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貝殼上舞出的精彩人生

發布日期:2015-01-21


記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魏玉西教授

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對於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魏玉西教授來說,一枚小小的海洋貝殼就是他人生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他滿懷激情,唱出了一曲曲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同凡響的生命之歌。

創建青島大學生物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魏玉西先後獲得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品貯藏與加工專業學士、碩士學位,因品學兼優被分配到機關事業單位。可從小就喜歡科學、崇尚科學報國的他卻辭退那份讓人羡慕的安逸工作,走進青島大學的校園,當了一名甘守清貧、教書育人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後因工作成績和學術水平突出,赴德國Bayreuth大學作訪問學者。在德國的日子裡,多少次月下漫步,多少次燈前思考,多少次廢寢忘食,魏玉西的心頭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趕快回國去,為了讓祖國的科學研究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更為了讓科學技術在我國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於是,魏玉西謝絕了德國實驗室的盛情挽留和優厚待遇,隻身回到了他所摯愛的青島大學。

1999年,他和另兩位學者一道,創建了青島大學生物系。創業的日子是艱苦的。但魏玉西堅信: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一年裡,魏玉西無數次吃住在校,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經過一年的拼搏和努力,2000年秋如期招收青島大學生物系第一批本科生。開學典禮的那天,魏玉西看着那一張張求知若渴的青春面孔,欣慰地笑了。同年,年僅36歲的他成為青島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變廢為寶

中國是世界上養殖海產品最大的生產國,且貝類產量約佔總量的3/4。收穫、加工後大量廢殼(牡蠣殼約佔牡蠣重80%以上)堆放在淺灘上。據保守估計,僅牡蠣殼一項全國總量約為2300萬噸。它們一部份被潮汐帶走,剩下的就堆積如山般蓋住了灘塗的表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魏玉西經過反復的實驗和夜以繼日的工作,一種以牡蠣殼為原料製備高純度乳酸鈣的方法、以貝類加工廢棄物為鈣源的谷氨酸螯合鈣合成方法和以貝殼為鈣源的焦谷氨酸鈣合成方法已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填補了國內外貝殼高值化利用的研究空白。這些專利成果的產業化推廣應用可變廢為寶,無疑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談及自己的科研和教學,魏玉西不無風趣地說:「我的舞台不大,就是一枚枚小小的海洋貝殼。只要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就要在這個舞台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小舞台舞出大人生。而今,為了配合山東省和青島市藍色經濟發展規劃的需要,魏玉西教授正承擔着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要經濟海藻——紫菜特徵抗菌肽的研究和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膠州灣蛤蜊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堅信不久的將來,他又會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魏玉西,科學和生命的舞者,為你喝彩!

☉文/莊乾濤 本刊特約記者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