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高考季」疊加「畢業季」難題何解(2023.7)

發布日期:2023-08-10

◎子瞻

6月初,今年的「高考季」如期到來。據中國教育部數據,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1291萬,比去年增98萬,人數創下歷史新高。「高考季」之後,接踵而至的是「畢業季」。中國今年將有1158萬名大學畢業生亟待找工作,人數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去年嚴格清零防疫封控政策的衝擊仍舊影響就業巿場,疫後許多產業尚未完全復蘇,傳統上主要用人的科技和教育產業所受打擊仍餘波蕩漾。因此,外界普遍稱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面臨「史上最難求職季」,青年人失業率預計也將再攀新高。

「高考季」疊加「畢業季」,觀察者們注意到,當前的教育生態和職場環境正在發生劇烈震盪。截至今年4月,全國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不足四分之一,「穩定」「體制內」成為超過七成畢業生的優先選擇。與此同時,名校碩博生「卷」向縣城,也引發輿論熱議。在集體性焦慮之下,部分人開始選擇躺平,消極應對不確定性更高的未來。無論是孔乙己的「長衫」,還是范進的「沉沒成本」,一系列社會熱門話題陸續成為青年人對就業困境的嘲弄與消解。

不難看出,這一方面暴露出高校職業觀念教育的長期缺位、人才培養品質等與市場需求錯位等問題,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當下中國青年就業正面臨新一輪挑戰的嚴峻現實。對此,有專家建議年輕人降低預期,先就業後擇業,甚至鼓勵靈活就業,在「史上最難求職季」來臨之時,青年人求職路在何方,仍是留給全社會的一道作答時間越來越少的必答題。

多少青年人正在失業

近年來,社畜、打工人、996工作制、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拼多多女孩猝死、內卷、躺平的字眼或新聞,之所以能在網路上引起廣泛關注或共鳴,一個關鍵原因便在於年輕人的就業困境。近期,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但是青年人失業率居高不下,其中16-24歲勞動調查失業率為20.4%,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為首次超過20%,也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20%的青年人正在失業」,這一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無異於投下一枚重磅炸彈,為本就憂心忡忡的畢業生蒙上又一層陰影。但值得注意的是,將20%當作整個青年群體失業率並不完全合理。    

但有學者分析指出,由於16歲至24歲這個年齡段人口比較特殊,即便不升學,勞動參與率也不高,長期維持在18%以上。因此,近年這個年齡段失業率變化其實不是很大,僅比2018年增加了100餘萬失業人口,並沒有反映青年實際就業困境,還需要從更全面角度綜合考察青年就業問題。

在這一背景之下,清華大學環境資源能源法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明遠通過對比新增就業人數與應屆畢業生數量之差、最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員工數減少情況,撰寫出一篇極具影響力的文章——《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直指疫情三年累計產生的青年(16-40歲)失業人員約5400萬。

在應屆畢業生方面,因為應屆生沒有經濟基礎,抗失業打擊能力比較差,同時沒有工作經驗,社會競爭力相對不足,應屆畢業生就業難一直是中國就業問題中的「頭號大事」。王明遠在文章指出,粗略估計,2020年和2021年每年大約有200萬應屆生找不到工作,佔總數的15%。而2022年直接翻倍,超過400萬,約佔總數的30%,預計今年這個數字會超過500萬。考慮到2020年和2021年經濟形勢尚未不錯,這兩屆畢業生就業雖然延遲,但是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找到了工作。而最近一年多來經濟向差,2022屆未就業學生的大多數和2023屆的缺口部分,可能仍在未就業狀態,這四屆畢業生積累的未就業人數應該在1000萬左右。

不可否認,《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一文對於失業困境的探討只是進行了相當粗略的估算,但卻為真正瞭解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由此觀之,「20%的青年人正在失業」並非青年就業困境的真實寫照,如何準確認識當下的困境,將成為求解青年人就業問題的第一步。

高校擴招是否飲鴆止渴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擴招成為解決青年人就業的關鍵策略。新增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成為各大高校招生的高頻詞,本科生數量也是屢屢創下新高。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就業難題,讓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至少先有書讀,中國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然而,這一做法雖然暫時平衡了就業高峰,但並沒有解決問題,未來將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

