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治理架構「最後一公里」(2023.12)
發布日期:2024-01-04◎區漢宗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選舉事務處收到399份參選提名,選舉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立法會選舉。為什麼這場選舉會吸引如此多的人參選?為什麼選舉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事實上,此次選舉既是全面貫徹「愛國者治港」、杜絕區議會亂象的重要一環,也是更好地維護港人切身利益,完善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
1、2019年在黑暴之下產生的區議會成為「港獨」、「攬炒」的平台
回歸以來,香港舉行了六屆區議會選舉。以往的選舉,表面上對抗激烈,但鬧哄哄的背後,卻是制度漏洞之下的種種荒謬景象。區議會一度成為美西方勢力及反中亂港分子企圖奪取政權的平台,他們將「港獨」、分離主義思潮帶入地方行政架構,鼓吹無差別否決政府在社區治理,甚至是民生工作方面的政策建議,讓公帑變成搞亂社會、破壞「一國兩制」的彈藥。
尤其是2019年爆發的港版「顏色革命」,那一年在黑暴之下產生的區議會,成為「港獨」、「攬炒」的平台,成為撕裂社會、破壞香港穩定發展的場所。2019年區選前夕,黑暴在全港範圍大肆暴力襲擊,建制派人士亦屢被針對。民建聯有數十個地區及議員辦事處受到逾80次的攻擊,工聯會亦有20多個服務點、工人俱樂部、工人醫療所、工聯優惠中心,及6個議員辦事處、3個地區服務處,受到暴徒的惡意破壞。何君堯更在街站遇刺,須即時送院。一些極端分子當選後,不斷破壞社區和諧,如此區議會,早已變質,成為社區的敵人。
2、區議會選舉是特區完善地區治理體系及重塑區議會後第一場全港大型選舉,意義重大
新一屆區議會將專注關心民生事務,發揮其應有的地區服務和諮詢功能;亦會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對「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對特區良政善治、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重塑後的區議會,在一系列選舉及監察制度之下,有效防止區議會再被反中亂港分子騎劫、操弄、癱瘓,防止那些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亂象再次在區議會發生。
第七屆區議會選舉提名期10月30日結束,特區政府翌日隨即舉辦「完善地區治理 共創美好社區」研討會,行政長官李家超主持並致辭,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等多位官員及嘉賓應邀出席並作交流分享。
李家超的致辭,深刻地闡述了區議會從來不是特區政權的一部分,因此將它和香港民主制度掛鈎是錯誤議題,《基本法》明確規定區議會的本質是「非政權性」的諮詢機構,因此不是代議機構,「因此討論區議會中的所謂民主成分是錯誤引導,是偽命題,完善地區治理是確保不再走錯路,按自身整體利益,推進優質制度發展,優質民主發展。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從憲制層面提出的完善地區治理的「四個邏輯」,深刻揭示完善地區治理的重要性、必然性、緊迫性,其中的微言大義就在於堅定不移地維護「愛國者治港」原則,讓香港特區運作回歸符合政治邏輯歷史邏輯法理邏輯實踐邏輯的軌道,有序運轉為市民打造安居樂業的理想家園。
鄭雁雄分享四點看法:第一,深刻把握完善地區治理的政治邏輯,堅定深入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第二,深刻把握完善地區治理的歷史邏輯,徹底清除港版「顏色革命」的土壤;第三,深刻把握完善地區治理的法理邏輯,持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第四,深刻把握完善地區治理的實踐邏輯,以系統集成的基層治理體系助力良政善治。鄭雁雄提出的「四個邏輯」,將完善區議會的初衷、法理、目的、作用,講得一清二楚。「四個邏輯」環環相扣,彰顯了完善地區治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明確區議會改革的政治原則、法理基礎、現實需要,全面闡釋了完善地區治理對推動香港良政善治,增進市民福祉的重要作用,有助社會凝聚共識。
3、自完善地區治理工作的建議方案公布以來,特區政府馬不停蹄,宣傳解釋聽取意見並爭取支持
