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學生輕生率激增敲響社會警鐘(2024.1)

發布日期:2024-01-31

◎文軒

學生輕生數量的激增,不僅對社會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年輕人?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到社會上才發現大半無用的「全才」,還是能夠專精一科,有所建樹的「專才」?若依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恐怕真應了莊子那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但本港學生自殺率的上升勢頭卻令人感到擔憂。2023年首11個月有超過300宗學童自殺個案,當中37人身亡,由小學到大學,各個年齡層、各種家庭背景的都有,較2018年全年14宗增加近兩倍。

學生自殺率激增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特區政府也因此於12月推出三層應急機制,從校內校外各個方面,對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加強支援。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由於疫情關係,學生於兩年內幾乎沒有上課,復常後功課壓力倍增,適逢10月和11月是考試季節,學生在功課及考試雙重壓力下容易做出傻事。

從短期而言,經歷三年疫情的學生未能馬上適應高強度的學習,無疑是自殺率激增的直接原因。但從長期而言,不斷增加的學習負擔和畢業出路問題卻在持續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分數還是提高分數線?

一個人努力,可以提高分數,但如果大家都努力,那提高的只是分數線。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的壓力也同樣爆炸。古代「十年寒窗」苦讀,已被認為相當刻苦,部分人更能考取功名,從一介布衣到入朝為官,完成階層的跨越。現如今,單單是義務教育就長達12年,從小學到讀完大學更要花16年之久。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美術、音樂等一大堆範疇跨度極大的科目需要學習,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學習,還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足以應付畢業考試。

一個大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要是放在古代,已是一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百科全書。但在如今這個大學畢業生一抓一大把的年代,大學畢業只是很基本的學歷,不要說考取功名,甚至連一般的工作也不容易找。費了那麼大的勁,才站在一個基礎的起跑線上,難怪有不少學生會感到迷茫、困惑。但可悲的是,沉重的學習壓力甚至讓許多學生無暇迷茫,沒時間去想這個知識點學來有什麼用,未來要如何發揮所長,總之隨大流,讀書就是了。

其實,「學以致用」是鞏固知識的最佳方式,但現在我們所學當中,有多少能夠應用於工作或日常?微積分、空間解析幾何這一類的高等數學,有多少人在走出學校後一次都沒用過?這所謂的「全才教育」消耗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表面上「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卻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

學歷將不斷貶值

肉眼可見的是,未來學歷將不斷貶值。1979年,當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只有8.5萬人,這個數字在之後近20年間,每年以4萬人的速度緩慢增長,但從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畢業人數以平均每年數十萬的速度飛速攀升,去年一年,內地大學畢業的人數就已高達1179萬。香港的情況雖沒有如此誇張,但整體的趨勢卻是一致的。

40年前的大學生是個香餑餑,各行各業搶着要,如今大學畢業卻已成為基礎配置。試想一下,若干年後,在博士後也比比皆是的年代,你不讀到博士後,在就業競爭中就會處於劣勢,而如果把這一套讀下來,人生的前30年基本上都搭進去了。我們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遠」,但我們爬上巨人肩膀的過程也愈發漫長,甚至未等爬上肩膀,最美好的青春就已匆匆逝去。

學習模式應改變

近兩百年來,人類科技以極快的速度迅猛發展,其成果超越了人類過去幾千年來的總和,相對應的是,知識總和也呈幾何倍數在膨脹。不僅如此,過去學生只需學習本國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化,但隨着全球一體化的推進,現在學生至少要學兩種語言,要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負擔怎麼可能不增加?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翻譯過來就是說,生命是有限的,知識卻是無限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盲目追求所有的知識,那就完蛋了。但不幸的是,現代社會正不斷地將知識的基礎水平線推高,人們為滿足這條基礎水平線所付出的努力也在同步增加。

當知識量暴增的情況下,人們的學習方式主要還是靠大腦來理解和記憶,與幾千年前並無兩樣,這就很不科學。現在有電腦,有數據庫,想知道什麼隨手可查,很多不常用的知識都無須死記硬背。理工科方面的大量知識,除了專業的學生外,一般學生大可只知其然,而無須知其所以然。就如我們每天都運用電腦學習、工作,難道還要懂編程代碼是怎麼寫出來的嗎?

