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經濟第一抓大放小 留住外資寬鬆環境 手中有地破除藩籬(2023.10)

發布日期:2023-11-03

──香港特區行穩致遠24字建言

◎劉瀾昌

一、由頭

古人云,光陰似箭,轉眼間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要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了。李家超這一任五年,是香港特區發展至為關鍵的五年。在粉碎2019年「黑暴」,香港由治及興,可否行穩致遠,為完成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歷史任務──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這五年尤為關鍵。而五年已經過去了一年了,剩下的四年更顯得緊迫,不但要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而且要有開創全新的局面。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鄧公小平同志提出了24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

後來,隨着形勢向好的發展,中國突破了西方的制裁,改革開放事業蒸蒸日上,加上「有所作為」四字。故此,也看出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鄧公為中國崛起航船的指路明燈也是與時俱進、適度調整,奮發向前。今天,中國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證明,戰略方針英明,高層設計正確,功在首位。

香港特區發展也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年多來帶領特區由亂到治,由治及興,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

然而,前進道路依然充滿挑戰:1、百年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大氣候不確定性大,波詭雲譎,尤其美國取消對港特殊地位待遇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持續。2、內地經濟復常遇到困難比預料的多,而本港而內生動力不足。故此,宏觀決策尤其重要,需抓住關鍵點,四兩撥千斤。

二、新一份施政報告應有政治家的高度,避免事務性鋪陳

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兩句治港名言值得格外重視,尤其是在撰寫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要給予高度的體現。第一:全面準確踐行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第二、破除利益固化藩籬。

相信,習主席在香港回歸25週年發表了重要講話,指明了一國兩制事業是長期不變的,並提出了具體要求。筆者認為以上兩點尤為重要,如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夠充分體現,那這一份施政綱領必然是一份有政治家高度的政綱,而不是拉拉雜雜的事務性鋪陳。由於,回歸以來的施政報告難免跳出「中藥鋪」窠臼,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應有「高屋建瓴」的視野,去統領具體落實的舉措。

由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此對行政長官賦予更多獨立決策的權力。有權力必然有要求,中央對特首的要求當高於內地的諸侯。事實上,香港事務涉外的機會,遠多於內地的省級領導,因此,更要求香港特首要有政治家的特質。

當前,應該如何用政治家的眼光準確判斷香港的形勢?無疑,政治形勢非常穩定,儘管內外反中亂港的勢力「人還在,心不死」,總還想搞事,但是翻不起大風浪,2019年的黑暴事件絕無重演的機會。但是,疫後經濟復甦尤其是趕上內地的發展步伐,遇到相當多的挑戰。

這一任特首的「五年關鍵期」,已經過去一年多,時間逼人,時間不等人,千萬不要有「難點留在下一任解決」的念頭,否則又蹉跎了歲月。

三、香港24字建言一:經濟第一抓大放小

經濟第一,是對於政治而言。習慣上,「政治正確」,是政治掛帥,政治壓倒一切,這是思維上的問題。在具體操作上,開論壇,作報告,搞互訪,迎送宴會等等場面上的禮儀式的事務熱熱鬧鬧,大面子似乎有所交代,然而往往事後一風吹,完了就完,過眼雲煙,錢花了不少留下的只是年終總結上的一筆。事實上,這種陋習內地早就進行糾正。「政治正確」,是體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方向的統領,而不是要與經濟搶時間和空間,「左」的時期的七分政治三分經濟早就被掃到歷史垃圾箱。「政治正確」的績效,最終要在經濟發展上體現。

香港目前的經濟難點,是有目共睹。外貿進出口持續下滑,嚴重拖累GDP提升;股市不僅是反彈乏力,更重要的是資金流出多流入少,尤其今年到香港上市在歷史低位;消費市場,也受到大環境的挑戰,往內地消費多於來港遊。

香港市民反應,當下特區政府對發展經濟是上心的,而且也有說做就做的手勢和力度。例如,活躍夜市經濟,可謂雷厲風行。

不過,應該說,這是「放小」的層面。重點要在「抓大」上用大功夫。有學者提到,香港回歸以來最大的短板是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是「難的,不容易的」,遺憾的是,往往避重就輕。也有人說,香港目前着力發展創新科技,這是對的,如果回歸之初就搞了晶片業,如今香港就是另一番景象。

筆者認為,對於「抓大」可以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要與大灣區的大未來,與國家的大未來緊密相連。中共20大報告規劃,到2035年就基本實現現代化,而我們香港目前最大的兩個計劃「交椅洲填海」和「北部都會區」到那時只不過初見眉目,這樣的速度能行嗎?

