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弱復蘇面臨多重挑戰(2023.6)

發布日期:2023-08-10

◎李西涼

2023年行至將半,拼經濟成效如何,世界矚目。官方發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環比增長2.2%。

中國經濟從築底走向弱復蘇

中國經濟重回復蘇軌道,經濟先行指標率先改善,社融信貸超預期擴張,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回暖:人民幣貸款增加3.89萬億元,連續四個月正增長,同比多增7600億元;M2、M1同比分別為12.7%和5.1%,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0.7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預測,如全力拼經濟,鞏固經濟復蘇態勢,中國二季度GDP同比有望達8%以上,全年GDP同比約為6%,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從築底走向弱復蘇,重新引領全球。

五大挑戰 橫亙其前

在中國近期連續發布超出預期經濟數據後,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則創出2006年6月以來的歷史新高,顯示「強預期、弱現實」轉向「強現實、弱預期」。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雖已實現弱復蘇,但經濟恢復基礎不牢,部分指標反映經濟恢復成色不足。

挑戰一:通縮陰影

疫情三年,居民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衰退,對居民消費形成長期壓制,尤其2022年居民資產增長明顯減速。

一季度,雖線下消費場景打開且居民收入預期實現一定回升,但在居民資產負債表完成修復前,消費改善難言樂觀。3月CPI同比增長0.7%,漲幅連續兩個月下降,一季度耐用消費品如汽車、通訊器材、家電音像同比分別為-2.3%、-5.1%和-1.7%,已初現居民消費端通縮局面。

當前,消費復蘇和收入預期低迷之間的矛盾,餐飲、旅遊、會展的火爆和大宗耐用品消費的低迷形成強烈對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以及增長預期不理想,一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同比增速為3.8%,低於經濟增速的4.5%。

無獨有偶,PPI同比連續6個月負增長,工業產能利用率偏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負增長,營業收入利潤率和應收賬款平均回款期惡化。3月PPI同比-2.5%,一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3%,低於去年同期和四季度的75.8%和75.7%。

通脹放緩表明疫情之後的復蘇勢頭仍然疲軟。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家庭的銀行儲蓄增加9.9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增加17.8萬元的一半以上。

財經人士指出,如果說去年家庭儲蓄增加是中國消費者受困於疫情限制措施沒有地方消費,那麼今年獲得消費自由的中國民眾不消費反而將錢存入銀行的行為就值得深思。「而居民儲蓄持續增加無疑將會影響未來復蘇力度」。

挑戰二:民企艱難

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民間投資增長僅為0.6%,大幅低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1%,製造業投資增速下行,反映穩經濟主要依賴以基建投資為代表的政府和國企投資,民營經濟對未來信心不足。

對民營企業而言,三年疫情對企業衝擊仍處於持續釋放階段,大量民營企業仍徘徊在盈利低迷階段,企業資產負債表尚未得到根本性恢復,民營企業投資預期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疫情對中小企業衝擊仍處在釋放過程中,市場主體發展仍面臨瓶頸,從疫情重啟階段到全面恢復階段,仍需再調整和再定位過程。

今年下半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仍難言樂觀。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風險積聚,民營企業佔中國出口總額的45%,出口型民營企業將受到衝擊;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將給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不容小覷;從政策環境看,中國政府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雖多,但不少落地不好、效果不彰。

挑戰三:就業承壓

數據顯示,3月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3%、5.5%,其中,16-24歲失業率為19.6%,較上月增加1.5個百分點,就業壓力較大,尤其是青年人群就業形勢相對較差。

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較去年增加82萬人,將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

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日前公布的調查顯示,從事外賣、快遞、網約車、計程車司機等行業的「靈活就業」人數高達8400萬人之眾,佔城市就業人口近20%。這些從業者收入很低,且極不穩定。

嚴峻的就業環境波及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中國央行4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願上,今年第一季傾向於「更多儲蓄」居民佔58%,居於高位。

挑戰四:債務驚雷

根據中國財政部預算司統計,截至2022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35.1萬億元,其中,一般債務14.4萬億元,專項債務20.7萬億元。加上25.6萬億元中央政府國債,中國政府債務餘額合計超60萬億元。

自2017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以年均16.3%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名義經濟增速的7.8%,導致負債率攀升、債務風險不斷累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在疫情期間加劇。以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為例,疫情三年經濟增長放緩、土地出讓收入驟減,疊加防疫封控支出上漲,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逐年加深。