更吊詭的是,當社會都在討論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時,統計數據卻展現出了不同的一面。相較於美國完成四年以上大學教育的人口所佔比例超過40%,中國最新統計顯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指大專及以上)的人口所佔比例僅為15.5%左右。在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中,只擁有大專學歷的人佔到了一大半。據估算,中國接受過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口所佔比例到2023年應該仍然達不到5%。因此,中國大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

但是為何人們一方面感覺到中國高校在擴招,但一方面中國大學生比例在國際上卻並不高?這一原因在於中國大學生的增長速度是其他國家從來沒有過的。據統計,2000年中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佔比為3.6%左右;2010年佔比為8.9%左右;2020年,佔比就達到了15.5%左右。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2023年這個比例很可能達到18%左右。

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高校一直在擴大招生規模,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也因此快速增長。有分析指出,隨着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規模進一步增加,到2025年中國應屆畢業生規模將比2022年進一步增加300萬,總數達到近2000萬,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伴隨高校擴招,如今的大學畢業生褪去昔日光環,成為千千萬萬普通人的一員。甚至當前對一般受過大學教育的腦力勞動者的需求相對下降,對體力勞動者的需求相對來上升,這種變化進一步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意願——這也是「孔乙己文學」流行的根本原因。所謂「少年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種自我調侃的背後,也許隱藏着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面對高達約20%的青年失業率時深深的焦慮和迷茫。

有專家建議年輕人降低預期,先就業後擇業,直言所謂孔乙己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依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長衫」是衣服,更是心頭枷鎖云云。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僅僅號召年輕人脫下「長衫」換上「短衣」,或者號召「孔乙己」去當「駱駝祥子」,肯定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從根源解決年輕人面臨的就業難題,而非僅僅隔靴搔癢的「心理按摩」。

青年人求職何解

針對中國當前面臨的失業問題,有分析人士將之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失業高峰。前兩次分別是1973年至1979年之間大量知青返城產生的就業危機,以及1998年至2001年國企改革帶來的「下崗潮」。然而,相比於前兩次的失業問題,當前的問題並不會隨着時間平息,只會更加嚴重。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越來越慢,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變得越來越困難。

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7%,每年可以創造1300萬個就業崗位。未來要保持同樣速度甚至想創造比過去更多的就業崗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評論指出,未來幾年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時刻,長此以往,失業將會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進而引發一系列深層的社會危機。

那麼青年人求職究竟何解?首先,通過讓青年進入「體制」來解決就業問題幾乎不可行。據統計,2022年,國企招錄應屆生76萬人,國考和省考共招錄應屆生10萬人左右,加起來也僅相當於應屆生崗位需求的5%。想要真正解決就業問題,不能簡單地找一條路就走,而是需要找到一條真正符合經濟規律的路。

有專家分析指出,根據中國近1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就業趨勢有以下規律:第一,從所有制上講,就業增量基本是民營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就最近10年情況看,每創造佔全國1%的GDP,國企可以帶來185萬就業,而民企可以達到636萬。第二,從行業類別上講,新增就業量主要是由數字經濟等新興行業發展帶來的。近10年,數字經濟一共為中國創造了2億個左右就業崗位,現在年輕人最青睞的10個就業領域,8個與數字經濟相關。第三,從產業類別上講,新增就業主要是服務業帶來的。

由此可見,所以想要真正解決就業問題,應該從改善民營經濟、數字經濟和服務業發展環境入手。最近三四年,受到國際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影響,中國青年的創業熱情大大降低。這不僅增加了就業壓力,也對創新能力是極大的傷害。縱觀全球,最有創新活力的國家,都是那些青年人創業最積極的國家。一個有前途的社會,必然是年輕人都在積極去創造和實現各種夢想,而不是都在考編的路上。

今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和大學畢業亟待找工作的人數均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一則來自官方統計口徑的消息——「20%的青年人正在失業」,瞬間引爆社交媒體。當「高考季」疊加「畢業季」,青年人失業率預計將再攀新高。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