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區議會改革體現行政主導(2023.6)

發布日期:2023-07-28

◎區漢宗

1、區議會來龍去脈,港英為回歸後的香港埋下「計時炸彈」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香港的前途命運已提上了大英帝國的議事日程。麥理浩回港後,公布了鄧小平所說的「讓香港人放心」這個好消息,但沒有公布1997要收回香港的消息。麥理浩意識到大英帝國從香港的撤退已不可挽回,便悄悄地啟動了港英政府一直未能實施的撤退步驟,把代議制引入香港。1980年6月6日,港英政府發表《地方行政模式綠皮書》,提出改革地方行政,建立「區議會」,選舉產生區議員,1982年的區議會選舉,是香港第一次區議會選舉。香港的代議政制正式拉開了序幕,為回歸後的香港埋下「計時炸彈」。

戴卓爾夫人在中英談判期間,就預設過目標規劃:「我們的談判目的,是以香港島的主權,換取整個香港的長期管治權……我們建議如果談判沒有進展,就應在香港發展民主架構。我們的目標,是在短時間內讓香港獨立或自治,仿如我們以前在新加坡的做法。」

1992年6月19日,彭定康出任港督前20天,英國上議院摩斯會議廳舉辦了一場題為「香港未來」的研討會。英國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侯威爾在題為「英國與香港:外交政策目標」的主旨演講中提出,整個世界的情勢在1989年發生了根本改變,因此英國統治下香港的局勢也應隨之發生變化:「我認為我們需要將1984年所有的措辭加以修正……香港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一個與周圍其他地區人民有十分密切文化關係的國家。它有自己的見識和聲音並有權利表達,也有權利讓自己的命運不任人擺布。」這段演講再清晰不過地預示,就是把香港理解為「國家」,通過政制改革,將香港變成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或在中國內部培植出反對和分裂勢力。

2、修例風波期間區議會淪為「顏色革命」重要策源地

正因為區議會埋下了培植反對和分裂勢力的禍根,2019年初,《蘋果日報》刊發了戴耀廷的《毅行18區吹起反專制集結號》一文,發出了反對派全力在區議會選舉中向建制派佔優勢的選區進攻的信號。戴耀廷鼓吹分裂的同盟者區諾軒同日在該報發表了《「有效挑戰」創造區選勝機》的文章,全力煽動「風雲計劃」的策略和目標。

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大批反中亂港分子挾「黑暴」成為區議會「議員」,18個區議會中有17個變色,攬炒派區議員濫用區議員職權和資源煽「獨」煽暴,將區議會當成反中亂港、對抗中央、對抗特區政府的據點。部分亂港區議員深度捲入非法「初選」,亦有議員辦事處公然打出「藍絲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反中亂港勢力更不諱言,區議會選舉是「奪權三部曲」的第一步,區議會淪為顏色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有目皆見。

反中亂港勢力借助舞弊、暴力、脅迫、恐嚇等手段影響選情,在奪取區議會多數席位後更肆意妄為,把基本法明文規定的作為非政權性組織的區議會,變為煽動對抗、大搞政治操弄的高度政治化組織,亂港區議員甚至濫用職權,將區議會變成宣揚「港獨」思想、進行顛覆活動的平臺。

3、區議會改革國安須放在首位、貫徹愛國者原則

無論是2014年的非法「佔中」還是2019年的修例風波,一些身兼區議員的反中亂港分子,利用區議會選舉制度的漏洞進入議會,把區議會變成宣揚「港獨」、對抗中央、煽動顛覆、侵蝕特區政府管治根基、破壞香港安寧的地區組織,甚至有區議員因為攪亂公共秩序、煽動他人參與破壞社會安定而被香港警方拘捕。在經歷修例風波、香港國安法出臺並實施、香港由亂及治之後,針對區議會選舉漏洞,從根源上阻止反中亂港分子進入區議會,必須把國安放在首位、貫徹愛國者原則,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

區議會關係香港地區治理,關係社會民生,但過去區議會選舉卻出現中門大開的問題,大批「黑暴」「港獨」分子通過選舉進入議席,導致議會烏煙瘴氣,甚至淪為「煽暴煽獨」的平臺,損害廣大市民利益,也危害國家安全。區議會作為地區諮詢架構,絕對不容成為一個反中亂港的政治表演舞臺。因此,區議會改革國安必須放在首位。

下屆區議會議席總數由479席,減至470席,保留27個鄉委會主席的當然議席。直選減至兩成、佔88席,改為雙議席單票制,全港重新劃分為44個選區,每個選區兩席。另外,有179席由行政長官委任,亦增設由地區滅罪、防火和分區委員會互選產生的176席。

參選人須獲三類地區委員會各三名委員提名,另加上50名選區選民提名,亦須通過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區議會改革方案要求區議會參選人,必須先取得一定數量的當區選民提名,同時要在地區分區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和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三會」)中各取三個合共九個提名。在取得提名後,更要通過資格審查機制,確保符合「愛國者治港」原則,才能成為候選人。全體區議員要資格審查,絕不能有鼓吹「港獨」行為。落實「愛國愛港者治港,反中亂港者出局」,就是要確保區議會牢牢掌握在愛國者手中。

區議會改革是為了撥亂反正,以國家安全為首位,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和確立行政主導。行政長官李家超說:「重塑區議會有必要性和逼切性,現方案是建基於堅實法理基礎,方案符合我之前所說的三個指導原則,即是把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及充分體現行政主導。2019年『黑暴』、港版顏色革命,是對香港的一響警鐘,我們必須從制度上堵塞現有的漏洞,制止區議會再次成為『黑暴』、『港獨』、『攬炒』平臺,防止區議會再被反中亂港的人騎劫、操弄、癱瘓,防止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亂象,再次在區議會發生。」