教育須減負

為減輕學生負擔,內地近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減負政策,大刀闊斧實行「雙減」,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包括取消課外輔導班,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每天作業量不超過1.5小時,每周不布置周末作業壓減考試次數、不得設重點班等。國務院更有「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明令各省每月逢15及30日報告「雙減」進度,並設立平台通報各省情況和違規案例,以及嚴格問責。

香港同樣需要減負。在香港飽受詬病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一度因疫情停辦三年,但疫情復常後竟即刻復辦。TSA自2004年起推行,最初推行的目的是了解全港學生在完成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習階段時,對中、英、數三科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但後來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反映,小三TSA難度過高,已經異化成「為操練而操練」,背離了政策原意,給學生造成極大壓力。而在最近這一次的評估,各項達標率毫無疑問地全面「插水」,既增加了學生負擔,又給學生帶來了挫敗感,可謂一大敗筆。由此可見,由政府推動減壓減負,增加學生的正能量才是根本之道。

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

在物理減負的同時,還須心理減負,即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我們都經歷過學生階段,學生的世界很單一,學習成績幾乎是衡量其優劣的唯一標準,一場考試失利、一次作業未交、一次老師批評……這些在成年人眼中看起來微乎其微的事,卻很有可能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造成巨大衝擊。所以無論是學校老師的教育,還是家裏父母的教育,都應該開拓青少年的視野和格局,跳出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怪圈。讓他們看到人生不止於成績,還有是非善惡、人品胸懷;讓他們放眼古今,心懷天下,觀人類發展、宇宙變化,感知生命的意義。

與此同時,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如果告訴學生,除了讀書升學,還有許多大展拳腳的途徑,那麼就要在現實當中,拉近其與名門高校畢業生的差距,打破行業間的壟斷。但現在各行各業的上限和下限都大不相同。例如在香港,醫科是絕對的熱門之選,歷年DSE狀元當中,選擇最多的都是醫科。原因很簡單,在香港做醫生收入非常可觀,公立醫院醫生月薪達7萬港幣以上;高級醫生月薪達11萬至13萬港幣,首席醫生月薪15萬至16萬港幣,而做到顧問醫生,每月收入最高可達25萬港幣。私人執業的醫生收入更是誇張,若是知名度較高的,月薪百萬都是尋常事。

醫生工資高,除了醫生本身付出的辛勞及技術含金量外,也與行業的排外性有關。香港醫生常年人手緊缺,但哪怕是疫情極度緊張之際,由醫生業界主導的醫務委員會仍拒絕放寬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而海外醫生僅佔本港整體一萬四千名醫生約百分之一,當中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更少。顯然,其最大阻力來自醫委會的執業試,不僅內容艱深,動輒以專科極罕見病例考核非專科醫生,而且報名手續繁瑣,與其說是確保海外醫生質素,不如說是刁難和排外心態作祟。

大律師同樣是香港穩定且高薪的職業之一,但非常講究師承。見習大律師同其指導大律師是師徒關係。見習大律師的客源主原由師傅分配,這種情依賴師傅維生的情況起碼維持五年至十年, 直至律師樓直接聘用這位大律師。當出現紀律問題時,會由大律師公會裏的紀律聆訊小組去決定是否採取處分,由於紀律小組成員都是由資深大律師出任,它基本上可以控制一切生殺大權,是否需要採取行動完全由一小撮人掌控。

行業門檻越高,其待遇一般也就越好,但如果是為了自身利益架高門檻,盲目排外,那不僅有損行業自身的進步發展,也不利於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政府理當破除壟斷,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也讓年輕人有更多上流的空間和機會。

新時代下須有新的教育模式,過去我們只顧埋頭拉車,很少抬頭看路。知識總量增加了,我們就多學一點,就業起點高了,我們就多努力一點。但長此以往,真的能持久嗎?學生輕生數量的激增,不僅對社會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年輕人?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到社會上才發現大半無用的「全才」,還是能夠專精一科,有所建樹的「專才」?若依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恐怕真應了莊子那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