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張志軍訪台後的北京對台政策

發布日期:2014-12-19


在臺灣出現反服貿的運動之後,北京一些應對的言辭或動作,或會被誤認是否對台政策有所變動。實際上,就張志軍訪問臺灣所獲得的成果而言,已可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不會逆轉的趨勢,當然北京對台政策就不會輕易變動。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014625日前住臺北訪問,為期四天三夜,這固然是他回報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同年2月的大陸之旅,但也確是補足兩岸官方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能夠相互訪問的重要一程。再嚴格來說,這是國台辦主任首度踏上臺灣土地,象徵兩岸關係發展已向前更加邁進,不僅是代表兩岸政府官方溝通聯繫機制已上軌道,也是彼此官方互動與政治互信呈顯出另一段的進階,因此非常引起外界的重視。

一、張志軍在台的行程與議題

在張志軍抵達之後,立即與王鬱琦進行所謂的「王張二會」,陸委會事後的記者會,曾清楚陳述了雙方會談的內容:包括臺北最關心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與由北京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兵關係協議(RCEP)爭取加入的話題;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議題;兩岸空運涉及的陸客中轉的議題,服貿協議後續發展的議題,以及北京最為關心的「開放媒體常駐」的問題。

至於眾所矚目的「馬習會」議題,則在627日王張二人第二次會談裡、或稱「王張茶敘」中,並沒有有所提及。倒是雙方對兩岸政治協商問題則是交換了意見。張志軍希望兩岸能就長期分岐的問題進行協商,王鬱琦則回應說:臺灣社會目前對兩岸政治協商沒有共識,同時也表示現在條件還不夠成熟,這樣回答,等於間接否定了北京的試探。

不過,有些議題雖然並未出現在「王張會」上,但是可以看得出來還是張志軍所關心的趨向,類如他與新北市長朱立倫見面時,強調出要為臺灣中小企業謀利的想法;與高雄市長陳菊會談時,觸及了民共交流的可行性,張志軍特別提到:大陸理解臺灣民眾選擇的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所以大陸會聽取臺灣各界聲音,尤其是臺灣南部的聲音,希望借助交流能縮短兩岸的「心理距離」。

二、張志軍來訪所獲致的成果及影響

就張志軍與王鬱琦在事先就敲定的雙方商談議題,經討論後的結果而言,應該是呈顯正面而且成功的,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提供積極的能量,謹舉例說明如下:

1、有關臺灣想加入區域合作的問題,是這次會談裡較具突破的一項。在此之前,多數是臺灣反應強烈,大陸比較淡然應對。不過這次會談,已見北京的積極的回應。譬如說,王郁琦在記者會上曾表示:雙方同意經濟合作可以延伸到區域經濟合作的部份,並進行共同研究。至於研究則由雙方主管部門,即臺灣經濟部與大陸商務部來負責推動,至於具體內容則需由兩個部門去談。國台辦新聞局長馬曉光立即也表示:雙方同意「共同啟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工作,同時管道尚包括兩岸經合會、國台辦與陸委會等單位。

2、兩岸當局早先已對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一事,備具共識。不過對其中由臺北提出的「人道探視」部份,北京尚有保留的態度。經過溝通,兩岸雙方也逐步走向理解,「人道探視」部份也成為兩岸在「王張會」中達成有明確共識的部份。記者會上,王鬱琦是說,互設辦事機構將會納入「人道探視功能」;北京方面,馬曉光則語帶保留的表示,將繼續協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務實妥善解決問題,但沒有強烈排斥。

3、陸客中轉議題。臺北認為在第一次王張南京會談中,雙方已同意就陸客來台轉機議題研究出可行方案,當時北京也積極回應將安排有關單位來展開溝通。不過,這次國台辦還是說:雙方同意繼續研究解決,有關方面會透過管道再適時溝通。顯見這個議題尚未見到兩岸有達成共識的結果。