筆者覺得,香港「抓大」,首先要「做大」的野心。英國人臨別,也送了香港一個「玫瑰園」,而當下我們就不能有一個「大香港之夢」:人口突破1000萬,土地突破1000平方公里。

有了大野心,就有大動力!如果連想都不敢想,只是把人往廟街趕,恐怕十年後的香港人更到深圳消費了。

四、香港24字建言二:留住外資寬鬆環境

香港為什麼要搞一國兩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香港原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優勢,為國家的崛起在金融層面發揮作用。中共20大報告表明,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在此,香港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一部分,香港的作用更加體現在中國與國際鏈接上特殊的橋樑角色,也是中央所肯定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但是,不必諱言,目前在這個方面的挑戰甚大。百年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形勢波詭雲譎,不確定性大,俄烏戰事處於不明朗狀態。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取消「對港特殊地位待遇」帶來的不利影響還在持續發酵。筆者也在懷疑,當前香港股市低迷,也有政治因素,有「黑手」鬼影在幢幢作祟。因此,如何「留住外資」,是特區政府一篇很重要的大文章。

寬鬆環境,這是一國兩制本身的要義。一國兩制實施,保留原來的制度不變,本身就是給予寬鬆環境;而一國兩制實施,也要求環境寬鬆。鄧公說「馬照跑舞照跳」,那可不是單純的娛樂含義。

自然,沒有一成不變的政策,與時俱進的調整發展是正確的。故此,才有港區國安法的誕生,倚天屠龍劍在手,香港由亂到治。如今,在由治及興階段,也是需要適時調整發展。如何既握緊倚天屠龍劍,又不影響香港一國兩制寬鬆的環境,是需要深入思考,精準操作,有些事可以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

特區政府及時延續外國記者俱樂部的租約,是非常高明的抉擇。事實上,香港只要繼續實行一國兩制,西方國家也就希望利用這個「東方的情報中心」,也就是讓CIA、MI5、MI6以及台灣軍統合法進入。甚至,筆者也曾幻想,也可以到美國遊說恢復「對港特殊地位待遇」,這其實對美國在港利益也有好處。

當今百年大變局的博弈,是一種更加精細更加技巧的較量,落腳點在於香港獲得最大利益。

五、香港24字建言三:手中有地破除藩籬

特區政府當前最大的着力點應該在哪裡?在土地。

偏偏,對此香港特區政府遇到的阻力最大,而且阻力來自內部,來自既得利益階層。習主席「破除利益固化藩籬」要求,正是一針見血。

毛主席曾經說過:手中有糧 心裡不慌。而今,特區政府則是手中有地,遇浪不慌!在香港這個細小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沒有土地就什麼事情都幹不了。特首的權力,其實在土地,有地有權,無地無權,被人擺布。在國際層面,港府也是有地才有POWER!即使國際風雲變幻,也可穩坐釣魚船。

可是,香港造地每到關鍵時刻總有強力反對。香港忽然又見「司法覆核」。香港高球會對粉嶺高球場的「司法覆核」,實質也還是「管治權之爭」,對於如何正確施政而令到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之爭!可以想像,如果政府輸了粉嶺收地,那麼,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填海也可能出現多米諾骨牌坍塌。

筆者認為,交椅洲填海造地遠遠重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因為後者只是土地存量的開發,不會增加香港的可使用土地的面積,而交椅洲填海造地則是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可以不斷增值的財富。要知道,交椅洲填海可得1,000多公頃土地,再加上第二階段開發,可達1,700公頃啊。而香港過去百多年來填海也不多是7000公頃地,所以,只要懂算術,都知道交椅洲填海對於香港發展,對於香港追趕國家現代化發展速度,是多麼重要。儘管填海需要投入,但是填海的投入比北部收地成本實際還要低,而創造的土地溢利不斷增值。而香港的地產集團實際也必須依賴新增土地延續產業,政府應該可以說服他們。

還有,香港的郊野公園的發展,也可以重提,過去梁振英提出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是正確的,起碼不會使到公屋「起到冇雷公咁遠」。筆者覺得,即使不減少郊野公園面積,也可以考慮市區內的郊野公園與住宅「融合發展」。

總之,土地是「大香港之夢」的基礎。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