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突圍內外「雙失速」(2023.10)
發布日期:2023-11-03◎荊棘
中國經濟「長新冠」趨勢正引發外界關注。今年二季度以來,三年大疫之後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前從未有的考驗,經濟形勢從「強預期」轉向「弱現實」。特別是兩大宇宙級房企恒大、碧桂園相繼深陷財務困境,更昭示中國經濟復蘇挑戰重重。
五重挑戰 亟待突圍
其一、樓市熄火
房地產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連接消費和投資兩大需求,對拉動經濟增長可謂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202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接近7.4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6.1%。同時,房地產業還間接帶動了建材、傢俱、黑色金屬、有色金屬、水泥等製造業以及金融、商務服務等服務業。不僅與投資、消費、就業等息息相關,還與財政、城投深度綁定。有測算認為,房地產開發投資每下降1%,將拖累GDP增速約0.1個百分點。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來看,7月全國7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環比漲幅為-0.2%,同比漲幅為-0.4%,房價連續兩個月下跌,樓市進入深度調整期。
去年以來,中國多家房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債務違約、項目停工、銷售顯著下滑、現金流緊張等問題,其中不乏旭輝、遠洋、恒大等示範性房企。有預估顯示,年內已經或面臨退市風險的房企相關的「保交樓」資金缺口可能達到4000億元-5000億元。
恒大8月發表財報顯示,2022年度,因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公司債務風險化解方案進度不及計劃預期,受流動性危機持續影響,2022年度持續虧損且已資不抵債,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受到重大影響。
無獨有偶,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8月發布財務消息稱,遭遇成立及上市以來最大困難,上半年預虧450-550億。該公司近日宣布將出售旗下持有的「百億神盤」廣州亞運城項目26.67%的股權,總價約12.915億元。
有分析認為,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會拖累固定資產投資1.6個百分點,對社零消費的拖累為2.1個百分點,拖累GDP增長約0.7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下行對宏觀經濟的拖累可能會進一步持續。
其二、投資失速
今年1—7月份,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589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49436億元,同比下降0.5%。從環比看,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0.02%。
今年上半年,中國基建投資同比增長7.2%,同樣逐月放緩,已降至去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原因,一是一季度地方項目加快落地之後,二季度項目接續不足,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增速已經降至-10.2%,大幅低於一季度的6.9%;二是資金支持力度減弱。
今年上半年,專項債發行進度僅為60.6%,大幅弱於去年同期的93.3%,也弱於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64.5%,疊加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城投債整體融資規模回落,資金拖累逐漸增強。
這其中,民企投資信心疲弱備受關注。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企業興,則中國經濟興,早已是各界共識。
但近兩年民間投資意願的持續低迷,使得經濟活力恢復速度仍趨於緩慢,除了國內外經濟環境日趨複雜、市場需求持續萎縮等負面影響,導致部分民營企業效益下降、現金流緊張、投資能力不足。
其三、外需下行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4.5% ,降幅較6月擴大2.1個百分點,呈現兩位數降幅,連續第三個月萎縮,創2020年3月以來新低,且低於市場預期。
7月進口下降12.4%,為今年1月份新冠感染潮席捲中國內地以來最大的跌幅,亦是近年出現的最大跌幅之一。
在此之前的6月,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2.4%,為疫情以來最低增速,15年來首次丟失美國最大進口國地位。從外部看,全球經濟仍處於下行通道中,地緣政治關係依然複雜嚴峻,一些西方國家正在推行對中國的「去風險化」,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加大四季度中國出口壓力。
拜登政府8月初宣布,將禁止美資對中國的量子計算、先進晶片和人工智能行業的部分投資,並要求企業向政府報告在中國這三個行業的其他投資。
今年以來,高新技術產品佔中國出口比重持續下降,截至6月已降至24.2%,接近近20年來最低水平。上半年對美國出口下降8.4%,對美國出口佔比已經降至近30年來最低水平。
海外需求收縮亦會對出口形成抑制。IMF在7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3.0%,較4月預期高0.2個百分點。IMF指出,在美國打破債務上限僵局、各國應對銀行業動盪採取有利措施後,經濟面臨的不利風險得到緩和,但世界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歐美多家央行為降低通脹採取的加息政策仍對全球經濟活動造成拖累。
