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強力改革是最好的救市

發布日期:2014-12-15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一方面說明了過去刺激政策會產生巨大負面效應,另一方面亦可利空變利好,倒逼真正的改革。筆者認為,強力推動改革是最好的穩增長,如果真要啟動所謂的救市,強力改革是最好的救市。

近期中國經濟大吹淡風,迎4萬億後最嚴峻局面,各項經濟數據慘澹,樓市更是俯衝直下,以致央行啟動「最強救市」,取締限貸政策,避內地經濟隨樓市一起硬着陸。當局此次大尺度救市,被認為「照抄2008年金融危機做法」,加之此前放水5000億元,中國版QE再現會否留下刺激後遺症為外界擔憂。

筆者以為,在四中全會召開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當局不可因短期經濟逆風而延宕改革,亦不能圖一時成績單靚麗,而把今天的墊腳石變成明天的絆腳石。與其最強救市,不如最強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成功開啟新中國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改革浪潮,中國經濟亦才能脫胎換骨,順利「升級」。

經濟「硬着陸」風險攀升

近期中國經濟遭遇逆風,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17個季度下滑,創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下滑時間最長週期。多項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大幅降溫:銷售數據放緩、房地產價格連續下跌,工業產出增速為自此次金融危機以來最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長放緩至6.9%,為2008年金融危機來最低水平。來自WIND金融數據終端的統計數據顯示,這是本世紀中國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第5次跌破7%。此外,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了近兩年下行趨勢。8月末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3%,較上月末下降0.1個百分點,顯示供需關係總體疲弱。

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亦顯示,8月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1.5%,這是繼20132月以來18個月首次出現負增長。滙豐中國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50.2,繼續低位運行,中國官方非製造業PMI54.0,創八個月來新低,且所有分項指數集體下降。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9月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活動繼續緩慢擴張,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從實體經濟看,房地產下滑導致製造業等相關領域遲遲未見起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進入還債高峰,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諸多老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新問題又不斷湧現。種種跡象表明,內地經濟正迎來2008年推出4萬億後最嚴峻局面。

近期各項經濟數據集體下滑,增加了市場對內地經濟「硬着陸」的擔憂。世行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中國經濟增速今明兩年會放慢至7.4%7.2%IMF亦認為,由於產能過剩和信貸問題,中國經濟中期內面臨「硬着陸」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援引數名機構經濟學家的話稱,中國8月的經濟數據「令人震驚」、「令人意外」,一些國際投行的分析報告認為,目前趨勢一旦確立,可能意味着中國經濟正在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近期亦發表題為《全球金融災難的10個警示徵兆》的報道認為,中國經濟減速居十大警示之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崔長林表示,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經濟形勢可能成為這幾年最差的一年,目前能否完成7.5%的增長目標還存在變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狀況,總體上恐怕要比2008年還差,2008是全球性的,今年則是內生性的。對中國經濟增長形成的外部壓力,最嚴峻的時期並不在今年,而是2015年之後,最可能的時間視窗應是20162017年,或許還會拖延至2018年。

央行祭出「救市」大力丸

中國此輪經濟失速,樓市暴跌是主要推手: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9月份房價數據顯示,中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672/平方米,環比上月下跌0.92%,為連續第5個月下跌,跌幅進一步擴大。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庫存量驚人:截至6月底,上海(樓盤)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監測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面積達到2.6218億平方米,刷新歷史紀錄。若以目前的存銷比計算,市場需要用18.1個月才能消化完這些庫存。

中國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認為,房地產行業進入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從投資、庫存等多項數據判斷,當前的房地產形勢依然嚴峻,且該形勢或將持續到2015年,更為悲觀的估計是持續到2016年」。

樓市跌勢已不可逆轉,放鬆限貸限購政策正步步加碼。此前,針對購房者資格限制的限購已在內地42個城市放開,但樓市未見明顯回暖信號。930日,央行終於祭出「最強救市」:對於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的家庭,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為30%,貸款利率下限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具體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風險情況自主確定。

央行此次大尺度放開房地產貸款,大大超出此前市場預期。有經濟學者認為,央行和銀監會徹底放水貨幣、完全取締限貸救助房地產,是在「放任投資投機性需求」。

經濟學者葉檀認為,房貸新政的救市力度比較大,尤其是對改善性購房的刺激更為明顯,此外,新政出台的時間點微妙,正值「4萬億」即將到期之時,所以除了救市之外,當局還可拯救銀行,否則「到年底銀行就成了最大的壞帳戶」。毫無疑問,這是迄今為止最具力度的救市政策,複製了2008-2009年救市的做法。

