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讓基因治療造福人類健康(2023.10)

發布日期:2023-11-03

──專訪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謳東

◎顏菁 香港鏡報高級記者

幾乎與同賽道所有競爭者都不同的是,和元生物的創始人潘謳東先生,既非著作等身的科學家,也並未在明星藥企中做過高管。創業18年來,他聚焦於有「生物醫藥晶片」之稱的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於2020年進入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範區,打造了7.7萬平方米的「和元智造精準醫療產業基地」,他將打造以基因和細胞治療為核心的國際化產業集團,從臨港進一步走向世界。

另闢蹊徑,用基因治療造福人類

潘謳東第一次來到張江是2006年,在張江藥谷孵化器創立了上海生博醫學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啟基因治療領域的創業征程。從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畢業後,潘謳東曾在第二軍醫大學新藥中試中心參與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工作,學習和工作逾10年時間。他坦言,正是這段經歷指引他走向了基因治療領域。

潘謳東當時負責一些藥物進入臨床的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腫瘤病人。他看到普通人因為巨額的治療費用傾家蕩產,也看到家財萬貫的人在疾病面前束手無策。病人的痛苦和無助,在他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從那一刻起,我就希望去做解決人類疾病痛苦的事情,這也成了我的創業初心。」

2002年,潘謳東毅然辭去了二軍大的「鐵飯碗」,懷着造福人類的夢想踏上創業之路。但他很快意識到開發一款創新藥意味着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於非科班出身的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潘謳東從經營抗腫瘤保健藥品起步,幾經波折後慢慢鎖定了基因治療的方向,於2006年在張江創立了生博醫學,開始做基因載體CRO業務,為科學家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援,說明科學家開發基因治療藥物。

明確了方向後,潘謳東的創業路漸入佳境。隨着公司業務和團隊的拓展,和元生物於2013年宣告成立,從張江藥谷孵化器搬到了紫萍路上的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內,擁有了一整棟辦公樓。除了原有的CRO業務,和元生物着手打造CDMO工藝團隊、建設GMP產能,將業務重心從CRO領域逐漸轉移到CDMO領域。2023年第三季度和元智造作為和元生物全資子公司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片區打造了77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療精準產業基地,作為上海品牌走向世界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練好「內功」,千錘百煉中脫穎而出

近年來,基因治療CDMO行業迎來大爆發。有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2年,國內細胞基因治療CDMO市場規模從8.7億元增長到預計32.6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增長至197.4億元,成為百億賽道。

「和元並不是抓住了基因治療發展的歷史機遇,而是從十幾年前就紮根這一細分領域,經過沉澱之後自然脫穎而出了。」目前,和元生物已擁有逾700人的團隊,近5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療載體研發中心,逾80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療產品GMP生產平台,並於2022年3月成為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基因治療CDMO企業,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已經在基因治療CDMO賽道裡實現盈利的公司,目前公司總市值已有70億元。

隨着行業的興起,許多藥企陸續加入基因治療CDMO的賽道,其中不乏大型生物製藥公司。在潘謳東看來,競爭對手的加入意味着行業將迎來蓬勃發展,對造福人類健康更是有利無弊。「我能做的就是把和元的『內功』練好。」潘謳東充滿堅定。

潘謳東認為,和元的競爭優勢,除了先發優勢和多年來積累的優質客戶資源,首先在於過硬的技術優勢。經過十幾年在基因治療領域的深耕,和元已建成基於全面技術平台的兩大核心技術集群和大規模、高靈活性GMP生產平台,具備基因治療綜合服務能力。其次在於優質的人才團隊。深知人才對藥企發展的重要,潘謳東不僅廣納賢才,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搭建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股權激勵制度。「以前是和元羡慕跨國公司的人才,現在跨國公司反過來羡慕和元的人才。」潘謳東自豪地表示。

潘謳東用「包容」來形容上海。「上海的海納百川其包容和開放程度非常高,對企業的創新創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是我最大的感觸。」潘謳東表示。

基於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區位優勢,上海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正勁。去年10月,上海·張江細胞和基因產業園正式揭牌,重點聚焦細胞和基因治療、基因測序與分子診斷、細胞與基因治療CRO/CDMO等生物醫藥細分領域。

儘管如此,國內基因治療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基因藥物還未迎來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和應用。對於潘謳東來說道阻且長,但他對此充滿信心,「希望中國研發的基因藥物可以走向世界,實現彎道超車」。在創業路上沉浮了20年,潘謳東的初心從未改變,「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對造福人類健康有意義的事」。他還將繼續走在基因治療的賽道上,用自己的方式把夢想變成現實。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