、建設鋪攤子等苗頭。應平衡好穩增長、調結構、控風險之間的關係,平衡好短期刺激措施和長期發展措施間關係。避免低端產業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應考慮產出和效益,以及對未來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

二、投資依賴

數據顯示,今年中國重點投資基建投資已高達21萬億元人民幣。有報告曾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並非金融領域的風險,而是投資依賴的風險。中國金融業的脆弱和風險背後其實是經濟對投資的過度依賴。

高投資不僅將造成投資消費失衡,加劇產能過剩,亦不可避免與高風險相伴。巨額流動性已成為滋生樓市價格膨脹、通貨膨脹和債務膨脹的誘因。因此,欲從根本上降低金融脆弱性風險,就必須擺脫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弱化政府投資傾向。

三、樓市依賴

在各地打出的「拼經濟」組合拳中,「刺激樓市」分外惹人注目。進入2023年,房地產市場熱度「狂飆」,一改去年頹勢。在密集利好政策刺激下,「疫情三年,漲回來只用了一週」等報道可謂鋪天蓋地。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數量達到36個,自2021年9月以來首次超過下降城市數。不少一二線城市二手房價格漲幅更為明顯,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

從融資端看,根據央行統計,今年1月,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超過3700億,同比多增2200億;境內房地產債券發行400億,同比增長了23%,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有「夜壺」之別稱。一方面,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全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極為明顯,房地產業關聯能源、建材、建築安裝、裝修、家廚衛具、物流等諸多上下游和橫向關聯產業,通過房地產提振經濟可立竿見影;但另一方面,房地產拉動經濟會產生諸多副作用,包括加劇投機、抬升槓桿、擠佔消費等。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房地產投資佔GDP比重為13%,而經合組織國家為5%;如考慮供應鏈投入品,則房地產行業約佔中國GDP的30%。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佔銀行信貸的比重接近40%;房地產業相關收入佔地方綜合財力的50%,房地產佔城鎮居民資產60%至70%。

恒大爆雷等殷鑒不遠,啟動樓市「強刺激」,不僅將尾大不掉,更會造成風險向金融系統無序蔓延。

四、債務鴉片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7566億元,地方債餘額總量估計為35萬億。中國政府的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地方政府城投平臺積累的隱性債務。公開數據顯示,城投債有息債務高達44萬億,整體規模龐大,償債負擔重,債務滾續頻繁。

廣義債務率超過300%的省份有9個,其中天津、北京和重慶分別為530.0%、382.5%和378.3%。在拼經濟大氛圍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債務風險警惕容易放鬆,槓桿和壞賬則易相伴上升。

中國最近十幾年債務突飛猛未現嚴重問題,蓋因有龐大的要素紅利、市場體系和開放的全球市場做支撐。在中國經濟告別高增長、進入「金融新週期」等新背景下,過度舉債無疑將飲鴆止渴,放大槓桿和壞賬風險,切不可等閒視之。

「拼經濟」更要「拼改革」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超過30次提及「穩定」一詞,推動經濟恢復到疫情前增長態勢,是提振預期的根本出路。拼經濟雖已成中國中央和地方的共識,但不能無視風險和後遺症以及當地財力「一拼了之」。

拼經濟如不善加引導,任其無序膨脹,就會產生新經濟泡沫,導致產業無序擴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受阻,回到傳統性拼資源增長路徑上,有悖高質量發展初衷。

事實上,中國經濟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並非均可靠「拼」解決。例如,信心趨弱問題、結構調整問題、創新瓶頸卡脖子等問題,均需更精準藥方。

因此,中國在拼經濟的同時,更要拼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

其一,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外部環境,內部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掣肘經濟結構轉型進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正面臨「不進則退」挑戰。

經濟學家指出,未來10-15年左右,中國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仍有較大轉型升級空間,經濟結構轉型仍蘊藏較大增長潛力和發展動能。

拼經濟過程中,應防止體制扭曲所造成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推進目前二元體制向一元市場經濟體制並軌,通過改革持續釋放生產力。

其二,對於現時中國而言,穩經濟大盤,需要站在「戰後重建」的角度,制定經濟全面振興計劃。

面對當前經濟形勢,過去以財政和貨幣創造需求的「穩增長」模式已然過時,「財政砸錢+貨幣放水」的傳統刺激模式收效趨減,激發內生動力應成主要方向。

其三,通過宏觀政策工具實現經濟回暖後,須抓緊時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以改革開放解除壓制中國經濟優勢發揮的體制束縛,賦予民營企業充分的安全感和主力軍地位,特別是加強對非公企業的產權保護和法治建設,推動中國經濟由投資型、要素型社會向消費型、創新型社會轉變。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