特區政府全力推進選舉的各項宣傳活動。除一些傳統的宣傳手法,如海報、橫額、彩旗、廣告、電視短片、專輯等,更採用一些嶄新和接地氣的手法,包括舉辦「區選夜繽紛」、「區選Halloween」,以及超過100場的「區選進社區」活動,主動走進社區,與市民「零距離」接觸溝通。亦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拍攝宣傳片,鼓勵市民積極投票。同時又在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為候選人舉辦多場選舉論壇,讓大家更明白各候選人的政綱、決心和能力。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公布,於11月28日起一連四天舉行選舉論壇,舉行該論壇的目的,是希望讓所有候選人有機會表達意見,展現自己對當區情況及社會政策的瞭解,同時幫助全港市民認識區議會新選制,加強對候選人的瞭解。該論壇的舉辦意義重大,提供了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平台,大家不再是互相攻擊、惡語相向,而是比政綱、拼能力、展抱負,讓候選人用實力去爭取選票。光有宏偉漂亮的政綱是不夠的,選民們更看重的是候選人的能力。完善後的新選制對於政治極端化有了極大的遏止力,對議員有更高的要求,不可能再像過往能夠「濫竽充數」、「魚龍混雜」,候選人要當選必須有能力,符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的「五個標準」。
4、399人來自不同的政治背景,代表性強構成多元
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區選是重要大事,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已公布完成審查,399名候選人的提名符合法定要求,多名候選人已展開宣傳和拉票,李家超呼籲選民投票,在候選人當中選優,協助香港提升地區治理效能。另外,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向全體公務員發信,呼籲所有同事聯同家人踴躍投票,一起履行公民責任,用手中的一票選出信任的區議員,共建美好社區。
事實上,這399人來自不同的政治背景,既有傳統愛國愛港政黨,也有新成立的組織及「素人」,可謂「五光十色」。更重要的是,年輕面孔居多,有輿論形容參選人「三觀」正、「五官」靚,既有「顏值」又有「價值」,既「貼地」又「熟書」,十分形象,這也足證新選制可以激勵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加入區議會。
由於植根基層,區議會為那些熱心服務香港、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人士提供了難得的平台,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基層民眾,熟悉地區事務,掌握真實民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歷史的經驗證明,從政者唯有經過在基層的翻滾打拼,才有可能真正成為接地氣、通民聲、懂區情、勇於承擔責任、善於解決問題的政治人才,而這恰恰是香港政壇所急缺的而又急需的。
5、候選人拼能力、拼政綱
11月1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說,今次選舉所有地方選區以及地區委員會的界別選舉,全部都要競爭,而且競爭熱烈。在地方選區選舉,每區平均近4名的候選人會競爭2個席位。在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方面,228人會競爭18區共176個席位,候選人都要拼能力、拼政綱。
候選人對於香港的整體發展、對解決重大經濟民生問題,乃至對提高政府管治,都有深入研究和其獨到見解。候選人是「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嚴格的審核才來到這一步,他們的雄心壯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發展,更是為了香港的利益,為了750萬市民共同的家。看到候選人提出的,皆是市民最關心的議題:醫療、教育、住房、通關、弱勢群體保障等,這讓市民們感到欣慰,感到踏實,看到了香港變得更好的曙光。
6、新一屆區議會絕不是「象徵性」的機構,而是一個具有實務性、建設性的地區治理推動者
李家超表示,事實上世上民主標準不一,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民主標準,必須按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訂立合適的制度,以帶來良政善治,才是優質的制度,優質的民主發展。這次區議會選舉的最大看點和意義,不在於投票率,而是新的區議會選舉如何切實提升香港的地區治理能力,不只是做好地區服務,更要提升地區的治理能力和水準,提升區議會的效能,從而破解各種困擾民生的老大難問題,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地區治理的新氣象。
前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出席民建聯活動時表示,不會評估今屆區選投票率,認為「愈多人出來投票愈好」,顯示對新選舉制度的支持。對於沒有非建制派能入閘參選,他說新制度是開放,不認為沒有民主派就是不多元,選舉競爭仍然激烈。
