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蔡聰妙:願為菲中世代友好而努力(2023.7)

發布日期:2023-08-10

◎張興龍

菲律賓著名僑領蔡聰妙年幼時期從中國福建移居菲律賓,但他始終不忘自己的「中國根」。促進菲中交流,傳播中華文化,在華人面對不合理對待時,他積極斡旋並通過與政府高層的交涉溝通,改善菲華群體境遇,為他們贏得尊重和保護。他堅信,未來,菲中在經貿、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深化合作,必將為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根在中國」

新中國成立那一年,蔡聰妙在福建晉江的一個小漁村出生,父母從小便對他寄予厚望。年幼時,他隨家人移居菲律賓,而後成長、受教於菲國。然而,他內心一直將中國視為自己的「根」。

1967年,蔡聰妙被菲律賓國立大學工業工程學院錄取,並獲得免學費入學的機會。據說,他所就讀的工業工程專業「淘汰率」非常高,同年級同專業80多人中,最後拿到畢業證的僅有8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大學畢業那年,蔡聰妙被一家鋁合金工廠錄用。他高興地拿着聘書向父親炫耀,父親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我送你去讀書,不是為了讓你去做別人家的打工仔。」在父親的殷切期望下,蔡聰妙放棄為別人打工,走起了自己的創業路。1975年,蔡聰妙通過競標擊敗對手,拿到了數百萬菲律賓比索的大型號鋼管代理合同,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並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

在從商生涯中,蔡聰妙一直懷有濃厚的「中國情結」。這與他父親的時常叮囑密不可分:「永遠不要忘記,你的根在中國。」蔡聰妙微笑着告訴記者,他在多個場合都說過,「菲律賓是我的祖國,中國則是我的祖籍國」。

中文是中華文化的根。中學時,蔡聰妙進入了菲律賓頂尖華校——光啟學校學習中文。大學時期,他利用暑假時間到其他院校「蹭中文課」。他笑着說:「無論是《論語》、心理學、數學還是歷史,只要是中文授課,我都跟着聽,我的中文就是這麼一點點學來的。」

蔡聰妙銘記着自己「根在中國」,同時也不忘為菲華子孫後代做好「留根工程」。他長期用自己的財力和物力支持菲律賓的華文教育。20世紀90年代開始,蔡聰妙開始無償資助當地華校中貧困家庭學生,並捐資修建了數百所農村校舍。他還曾協助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創辦孔子學院,並促成菲律賓國立大學設立孔子學院。2007年3月,蔡聰妙領導的菲華商聯總會(簡稱「商總」)與福建師範大學聯合創辦菲律賓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更是為菲華社會乃至菲主流社會提供了更深入接觸和學習中文的機會。

出色的語言能力為蔡聰妙日後同中國進行商業往來打下良好基礎。1979年,他作為翻譯協助歐洲工程師到北京做技術交流。在中國的那段時間,蔡聰妙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也下定決心未來要同中國做生意。

1983年,蔡聰妙從世界銀行招標部門得知,中國「二汽」正在尋找自主生產翻斗車的銷售渠道。而菲律賓當時正大力推動該國基礎設施建設,對翻斗車有着巨大需求。為了投標成功,蔡聰妙從其他競爭者忽視的汽配入手,將汽車配件信息做成了幾百頁的目錄,並且全部由中文翻譯成英文,通過向合作方展示他所持配件的優勢,最終戰勝了其他競標者,完成了他與中國進行汽車出口交易的第一單。

力挺用中國火箭發射菲律賓首顆衛星

隨着業務的擴大,蔡聰妙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多。20世紀90年代初,蔡聰妙看好通信衛星在電信領域的前景,與人合資創辦了菲律賓MABUHAY衛星公司。他決定為菲律賓發射第一顆衛星,並且還要用中國火箭把衛星送上太空。

1993年,蔡聰妙隨當時的菲律賓總統拉莫斯訪問中國,在總統的見證下,他與中國有關方面簽署了合作發射菲律賓衛星的備忘錄。自此,他擔任起為菲律賓發射有史以來第一顆通信和廣播衛星的重任。

但是,事情進展並不順利。1996年2月15日,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國際衛星組織「國際708衛星」失利;同年的8月18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中星七號通信衛星」再次失利。一年內的兩次發射失敗使得中國對外商業衛星發射業務陷入低谷,中國衛星發射技術也受到外界質疑。「當時,一些國家的合作夥伴相繼撤出中國市場,我所在公司的董事會也不打算再跟中國繼續合作,但我不同意。」蔡聰妙堅持要選擇中國火箭,為此,他遠赴美國加州,與美國衛星生產公司的技術專家就中國當時的火箭技術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討論。最終,美國專家對中國火箭發射技術持肯定態度,他們的認可也平息了董事會的反對聲音。最終,董事會一致同意,繼續使用中國的火箭來完成發射任務。

1997年8月20日凌晨1時50分,菲律賓第一顆國際通訊和廣播衛星「飛鷹二號」在中國西昌由「長征三號」火箭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蔡聰妙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也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中國的衛星發射技術。後來,蔡聰妙集團旗下的衛星頻道,被廣泛應用於通訊、廣播、數字傳輸、天氣預報、救災等領域,並可以在美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朝鮮、日本和中國台灣等8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接收,運轉良好。此次創舉,奠定了蔡聰妙在業界的煊赫地位。

