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二次轉型」謹防「二次探底」(2023.7)

發布日期:2023-08-10

◎荊棘

2023年行至過半,中國經濟「二次探底」擔憂趨增。此間經濟學家認為,本輪經濟週期,短期經濟恢復與長期結構性轉型疊加,供給端不能快速轉化成需求,物價低迷、經濟弱復蘇、分化式復蘇行情或將延續。

警惕「二次探底」

其一:數據走弱

數據顯示,5月,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為48.8%,低於榮枯線。4月份PMI已降至收縮區間,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9.2%、56.4%和54.4%,分別低於上月2.7個、1.8個和2.6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回落4.8個百分點降至48.8%。4月CPI同比漲幅0.1%,國內物價連續多個月下跌,通縮壓力上升。PPI同比漲幅下滑3.6%個百分點,創下2020年6月以來新低,PPI同比已連續8個月處於下滑區間,生產「緊縮」態勢明顯。

根據中國央行發布的4月份金融數據,包括社融、人民幣貸款、人民幣存款均出現超預期下滑。4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4609億元,同比多減552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萬億元。

其二:樓市走冷

中國房地產交易數據5月份下滑明顯,房價調整壓力進一步加大。從相對高頻的週度交易數據來看,5月份,重點城市二手房週均成交量環比下降超兩成。

熱點城市新房與二手房成交量集體青黃不接,後繼乏力。分析人士認為,現有需求在一季度被消耗殆盡,而新需求由於收入和就業復蘇並不順暢,並未形成,導致樓市成交量下滑。除此之外,人口見頂、房屋供應過剩、收入和就業不確定性和消費習慣改變等因素,亦對樓市構成了不利因素。

其三:債務風險

中國目前宏觀槓桿率水平已處全球較高水平。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31個省級政府負債約35萬億元人民幣,比三年前增長6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報告中估算的數字為9.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萬億元),相當於中國經濟總量的一半。

數據顯示,至2023年2月底非金融部門總債務為365萬億,較上月增加2.65萬億元,總槓桿率上升至298.29%,連續兩個月回升,處於2017年以來的高位水平。

2022年,中國有13個省土地出讓金對政府債務利息覆蓋程度不足100%(2021年僅為5個),扣除城投拿地之後惡化趨勢更為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體處於貨幣化進程中,主要採取投資需求促進的宏觀政策,成功保持了持續高增長,亦導致金融體系週期性風險累積,使得宏觀政策穩增長受到制約,高債務壓力下實體部門債務風險向金融部門的傳導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壓力亟待關注。

其四:出口疲軟

海關數據顯示,5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僅增長0.5%,較4月的8.9%大幅下降,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0.8%。

4月,中國進口額已出現一年來最大幅度的收縮,而出口增速低於預期,讓外界對中國在經歷三年防疫限制後的經濟復蘇速度產生懷疑。

中國進口大幅收縮,而出口增速放緩,這強化了內需疲軟的跡象。在全球經濟增長降溫的情況下,本已舉步維艱的中國經濟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

分析人士認為,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帶來外需收縮,出口增速邊際放緩,缺乏趨勢性上行動能。鑒於外部需求前景黯淡,中國出口將進一步下滑。

其五:外部走弱

有分析指出,綜觀世界大勢,全球經濟正發生四個方向性變化。

一是傳統自由市場經濟全球化碰到諸多問題和挑戰,逆全球化凸顯,原有的經濟全球化面臨再平衡。二是全球產業鏈布局發生重大改變,從強調「成本和市場導向」遠距離拓展,返轉向「安全優先和意識形態一致」的近岸化收縮。三是21世紀頭十年的世界經濟持續較快發展難以延續,全球人口老齡化、債務負擔高企、金融風險增多、勞動生產率停滯等,世界經濟進入中長期滯脹衰退。四是美國獨霸的一極世界和兩個陣營對壘的均衡格局已成過去,地緣政治動盪頻發,大國博弈衝突加劇。

外部諸多劇變疊加,俄烏停火談判至今進展緩慢,歐美持續升級全面孤立俄羅斯的制裁措施,以及伊核、朝核等問題複雜多變事件,均持續衝擊着國際金融市場,並快速傳染和波及到國內市場。

其六:預期不振

2020年之前,中國民間投資增速通常在5%以上,但去年以來一直回落,今年一季度僅有0.6%同比增速,反映了微觀主體信心不足問題。此外,從更宏觀數據視之,需求側遠強於供給側,企業仍處於去庫存、信心相對低迷狀態。

中國二十年來的空前經濟增長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但隨着中國從低成本製造業轉向以高科技出口產品為主導的服務型經濟,青年失業率攀升速度遠超過其他人口群體。目前,中國16到24歲年輕人失業率超過19%,下半年將面臨就業壓力傳導風險,就業問題或會約束後續一輪經濟持續復蘇。