在此次祭出「最強救市」前,央行還於916日推出了5000億元SLF (常備借貸便利),近似降準0.5個百分點。中國式猛藥紓困,引發外界對中國貨幣政策放水漫灌擔憂。

亂服「興奮劑」弊害多

毋庸置疑,如果樓市軟着陸,內地經濟將避免硬着陸風險。改革攻堅期需要穩定的宏觀環境,經濟斷崖失速顯非中南海所願,習李亦不希望出現危機倒逼式改革。然而,若只求立竿見影式治標而不求深入內裡式治本,中國版QE能否真正紓困引諸多質疑。

北京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至少需要兩三年,甚至三五年的時間,經濟才能消化過去遺留下來的這些後遺症。經濟學家張卓元亦表示,應對金融危機以後,4萬億刺激計劃影響近年中國經濟無法「保八」。他預測,2014年中國經濟還會往下走,將穩定在7%左右。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已經不能再走以前靠一輪接一輪的經濟刺激來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老路。經濟學者馬光遠便指出,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不應靠房地產,亦不能靠刺激政策,要避免出現更大泡沫,中國不能一錯再錯,穩增長雖然重要,但經濟可持續增長更為重要。

一言蔽之,刺激主義已經不是中國宏觀政策組合中的最優選項,不能把今天的墊腳石變成明天的絆腳石,如果再次陷入刺激主義經濟學的誤區,貪圖經濟數據漂亮帶來的短暫快感,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排除刺激本身就會引發新一輪危機。

中國呼喚「最強改革」

今年以來內地經濟的持續下滑,一方面說明了過去刺激政策會產生巨大負面效應,另一方面亦可利空變利好,倒逼真正的改革。筆者認為,強力推動改革是最好的穩增長,如果真要啟動所謂的救市,強力改革是最好的救市。

中國歐盟商會日前便發表報告警告稱,中國這輪經濟朝陽將面臨跌落「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危險,增長率將跌入3%-5%的區間。中國政府若不立刻落實其承諾的改革措施,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增長急跌、國民收入停滯的情況,中國現任領導層應該始終保持必要的決心和緊迫感推動改革。

一、四中全會聯動改革法治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邁入歷史性變革的新時區,一系列改革舉措陸續有來。有外媒評價,這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拉上改革開放新路以來,中國領導人端出的內容最多、味道最全的改革大菜。三中全會之後,中央深改組召開了四次會議,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已進入提速期。

事實上,三中全會以來所推行的金融、土地、國企、戶籍制度等多項改革,無不阻力重重,但中南海深知,必須通過存量改革釋放紅利,才能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提供發展動力,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10月下旬召開的四中全會,是落實「菜譜」的關鍵會議,為改革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內地進一步推進改革的視窗期正式打開。

當前最為重要的是,要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攔路虎」強力清障,通過簡政放權「先手棋」和制度建設「連環炮」,釋放更多市場紅利。四中全會擘劃了依法治國路線圖,當前的改革除了在經濟體制上做文章,還必須在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結合部發力,公平正義是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識,實現改革和法治聯動,才能觸及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的改革骨髓,重構其造血功能,才是民眾需要的真改革。

二、「強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強增長」 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中國這一輪改革成功與否,將直接關乎中國能否實現2021年「第一個百年」目標,亦關乎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的大格局和基本的制度框架。如果這一輪改革能如期而至、扎實落實,中國經濟在經過一兩年相對痛苦之後,將有可能重新回到增速接近甚至超過8%的良好局面。

然而,改革前路絕無坦途,可謂「道阻且長」。未來,內地將難免經歷諸多短期陣痛,但努力維持現狀只會對中國的長期繁榮造成更大威脅,令之前的努力毀於一旦,但若致力改革,則可在未來創造更高增長,足以抵銷現時所付出的代價,只有「強改革」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強增長」。

中國市場化改革不可逆轉,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可逆轉,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升級不可逆轉。習近平曾表示,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事實上,如果中國改革不成功,大家都是輸家。推動改革不回頭,雖可能影響市場短期信心,但長期而言對內地經濟無疑是利大於弊。惟有利用中國經濟當前減速的時間視窗,勇往直前推動改革,讓改革成為「家常便飯」。為中國經濟努力排雷和打牢地基,用「最強改革」取代「最強救市」,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升級版」,開啟健康發展的「黃金時段」。

☉文/白雪冰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