最近西南邊陲貴州省的官方智庫報告就爆出,地一些政府面對重大而又亟需解決的債務問題,已無法靠自身能力有效解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貴州省地方債務餘額為12470億元,負債率為61.8%(債務餘額/GDP),債務率為164.1%(債務餘額/綜合財力)。

相對於公開的地方債,由各地城投平臺發行的「隱性債務」,更堪憂慮。當前,地方資金鏈「壓力山大」,確保城投債到期兌付,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謂知易行難。

挑戰五:出口不振

去年以來,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應對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脹開啟「暴力」加息縮表,致使其經濟步向衰退,同時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2.8%,比去年增速明顯回落;WTO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1.7%,明顯低於去年。

以美元計,中國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0.5%,但主因或是疫情達峰後供給能力提升,前期受供給約束的積壓訂單短期集中釋放。而伴隨全球最終需求國供需缺口不斷收窄,中國出口長期趨勢或將進入下滑通道。從出口交貨值看,3月出口交貨值已同比下跌-5.4%,較1-2月下滑0.5個百分點。

綜合觀之,今年中國出口面臨多重壓力:美聯儲加息衍生金融風險,加大對美出口下行壓力,全球高通脹趨於緩和,價格因素對出口貢獻減弱。供應鏈去中國化延續,產業轉移加劇出口競爭壓力。下半年伴隨歐美需求走向衰退,中國出口壓力顯現。

當前,發達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需求火車頭。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PMI(46.3%)、歐元區製造業PMI(47.3%)景氣收縮,韓國出口(-13.6%)和越南出口(-13.2%)持續下滑。

發達經濟體景氣一旦走低,中國對包括東盟在內的其他經濟體出口亦難維持強勢。

全面復蘇  重任在肩

縱觀近期經濟數據可見,此輪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一是依賴服務業的補償式消費,二是依靠公共財政支撐起來的基礎建設,復蘇勢頭仍較為脆弱,反彈分布並不均衡,全面復蘇尚未形成。

當前,中國經濟總量增長與物價走勢背離,總需求不足與結構性轉型挑戰並存,對此輪反彈復蘇前景不宜盲目樂觀。如不能深化改革,適時推動經濟增長動力深度轉型,下半年經濟增速趨勢性回落概率較大。

今年上半年,中國政府已完成換屆,如何迎難而上,在拼經濟的同時,實現拼改革、促轉型、調結構,穩政策、穩信心等多重目標,新政府可謂重任在建。

其一:穩信心

目前大量擴張性政策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導的項目和投資上,而這些專案和投資主要實施主體為國有企業,從國有企業傳遞到民營企業有較強時滯。加強宏觀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政策上要改變過去「財政挖坑,貨幣放水」的簡單方式。

由於復蘇基礎尚不牢固,內生動能仍顯疲弱,從政策角度看,適時出臺對民企的務實政策措施,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可謂勢在必行。

除及時祭出真槍實彈政策措施外,須從輿論上為民企、外資正名,避免運動式監管和運動式送溫暖。針對當前「微觀主體避險化」問題,應從激勵機制、政策、法治和理論上根本解決微觀主體積極性不高、信心不振問題。

其二:穩政策

鑒於中國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切不能因為一、二季度經濟數據走高而過於樂觀,從而收緊政策,加速三、四季度下行。

有必要進一步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與財政政策配合支持基建投資、為製造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與此同時,應積極關注外需形勢變化,穩外貿穩外資部署要提前進行。

其三:促轉型

經濟學家建議,未來,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可持續性遞減,應積極強化國有股權市場化參與度,打造地方特色產業集群,通過新基建、新能源培育新增長引擎。支持鼓勵更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建設,拓寬財政收入管道和股權價值,加速推動地方財政轉型。

其四:調結構

疫情三年,部分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被掩蓋的問題顯性化,結構性問題加劇。走出疫情陰霾之後,一邊廂要化解疫情三年留下的後遺症,一邊廂要解決多年來累積的結構性頑疾,亦要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與外需形勢,中國必須多箭齊發,多措並舉,唯有如此,強復蘇才能水到渠成。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一屆政府登臺上位,重任在肩。走出疫情陰霾之後,一邊廂要化解疫情三年留下的後遺症,一邊廂要解決多年來累積的結構性頑疾,亦要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與外需形勢,中國必須多箭齊發,多措並舉,唯有如此,強復蘇才能水到渠成。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