因此,選舉產生的新一屆區議會,絕不是「象徵性」的機構,而是一個具有實務性、建設性的地區治理推動者,能在方方面面為香港的更大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能可以更好地調配地區資源,更好、更貼地、更務實地服務各區居民。杜絕了以往區議會的「政治掛帥」,實現「民生第一」的目的。
7、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
曾是民建聯前主席的譚耀宗形容,12月的區議會選舉是本港完善選舉制度的「最後一公里」,扭轉過去有人利用區議會,試圖破壞政府施政,拖慢、癱瘓、攻擊及抹黑政府,不符合愛國者治港精神的情況。
在完善特區選制後舉行的選舉委員會、立法會、行政長官選舉,都落實和體現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可以說,改革區議會是將「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到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改革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特區政府地區治理架構,有利於解決好政策執行「最後一公里」問題。重塑區議會組成的改革方案,是環環緊扣下的最後一環,新一屆區議會組成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地方選區」組成,比例約為「442」, 再加27席「當然議員」,有助達至社區各持分者均衡參與,吸納不同階層、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加入,方案同樣具有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區議會改革方案理性、公平、有序,更加注重民生和發展議題,更加注重參選人的能力和質素,回歸良性、理性、平等、乾淨競爭,回歸基本法第九十七條之下應有的定位,符合非政權性區域組織性質,有利於充分發揮基本法賦予的諮詢服務職能。
特區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完善了地區治理架構,補齊了基層治理方面的短板,將「愛國者治港」落實到了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未來幾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有了維護國家安全、完善基層治理作為前提,特區政府可以將精力着重放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之上,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提高香港市民的福祉。相信有了第一年的良好開局,本屆特區政府定能團結香港各界,在希望中加速前行。
8、指定由民政事務專員出任區議會主席 令地區治理更優質和更高效
完善地區治理,除了優化區議會職能及組成方式之外,更強化行政主導,令整個地區架構及治理體系都得到加強,未來指定由民政事務專員出任區議會主席,是因為專員最瞭解地區事務,可以在行政主導方面發揮最大作用,令地區治理更優質和更高效。
18區只有44個區議會選區,平均每區約17萬人,共88名區議員,計算非直選區議員會配對於特定選區的話,每名區議員照顧的選區更大、其治理視野亦會更廣。此外,區議員亦將獲得與現時水準相若的酬金和津貼──現時區議員每月薪金約3.6萬元,每月約8000元「雜項開支津貼」、每月約4.8萬元「營運開支償還款額」,但由於區議會不再設副主席,即區議員的薪金不會因擔任主席、副主席而有增加。
如果以獲得「酬金和津貼」為培養政治人才的階梯的話,地區政治人才可以成為關愛隊、區議員,或兩者同時出任;長遠則可參選立法會,或出任政治委任官員。至於無酬金和津貼的「三會」與其他組織則可能屬於輔助地區治理的角色。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通過這次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並響應國務院《「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形成有利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的要求。
本文見報時,區議員在12月10日才產生。在完成對區議員的選拔之後,特區政府應該盡快搭建一套常態化的機制,定期對區議員的表現進行專業化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的結果對區議員的政治生涯進行中長期的、差異化的、多層次的規劃:哪些人繼續留在區議會、哪些人可以進入行政體系、哪些人可以進入立法體系、哪些人可以重點培養等。
區議會是地區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既要確保過去的區議會亂象不再發生,同時也要令區議會更好發揮職能,有心服務社區的人士可以透過不同管道加入區議會,令區議會有更高質素,是完善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