三招防「經濟探底」

隨着疫後復蘇脈衝效應的衰減,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阻力不可小覷。

為防止中國經濟「二次探底」,下一階段,要致力做到三點:一是中國經濟復蘇目前處於「大病初癒」階段,應保持相應政策力度,避免出現政策掉頭收緊情況。二是需要穩信心,特別是民企發展信心。三是要防止被孤立,防止中美「硬脫鈎」。 

一、防政策回撤

大疫三年,「疤痕效應」明顯,中國央行一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指數顯示,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經營景氣指數,仍位於50%以下收縮區間。

中國前期房地產調整、平臺經濟整頓、第三次分配討論、約束資本無序擴張等行動引發了社會思潮變異,對企業投資預期產生擾動,從短期宏觀政策視之,政策仍需加大呵護力度、改善微觀主體預期,小心翼翼呵護尚未穩固的經濟復蘇。

二、提振民企信心

大疫三年,從經濟自發動能來看,民間投資修復持續受到民營企業虧損面較大制約,截至2023年2月,虧損私營工業企業虧損額同比高達24.2%。

北京觀察家指出,當下經濟復蘇瓶頸並非貨幣財政政策是否足夠寬鬆,而是在於能否通過一系列市場化法治化結構性政策調整,再次鼓起民間信心,激發起民間和外資積極性。

應通過完善立法、規範執法、公正司法,切實保護民營企業財產權益、創新權益和自主經營權,明確「紅綠燈」邊界,給民營企業以信心和方向。做好政策制度保證,進一步完善補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基礎制度,把非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列入和國有企業同等位置進行保護,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三、防止「硬脫鈎」

當前,全球需求最終端很大一部分仍在歐美,中國對廣大協力廠商貿易國的出口中,仍有相當一部分產品最終出口至歐美。

中國應積極主動利用好機會,加強中美交流,避免誤判損傷雙方互信,從而避免更為激烈的產業鏈脫鈎,讓中國企業能夠繼續走出去,通過在東南亞、中東歐、拉美設廠,逐步在部分全球產業鏈中形成主導地位,使「中國製造」從「國內製造」走向「全球製造」。

亟待「二次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採取投資拉動的發展戰略,利用低成本、大規模、持續增加的資金投資於最能帶動增長的基礎設施、房地產、重大產業項目等,存在強烈的「擴張依賴症」。

在中國GDP貢獻中,投資(資本形成)貢獻約是全球平均水平兩倍,即2008年至今,中國投資貢獻率維持在42%左右,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只有21%左右。從國際比較看,近年中國金融業對GDP貢獻超過8%,超過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然而,大疫三年,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經濟已走過長期高增長奇跡時期,增長速度換擋下行,潛在增長率下移。中國未來高品質發展,依靠大規模投資拉動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而中國未來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重心,亦並非需要持續保持高增長率,而是應防止積累擴大資產泡沫、金融結構脆弱和低效無效投資專案不斷增多,促進持續穩定和高品質發展。更加注重抗波動、防風險、保安全,實施經濟和金融逆週期、跨週期調控。

因此,要防經濟「二次探底」,不僅要注重治標,更要着眼治本。當前,中國經濟經濟發展底層邏輯業已發生改變,決定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勞動力紅利、資源要素成本優勢、技術引進和模仿優勢弱化,已到「二次轉型」臨界點。

當前,傳統大銀行主導、間接融資為主、日趨龐雜的金融體系,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非國有經濟和創新創業型中小微企業發展,不利於經濟從資源要素推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這些制約因素,均需中國經濟尋求「二次轉型」。

「二次轉型」過程中,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法,減少政府干預,激發市場活力,讓市場更多發揮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功能。

用市場化手段調節供給側問題,緩解目前供給側產能過剩、微觀主體信心不足問題,並緩和貨幣政策等需求側工具效能下降隱憂,真正讓財政支出提質增效,減少無效或低效投入,避免運動式調控和行政手段一刀切,更要加大力度堅持房住不炒和避免過度金融化,這些均是經濟中長期行穩致遠最核心的要義所在。

今年是疫情平穩後第一年和「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關鍵年份,通過「二次轉型」,可有效啟動市場活力和發展內驅力,避免中國經濟陷入失速泥沼,為中國經濟穩健復蘇清障排雷。

當前,中國經濟經濟發展底層邏輯業已發生改變,決定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勞動力紅利、資源要素成本優勢、技術引進和模仿優勢弱化,已到「二次轉型」臨界點。「二次轉型」過程中,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法,減少無效或低效投入,避免運動式調控和行政手段一刀切。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