「華人的事就是我的事」

鑒於和中國的緊密關係,蔡聰妙被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任命為中國事務特使。「頭銜意味着責任。」蔡聰妙介紹說,作為特使,他當時的工作包含兩部分,一是解決菲律賓投資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對華人不利的事情都要管。」

有數據統計,儘管菲律賓華人僅佔該國總人口的1%到2%,但是創造的財富卻約佔菲律賓總體GDP的一半。長期以來,菲華社會的經濟貢獻與政治影響力處於極度不平衡狀態,華人的正當權益也無法得到充分保護。作為商人的蔡聰妙,並不囿於「在商言商」,而是將維護在菲華僑華人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分內事」。

2003年,菲律賓移民局決定將外僑身份證明和允許居留證明合二為一,變成一張磁卡。然而,磁卡需要每年更換一次,每次收費50美元。菲律賓華人在外籍人口中佔比最多,因此受到的影響最大。蔡聰妙算了一筆賬,一個五口之家的華人家庭,每年換磁卡的費用就高達250美元。對於普通工薪階層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經濟負擔。消息一出,菲華社會掀起軒然大波。作為當時菲華商聯總會副理事長,蔡聰妙立即同菲政府高層斡旋,多次向時任總統阿羅約陳情交涉。2006年4月3日,菲律賓司法部簽發命令,規定外僑身份磁卡使用年限為5年,每次收費50美元。最終,負責此事的移民局副局長也因此下台,外僑身份卡風波由此得以平息。

2005年4月,蔡聰妙當選為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蔡聰妙說,擔任商總理事長後,深知責任重大。他利用自己在菲主流社會的豐厚人脈,主動為在菲華人排憂解難,為華商利益呼號奔走。「華人出門在外,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有時華人碰到問題,不好意思來找我們。」蔡聰妙說,他的方案是「主動去『找問題』」。他笑稱,每天到了辦公室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助理:「新聞上有沒有登華人遇到困難的消息?」

2007年8月16日,91名在菲律賓打工的中國人突然在克拉克自由港被移民局扣押。「我當時正在北京,有人跟我說菲律賓又發生『排華』事件。我當時很納悶。」原來,60多年來,中國人一直被菲律賓列為「高風險且必須受到限制」的外僑名單,不得隨意出入自由港。「這一政策持續了這麼多年,我們竟然毫無察覺。」蔡聰妙痛心地回憶道。

了解事情原委後,蔡聰妙連夜給當時正在美國訪問的菲律賓外交部長打電話。雖然菲外長承諾會妥善解決此事,但由於涉及到法律問題,便將該案轉交給了司法部,而司法部則以修法需要時間為由拒絕立刻釋放被扣押人員。情急之下,蔡聰妙撥通了時任總統阿羅約的電話。他回憶說:「總統只問了我一句,『有什麼要求?』我說,『放人!』總統問,『就這樣?』我說,『是的』。」

中國勞工被釋兩個月後,菲律賓移民局重新頒布法令宣布,中國公民不再屬於受限制對象。事實上,蔡聰妙在得到阿羅約總統「放人」的承諾後,便積極推動修改法律,將中國人從限制名單中除去。後來,有當地華人感慨,蔡聰妙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困擾在菲華僑華人長達65年的問題。

牽線搭橋助菲融入「一帶一路」

為了積極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促進菲律賓的融入,蔡聰妙在2016年創立了菲律賓絲綢之路國際商會,並擔任創會會長。這也是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的第一個海外分會。

為推動菲中之間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與交流,蔡聰妙帶領菲律賓工商總會和菲律賓絲綢之路國際商會,積極參與了多場中菲經貿投資論壇,包括2018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論壇,以及2017年3月在馬尼拉舉行的中菲經貿合作論壇暨中小企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蔡聰妙的安排下,菲律賓接待了多批中國各省市的經貿投資代表團,並邀請菲貿工部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官員及專家出席,向中國代表團介紹菲國的投資情況和優勢,為兩國的投資合作牽線搭橋。

蔡聰妙認為,菲律賓有大量華人從事進出口貿易,具備豐富的資源優勢。菲律賓絲綢之路國際商會將為兩國商界提供新的交流平台,促進貿易往來。在蔡聰妙的計劃中,商會除了推動發展菲律賓基礎設施外,還要為同中國加強在經貿、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增添助力。蔡聰妙特別強調,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菲中之間的人文聯繫將不斷得到加強。「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未來,蔡聰妙希望能夠帶領商會組織更多民間交流活動,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減少誤解,推動菲中友好關係持續向前發展。「我願意做菲中交流的『中間人』,為菲中世代友好不斷努力。」蔡聰妙語氣堅定地說。

傳播中華文化,支持華文教育,力挺用中國火箭發射菲律賓衛星……自幼從中國福建移居菲律賓的蔡聰妙無疑是中菲友好交流的見證者、參與者。他希望能夠組織更多民間交流活動,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推動菲中友好關係持續向前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