4、落實行政主導,提升地區治理效能

作為地區管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議會主要擔當官民溝通橋樑,並依法配合政府推動地區發展,協助解決民生問題。因此,支持行政主導原則是必然的要求。區議會是香港基層組織中的一個重要組織,是地區市民與政府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樑。由於區議會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一個地區諮詢組織,也是一個地區的議事機構。改革方案使使區議會回復《基本法》第97條「非政權性」定位,「去政治化」恢復基本法定位,提升地區治理效能。

另外一項重大改革,是各區區議會主席不再由議員互選產生,而是改由各區民政專員擔任。作為區議會主席,民政專員有權要求區議員就任何議題收集及反映居民意見,制訂會議常規,設立委員會、選出委員會主席、委任非議員出任委員會成員。

新一屆區議員將不再負有現時的監督和撥款職能,特首李家超表示,區議會將擔任配合政府的角色,協助政府掌握地區脈膊,令政府更有效策劃地區服務;協助凝聚民心,爭取市民支持政府;另外就是為居民提供諮詢及轉介服務。改革後的區議會,區議員酬金及津貼則與現時相若。

回歸前的區議會,不但有委任議員,主席亦是由政務專員擔任,本質上亦是諮詢組織,絕對不是地方議會,所以其產生辦法無論如何變,都與所謂「民主」無關。

回歸初心後,通過廣納民意,瞭解市民所想、所需,這樣特區政府的施政才可以更有針對性、更貼地實行,並由區議會來協助特區政府落實政策舉措、為民辦事,更好落實行政主導。區議會落實行政主導能夠擴大吸納和培育社會人才,協助政府進行社區治理工作,確保用人唯才、用得其所,充實管治人才庫,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參與地區事務為民貢獻。

強化地區治理架構,包括成立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政務司司長主持,領導地區治理策略、政策、措施;現在由政務司副司長主持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將重新定位改名為地區治理專組,以統籌指揮各個政策局和部門的地區工作,取代原有的地方行政督導委員會。

特區政府還引入了「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當區民政事務專員(民政專員)只要獲得三名議員聯署,或由當區議員動議獲半數出席議員同意,就能夠將涉嫌觸犯不良行為的區議員交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委任的「監察委員會」進行調查,民青局局長再根據建議進行懲處裁決,包括警告、罰款和暫停職扣薪等三級處分。這也是體現行政主導的重要一環。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由於大量的黑暴區議員,棄職潛逃,使部分社區至今並沒有在任區議員,街坊市民長時間求助無門。所以來屆區議會選舉後新接任的區議員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鞏固及聯繫社區。

5、駁斥抹黑重塑區議會的讕言

從特區政府公布區議會改革方案開始,境內外反對勢力輿論不斷進行攻擊,抓着「直選比例」大做文章,攻擊新方案是「民主的倒退」等。更有境外的反華媒體撰寫長文,拿新區議會方案和1982年港英政府推出的第一屆區議會方案進行比較,並得出「民主大倒退」結論。這些言論是別有用心的抹黑,意圖誤導公眾,分化香港社會。

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7日發文妄稱,香港區議會本來一直是「民主和公眾參與的最後堡壘」,「如今不再是了」,妄言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偽選舉」,「既不是選舉又不民主,是一場鬧劇」。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5月8日去信《華盛頓郵報》,譴責其社評內容歪曲和捏造事實,以評論為名抹黑區議會新制度建議及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指出該媒體對區議會定位的誤解和無知,重申區議會在香港基本法下是非政權性的諮詢組織。

區議會改革把直選議席比例大幅削減至兩成,以達到「去政治化」目的,確保四年前攬炒派壟斷區議會選舉的情況不會重演。境外的反華媒體妄言,此舉違背了基本法中香港選舉循序漸進達到普選的精神。這類論調忽略了一個根本因素,就是區議會並非所謂的二級議會,根據基本法規定,它只是一個接受諮詢及提供服務的「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不能和美英等國家的地區議會的選舉模式作直接比較。

6、區議會改革是民心所向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致辭中發問:「還能允許區議會再被反中亂港分子操弄,成為禍害香港的『柱腳』嗎?」答案是「絕對不能允許!」這也是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

區議會改革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特區政府的地區治理架構,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落實了政策執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其中有關制度的設計,真正優化了區議會收集、反映民意的能力,恢復區議會的核心功能,協助特區政府推廣及宣傳政府政策和法律,做好與當區市民利益相關的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工作,使市民得到更多、更優質的服務。

區議會是香港地區治理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廣大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區議會改革將重塑港人的心理結構,夯實香港市民的國家民族認同,讓「一國」和「國安」有着堅實的人心支撐。改革後的區議會再不是政府施政的「絆腳石」,而是地區治理的「好幫手」,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生。新的區議會當選者,都必須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莫再蹉跎香港歲月。

香港已邁入由治及興新征程,一個愛國愛港、有能力有擔當、專注於「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區議會既是香港基層治理所需,也是廣大市民所盼。區議會改革是民心所向,使區議會更具有廣泛代表性,匯集地區更廣泛及多元的聲音,確保區議會更加專業、理性地向特區政府提供諮詢意見,符合市民期望,讓更多香港市民受惠。

「香港各界撐完善地區治理大聯盟」表示,自5月5日起至5月13日晚上8時,透過線上以及實體街站收集超過119萬市民簽名支持特區政府所提出的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在社區中短短一週的時間就能夠收集到過百萬的簽名,反映了市民熱切期盼社區基層治理能夠回復正常,實在是民心所向。

特區政府提出「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國安必須放在首位、貫徹愛國者原則,同時必須體現行政主導。區議會將會「還原」為在地區層面輔助行政機關的諮詢機構,在政府領導下一起搞好地區行政工作。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