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兩地一檢快速通關宜盡快推行(2023.7)

發布日期:2023-08-10

◎成一

要節約時間,提升效率,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盡快推行各口岸的「兩地一檢」,應該是一條最切合實際、最行之有效地好方法、好措施。

5月17日,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立法會上提出,香港和內地已達成共識,同意在重建後的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並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以及未來在建設新口岸時,推行便民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即「兩地一檢」)的通關模式,出入境自助通道或櫃檯在兩地口岸邊界線上並排,「一Take過」處理兩地出入境手續,可令整個通關體驗和效率大大提升。

鄧炳強解釋說,「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是一種新的通關模式,概念與坊間提議「兩地一檢」類同,「有關的通關模式,出入境的自助通道或櫃檯將在兩地口岸邊界線上並排建立,旅客只需排一次隊,檢查一次證件,便可經過出入境雙方的檢查區域完成兩地的出入境手續。」

毫無疑問,鄧炳強局長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對兩地人員往來,加快通關速度,起到了極好的便民作用。從更高的層次看,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融合,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銜接的目標,完善重大交通設施布局,暢通對外聯繫,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暢順、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創新「一國兩制」,都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兩地一檢 首先是便民的需要

對於往來香港和內地,年長一些的香港市民談及此事,都是感觸良深、五味雜陳。

港英殖民統治時期,香港市民要回一次內地,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當年只有一個羅湖口岸,沒有快速的自助通關,櫃檯又少,海關檢查繁雜無比,羅湖橋既窄且破舊,通關時間也短。幾乎任何時候都是人山人海,市民大包小包,一身臭汗,沒有個大半天,根本出不了海關。

長期以來,羅湖口岸主要主要是香港人兩地往返。到了1983年,才首次開通了內地人組團的「香港遊」。先是廣東的旅行社開通廣東人的「香港遊」,接着華潤集團開通了福建省的「香港遊」,後來才是中國旅行社開通全國的「香港遊」。那時內地人來一次香港極不容易,不但限制很多,正常的情況下,過海關至少也要4、5個小時。

香港回歸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兩地人員往來暴增,口岸建設沒有即時跟上,過海關仍然是人滿為患,費時費力。

到了現在,經過香港和內地的共同努力,機場口岸、客運碼頭、鐵路口岸及陸路口岸等14個出入境口岸陣容齊全,尤其是落馬洲和深圳灣等口岸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兩地往來的民眾,有效縮短了通關的時間。

但是,無論如何,畢竟出入境需要過兩邊的海關,兩地人員往來還是費時不少,尤其每逢節假日,過關人數增加,團團排隊「打蛇餅」的情況就會馬上出現。以現時最便捷的西九高鐵口岸為例:市民過關的第一道程序,是使用購票的證件入閘,然後是過安檢;接着前往香港海關,過關之前,工作人員要求所有人拿出手機,出示「健康碼」;過關後前往內地海關,過關之前,再有工作人員要求所有人用手機掃「健康碼」,過關後,再進行安檢,然後才能進入候車大廳,等候入閘上車。這段時間,正常的情況下,須20分鐘左右;若遇人多或掃碼有問題、或過關證件擺放不當等情況,需時更多。

兩地一檢 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需要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着世界四大灣區,中國已佔其一。

然而,香港在《綱要》發布不久就碰上了震驚世界的「反修例風波」,「亂港黑暴」肆虐長達半年有餘;接着,又是長達3年的「新冠疫情」。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很明顯,各城市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底蘊,香港和澳門更有「一國兩制」、聯通世界之利。但也有社會制度不同、法律體系不同,受三種貨幣、三個海關、三個不同的稅制體系等因素的制約,客觀上難以形成一體化融合發展、協調發展的格局。

事實很明顯,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積澱深厚,科技水平頂尖、經濟實力強大,粵港澳大灣區要在世界四大灣區中後來居上,形成競爭優勢、脫穎而出,要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牽引力量、引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揚長避短,把「一國兩制」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把各種不利的制約因素減到最小。