出口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據國家商務部估算,外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帶動就業1.8億人。2021年,貨物與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20.9%。
目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份額已達30%,國內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重僅有17.5%,且今後人口佔比還會下降。如果中國外需馬車熄火,則中國製造業將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並將導致與出口相關工作的勞動力面臨失業壓力。
其四、消費低迷
數據顯示,中國7月的CPI同比增速呈現-0.3%負增長,為 2021 年 3 月以來首次負增長。PPI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 0.2%,為連續十個月下降。
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和反彈的關鍵性力量,是中國經濟長週期持續發展的先導性、引領性力量。擴大消費需求是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當前消費疲弱卻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短板。
由於預期減弱,消費意願壓抑、線下消費場景大幅度收縮、就業市場不景氣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了民眾消費意願和欲望的釋放。
有觀點指,由於過去十年家庭債務快速增加、疫情三年的低收入增長和高失業率,以及去年房價大跌帶來的「負財富效應」,家庭基本面疲弱,民眾仍然會持續增加預防性儲蓄。
央行對城鎮儲戶的調查顯示,二季度選擇「更多儲蓄」的儲戶佔比為58.0%,較上季度上升0.1個百分點,處於歷史水平的97.5%分位,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仍然偏高。
消費修復力度整體較為疲弱,而此低迷物價走勢對消費信心的影響也不容低估。在消費偏弱、供給充分的市場格局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CPI將持續處於低位元運行狀態。有機構預計,中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為6.5%,低於上半年的8.0%。
其五、就業危機
今年上半年,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疫前水平,特別是青年人口失業率不斷刷新歷史高點。自今年8月份起,全國青年人(16—24歲)城鎮失業率暫停發布。
青年人作為社會重要群體,其就業狀況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當前經濟恢復的內生動力不足,民營企業信心依然有待提升,青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亦進一步凸顯。
畢業即失業。有觀點認為,「緩就業」「慢就業」和「不就業」不僅最終帶來勞動參與率的下降,還易帶來青年群體的躺平心態,且可能使這位青年人的整體家庭成員變得保守消極,在長期內影響擴大消費和投資的信心。
內外逆風 破冰清障
在國內外環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房地產和大基建的投資週期接近尾聲、出口和消費雙雙走軟、中國製造成本優勢逐漸消失、經濟增長新動能仍然疲弱之際,當前中國內循環和外循環幾乎同時熄火,面臨挑戰可謂前所未有,或引發經濟內外「雙失速」風險。
年中的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亦坦承,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
從內部看,中國經濟內生動力仍然疲弱。從居民端看,居民部門加槓桿意願不強,大宗商品消費偏弱;從企業端看,產能過剩尚未扭轉,企業利潤水平依然較差,擴大投資意願較低;從政府端看,政府財政收支壓力沒有根本緩解,地方政府面臨的債務壓力仍在上升。
當前,中國經濟不僅要承受短期的週期性壓力,還在承受長期問題治理過程中的制度成本和轉軌風險。
北京觀察家認為,短期週期性下行壓力疊加長期轉型的制度成本,經濟很容易發生失速風險。應在政府和社會之間,不同階層和代際之間進行壓力分配,以便將轉型的代價降到最低。
對於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在機制體制改革方面久久為功、徐徐圖之,不宜採取追求短期目標速成的激進式做法,以免導致經濟出現急速失速。
中長期解題要靠改革。在體制機制上付出更多的長期性、結構性努力,這些努力包括:
一、界定政府與市場關係、明確政府職能和規模、避免政府伸手過多、伸手過長、伸手過頻。
二、用市場之手打破壟斷堅冰和利益藩籬,為民企拓寬發展道路清障。
三、建立匹配多元目標治理體系下的政績考核機制。建立政策出台前的評估機制和實施效果的問責機制,避免各領域風險蔓延至財政,避免風險財政化透支財政空間,避免非經濟政策對財政的衝擊。
四、規範涉企行政執法,杜絕「一刀切」「運動式」執法。推動監管信息共享互認,避免多頭執法、重複檢查。
五、擴大開放。中國必須堅持開放,即形成內循環與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能期望單純內循環即可消化過剩產能和滿足就業需求。
當此內外逆風時刻,唯有真槍實彈、大刀闊斧改革清障,提振預期,中國經濟才能走出困境,順利突圍,擺脫「雙失速」風險。
在國內外環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房地產和大基建的投資週期接近尾聲、出口和消費雙雙走軟、中國製造成本優勢逐漸消失、經濟增長新動能仍然疲弱之際,當前中國內循環和外循環幾乎同時熄火,面臨挑戰可謂前所未有,或引發經濟內外「雙失速」風險。當此內外逆風時刻,唯有真槍實彈、大刀闊斧改革清障,提振預期,中國經濟才能走出困境,順利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