4、北京關切的開放媒體常駐的問題。還是存在臺北有保留的看法,譬如王鬱琦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正面回應過。他只說他曾提及臺灣媒體在採訪某些大陸部委時常有受到限制,以及蘋果日報網站也受到駭客入侵的事件。不過,國台辦馬曉光則作宏觀的看法,認為新聞交流是兩岸共識,會同意今後會讓臺灣記者採訪更為便利。至於駐點記者租房的問題,則留待下次會議再討論。看起來,這仍然還是兩岸之間尚有爭議的話題。

5、在臺灣引起爭議的「服貿協議」。王張兩人看法倒是能相互求取彼此的理解。站在臺北立場,王鬱琦是希望在兩岸服貿協議生效之後,盡速依據該協議第二章第八條緊急狀況的磋商、第十一條例外措施及第四章第十九條定期檢視等,啟動後續磋商。換成北京看法,張志軍對此則做出正面回應。基此,雙方同意將盡速安排貿易協定的後續溝通。看起來這個事件到張志軍結束臺灣訪問之前,因服貿協議在台引發的爭議,好像尚未構成兩岸之間的重大障礙。

除了上述國台辦與陸委會正式商談的議題之外,在張志軍訪台期間所接觸的人與事中,也透露出北京今後對台政策要採取的重點,謹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首先,顯見北京今後將對臺灣中小企業發展及生存,予以高度的重視,並明確表示將把臺灣中小企業納入到兩岸經濟交流的大框架裡。這在張志軍與新北市長朱立倫見面時,就強調出要為臺灣中小企業謀利的想法。張說:「我們要繼續重視大企業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要更加注意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兩岸交流中擁有一片天地,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受益」。其實,在張志軍與臺灣中小企業代表座談時,更提出他細緻的觀點。張說:「中小企業在任何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一個社會中企業總數的97-98%都是中小企業,雇用的員工占總勞動力的70-80%。它和當地的經濟、社會、民生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讓中小企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也應該給中小企業一塊更大的天地。」

其次,北京也準備開始加強與臺灣青年學生進行交流,希望更深一層瞭解臺灣年青一代的真正想法,避免在政策上的制定及執行會產生落差。這次張志軍特別前往高雄義守大學與兩岸學生進行座談,當時就苦口婆心的呼籲這些年青人說:「作為年輕人,要儘量把自己的根紮得深些,根深才能枝繁葉茂。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你們相處好了,兩岸之間就會多一些理解和信任。我要用八個字與兩岸學子共勉,那就是珍惜、理解、胸襟、責任 」。

最後,北京也見有與民進黨之間改善關係的企圖,與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晤面是一個例子,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予以尊重,是另外一個例子。譬如張志軍曾對陳菊說:「兩岸在發展進程中有著一些共同的歷史記憶,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不同的歷史記憶,形成了兩岸在社會制度、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異。大陸的領導人多次向臺灣同胞闡述我們的看法。我們知道臺灣民眾非常珍惜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們也尊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兩岸之間不僅存在著地理上的距離,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怎麼辦?還是應該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我們歡迎臺灣各界,不論什麼地域、黨派、宗教,我們希望他們都能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來,為兩岸民眾謀取更多的福祉,開闢兩岸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當陳菊回應:應改變以往「因為我們不一樣,所以要打倒對方」的想法,轉化成「因為我們不一樣,所以更要交流,要互相尊重」。這樣感性兼帶理性的對話,能否打開民共之間的心理障礙,成為外界最關注的一項發展。

三、張志軍訪台之後,顯見北京對台政策不會變動,但肯定會有微調。

理論上,北京對台政策應該鎖定在上述的議題的推動,並開始注意到對台「三中」政策:即協助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瞭解中南部基層民眾的聲音,以及臺灣中下年齡階層的重視,再加上如何開展與民進黨的接觸,應就是北京對台政策的主要執行所在。

