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情況」考驗政府的應對能力(2023年10月號)
發布日期:2023-11-03中國有句名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對政府工作的評價也是這樣,正常的情況下,很難說出個長短高下。一旦出現非常情況,尤其是「極端情況」,真正的考驗就來了。
9月7日,發生在香港的一場世紀大暴雨,對特區政府的應對能力就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香港天文台總部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歷時逾16小時。連場豪雨狂瀉之下,全港四處水浸,山泥傾瀉、道路塌陷、交通癱瘓。天文台在當日24 小時內錄得超過600毫米雨量,一日內的降雨量相當於香港全年四分之一。該台更曾錄得7日當晚一小時之內,傾瀉的暴雨達到158.1毫米,打破了香港天文台開台139年來的最高紀錄。
全港沒有人年齡超過139歲。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全港沒有任何一個人經歷過如此傾盆大雨,有人甚至形容為傾缸大雨。面對這種「極端情況」,廣大市民儘管心下惶惶,卻也無可奈何、無計可施。
特區政府怎麼應對?特首李家超不愧在紀律部隊經過長期歷練,表現出了勇毅果決、雷厲風行的幹練風格。
他第一時間作出指示,要求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宵全力應對,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即時啟動,包括渠務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及相關部門徹夜全力採取應對行動,第一時間前往受災地區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其後,他又下達指令,要求個部門必須爭分奪秒,保持最高狀態投入善後工作。
政府各高官打醒十二分精神,不敢有絲毫懈怠。政務司長陳國基坐鎮「指揮中心」,通過跨部門督導委員會,聯同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持中心,全神貫注指揮一系列應急和救援工作;保安局長鄧炳強通宵達旦指揮紀律部隊搶險救災,還身先士卒,親臨災情最嚴重的區域實地察看,與一線人員共同擬定救援搶險方案;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長麥美娟冒着大雨,迅即安排開放15個臨時庇護中心,漏液看望市民,現場解決困難。
政府同時還啟動了「動員機制」,地區社團組織、「關愛隊」、巴士公司、港鐵公司形成跨部門、跨領域協作,大家同心協力、迅速行動,使救災工作效率倍增。
一天之內,80條因水浸、路陷等受損的道路基本開通,117所校園清淤去泥、維修電力設施也基本完成。短短的幾天之內市民出行和學校復課就得以恢復正常,政府的應對能力和善後能力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
不過,也有市民表示不滿,認為政府在預警方面做得不夠好:「如果預警更早一點,我們的損失就會少很多」。當然,氣象學家也作了釋疑:暴雨形成及發展千變萬化,現今科技的水平,只能提前一小時預測及發出預警。
事實上,香港回歸以來發生的「極端情況」亦有多起:2003年的50萬人大遊行、2014年的非法佔中、2019年的亂港黑暴,這些社會上的「極端情況」,都是對特區政府應對能力的巨大考驗。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社會上的「極端情況」肯定會明顯減少。但是,氣象專家也明確指出,隨着人類的現代化進程,碳排量大幅增加,地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颱風會越來越強、暴雨會越來越多,「極端天氣」出現的幾率也會增大許多。特區政府的應對機制仍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