中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粵港澳大灣區《綱要》提出的最近目標是:到2022年,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產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由於這幾年「亂港黑暴」和「新冠疫情」的耽誤,年限已過,距離既定目標尚有不小差距,時間上更顯得非常之緊迫。

要節約時間,提升效率,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盡快推行各口岸的「兩地一檢」,應該是一條最切合實際、最行之有效地好方法、好措施。

兩地一檢 應解放思想全面推行

實際上,鄧炳強局長在香港立法會提出的方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不適於現有的海關格局,兩地口岸邊界線上並排設立查驗櫃檯和自助通道,需要另起爐灶,重新建設;二是僅限於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以及未來在建設新口岸時,才採用這種「兩地一檢」的新模式,對現時縮短兩地人員往來,「遠水不解近渴」,尤其羅湖、皇崗、深圳灣等最大人流量的口岸無法實行「兩地一檢」,實際作用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但是,如果特區政府循着鄧炳強局長的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與內地溝通,向中央建議,爭取在現時所有海關及未來新建的口岸,全面推行「兩地一檢」,絕對是一件利國利民、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舉措。

這個「兩地一檢」與鄧局長的方案有所不同,具體的設想是:所有從香港進入內地的旅客,香港海關取消所有的查驗環節,撤除自助通道和櫃檯,不再安排任何海關及其他相關人員,大家只需要經過內地海關進行證件查驗和安全檢查即可放行;與此同時,所有從內地進入香港的旅客,內地海關亦取消所有的查驗環節,撤除自助通道和櫃檯,不再安排任何海關及其他相關人員,大家只需要經過香港海關進行證件查驗和安全檢查即可放行。如此方案,兩地人員往來的通關速度至少可提升一倍,時間節約一半。而且,現有海關不需要進行改造,海關及其他相關人員和相關設施,亦可節約一半。

這個設想的理論支撐,就是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6年,早已不是港英殖民統治時期兩邊海關的壁壘森嚴、互相嚴防死守。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內地應該是乳水交融、親密無間的關係。尤其是國家制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最省時間、最簡便的方式加強和密切兩地人員的往來,符合國家的利益,符合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可以大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競爭力,更是創新「一國兩制」的最好實踐。

當然,這個設想的提出,需要有兩個前提。一個是香港必須全面完善選舉制度,實行愛國者治港,落實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將反中亂港份子清理出治港者的序列。現在時機成熟了,要是放在早幾年前,這個設想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僅僅是西九龍高鐵站提出「一地兩檢」,都已經吵翻了天,更遑論是性質不同、跨度巨大的「兩地一檢」了。

另一個前提更重要,是一個思想解放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現代互聯網的技術水平問題。如果以不變的眼光來看待現在兩個海關的布局,這個設想就不可能成立。如果站在歷史的高度,將兩地人員的往來,看成是一個國家之內,香港特區和內地各省市之間的出入境,事情就會簡單得多。深圳當年初設特區,也搞了一個關口,要求內地所有省市進入深圳的人員必須持有公安部門的專門證件「邊防證」。後來,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進程,這個「關口」被撤除,「邊防證」也悄然取消了,而且,一切都順利成章,一切都理所當然,沒有出現任何異議和麻煩。只要思路放開了,觀念的問題解決了,至於香港或內地海關如何監測、統計和控制往來出入境人員,技術問題現在已經不是問題了,互聯網已經相當發達,只要將兩地海關數據並網即可。

就現時的情況而言,實行「兩地一檢」或可採取全面推行,分步到位的方式進行。首先建議特區政府與內地積極溝通,取消內地海關過關之前的「健康碼」查驗。從這四個月的通關實踐看,查驗「健康碼」費時費事,還費人力財力,且作用似乎不大。「兩地一檢」可先在大灣區範圍內推行,第二步才擴展至內地各省市。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