可是就在張志軍結束臺灣之旅返回大陸沒有多久,突然傳出北京可能對臺北對服貿協議的處理感到不滿,可能衍生出對台政策的更弦。根據臺灣媒體報導,海協會會長陳德銘201472日在北京參加大陸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2014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活動時表示,臺灣應思考先讓服貿通過,執行中如有問題,可透過相關機制暫停,並進一步解決。至於貨貿能否比服貿先通過,他說:「答案其實在臺灣!」

另外,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稍後77日則在北京會見臺灣商業總會大陸經貿考察團一行時再次表示,服貿對臺灣是頭等大事,但大陸不會等臺灣,而金融很敏感要慢慢來,陸客中轉則需兩岸協商。

或許從臺北角度來看,會認為這是否就是北京對台政策準備尋求改變的先聲?但是如依中共過去運作的政策堅持作風來解讀,應該可以結論說:服貿問題,不會導致北京對台政策的整個更動;如有一些涉台言辭上有不同於過去的語氣出現,最多只是政策的微調而已。

支持筆者這樣的判斷,至少有下列兩項邏輯論點可予以說明:

第一、當陳德銘在同樣的場合,提到有關外界傳說「貨貿與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協商暫停」一事,他作為主管兩岸協商的大陸方面負責人,就非常負責任地否認說:「消息不正確,仍在繼續談」。而且同時他也強調:兩岸服務貿易雖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大陸不會因一些個別問題,影響到整個歷史大潮發展。而後面的這個說法,則是更凸顯了北京對台政策的主調,今後將不會有很大的變動。

而另一個場合俞正聲的談話,是表達他對張志軍的訪台看法。俞是認為張此行「在臺灣受到廣泛的歡迎,最後雖有點小插曲,但是小插曲阻擋不住大多數人對兩岸和平發展的一種共同心願和期盼」。這個說法可以作這樣解釋:兩岸發展雖然並非一帆風順,加上過程中或有些曲折,假如中間過程中讓彼此產生點不愉快,但畢竟都是「小插曲」,不會讓北京對台採用「和平發展」的政策因而調整。

第二、在過去中共對台政策有很多例子可來證明「原則不變、策略可調」,或「戰略不動、戰術可轉」,來對應兩岸環境的變遷。以一中原則來說,從舊三段到新三段論,再到「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甚至於現在更多在使用「一個中國框架」說法,我們不難發現,有關「一中」的用詞固然有所調整,甚至表達的深度還有些不同,但是,北京多年下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則從來沒有鬆動過。所有看到的調整,僅只是策略的運作,來因應臺灣方面對「一中原則」排斥的安排。

另外一個例子,是北京對民進黨員或台獨主張者一些態度上的轉變。早年,對待這些物件,對方如不表示對「一中原則」的支援,是很難進一步涉及到雙方交流或接觸的層面。稍後這項限制已降低到「只要不再鼓吹或主張台獨」的言論,不管物件是否在過去曾經主張或推動過台獨。現在,北京對於同樣的物件,則更放寬到「只要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可。表面看起來,北京對民進黨員或台獨主張者交流或接觸的限制是有鬆動,但那僅限於個人的層次,一旦升高到政黨,中共的「一中原則」底線,則從來沒有退讓過。表示原則與策略之間,在中共內部,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運作。

因此,在臺灣出現反服貿的運動之後,北京一些應對的言辭或動作,或會被誤認是否對台政策有所變動。實際上,就上述張志軍訪問臺灣所獲得的成果而言,已可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不會逆轉的趨勢,當然北京對台政策就不會輕易變動。

當探測到北京一些調整的層面只是在策略上的運用,而非政策上的鬆動,就表示解讀北京對台政策,然而不能只看單一事件或談話,可能需耍整個縱向的分析。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最近接受《天下》專訪時所說,只要該黨能打贏年底七合一選舉,北京就會自動朝「民進黨方向調整」這番話,可能定論太早也見解太淺,對北京對台政策瞭解仍顯不足,如不改變想法,屆時確定會遭遇挑戰。

☉文/邵宗海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海外著名學者暑期講座」教授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