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胡堅:把講台當戰位的「打仗教授」

發布日期:2015-01-21


在胡堅看來,軍人就應該有隨時上陣的思想準備、聞戰則喜的精神狀態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

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朱日和訓練基地,「和平使命-2014」上合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正如火如荼舉行。中軍帳裡,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系教授胡堅作為演習指導組成員,與多個國家的軍事專家一起,關注着一個個正在展開的演習行動,並對下步演習方案進行即時調整。

胡堅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已有50多次。「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中外聯演聯訓,親身感受到外軍的作戰方式,這對中國軍隊的建設是一種良好的借鑒。同時,我也看到,中國軍隊演訓活動實戰化步伐越來越快,火藥味越來越濃。」胡堅說。

從教35年,胡堅把講台當戰位,深入部隊謀兵論戰,足跡幾乎走遍中國軍隊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在課堂與部隊兩個「戰場」的對接融合中想打仗、謀打仗、教打仗、練打仗,被部隊官兵稱為「編外參謀」、「打仗教授」。

謀打仗:用最新理論引領未來戰場

胡堅的辦公室,布置得極其簡單。牆上一幅「『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實兵演練山地作戰協同計劃」,是他剛剛從演習現場「摸」來的「魚」。他笑言,我們到部隊去,不能圖新鮮,去「釣魚」,而是要捲起褲腿下水和部隊官兵一起「摸魚」,這樣部隊才歡迎,我們也才會有收穫。

「聯合-96」演習中,胡堅作為專家組成員,連續兩個多月跟蹤指導,與部隊一起探索聯合作戰背景下登陸作戰的戰法運用;「礪劍-2005」演習中,胡堅作為導演部成員,就聯合作戰火力打擊的力量編組、軍種協同等提出諸多新的構想;「使命行動-2012」演習中,胡堅克服高原反應,一邊吸氧一邊與參演部隊勘察地形、研究方案,與部隊一起探索高原條件下聯合作戰的力量編成和戰法運用……

走出課堂、走進演訓場,胡堅是從為部隊「打小工」開始的。一次,胡堅向軍事訓練系主任張松爭取參加在廣州某地舉行的一場指揮通信演習。張松不解:「通信又不是你的專長,去了能幹什麼呢?作為一名教授,你總不能去『打小工』吧?」胡堅說:「『打小工』也可以啊,教打仗的,怎能不懂部隊、不懂實踐?」

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胡堅像一條魚,遊弋在部隊的海洋中。演習部隊千里機動,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戰法;兩棲裝備列裝下海,他冒着危險和官兵一起編波搶灘,摸索登陸突擊新戰法;為掌握聯合作戰協同方法,他不顧暈船嘔吐,兩次遠赴南海西沙;為體會複雜電磁特殊環境,他在高溫中晝夜連續守候在電台車裡感受和觀察電磁變化。

「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這是老校長張雲逸的辦學理念。「是軍人,就要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當教員,就要當兵打仗、謀兵打仗、教兵打仗。」胡堅說。

胡堅用創新的思路,從實戰角度設計戰場情況,逼着部隊打條令上找不到的仗,打對方意想不到的仗,打實驗室模擬不出來的仗。

正是他的率真耿直,指導演訓切中要害,讓他贏得了部隊的歡迎,使他成為全軍知名的演訓專家。近年來,他先後參與總部籌劃決策20多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全軍重大課題20多項,主持編寫了《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首部《部隊聯合訓練指導法》和《複雜網絡電磁環境訓練指導法》。

教打仗:讓學員走出校門就能指揮作戰

聽胡堅講課,深為他的熱情澎湃所感染。他從不看講稿,總是目光如炬直視學員,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深沉低緩,不時伴以激情的神態和手勢,就像在進行出征前的動員。「沒有充滿激情的狀態,再好的教學內容,也會讓學員感到味同嚼蠟」,胡堅說。

這位身高1.80米的山東大漢,流淌着來自父輩的軍人的血液。16歲入伍後,因多才多藝入選演出隊,是出色的文工團員;也曾因身材魁梧被籃球隊看中,是優秀的籃球隊員。父親覺得,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不像個軍人。於是,胡堅最終回到步兵連隊,成為一名普通戰士,一幹就是8年。後來考上濟南軍區步兵學校。

1979年,胡堅作為全優生被留校當戰術教員。那年,他22歲。每天在學校的訓練場上摸爬滾打,而戰友們都在戰場上拼殺,一心想當個真正的軍人的胡堅對自己的職業猶豫了。

正在這時,一位畢業學員從老山前線給胡堅寫了一封信,信中兩句話「很多在學校學到的技戰術在戰場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沒學好,很後悔」,「如果能活着回來,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學」,深深地刺痛胡堅。

胡堅說:「直到現在,我對此仍記憶猶新,感到心痛。我意識到,當教員不一定能去帶兵打仗,但在講台上可以通過謀兵打仗、教兵打仗實現帶兵打仗的理想,崗位同樣重要和值得尊重。」

每次從演訓場回來,胡堅都會為學院帶回一場部隊最新發展的講座報告。學院原副院長耿衛東少將對此評價說:胡堅是種了部隊的地,磨快了自己的刀,給教學的田施了肥。

正是這份「享受講台」的摯愛和讓學員「活着回來」的責任,促使胡堅始終把解讀制勝之道作為一門科學去探索,把傳授練兵之策當作一門藝術去追求。

想打仗:把軍人的基因融入血脈

「軍人的血管裡要永遠流淌着打仗的DNA,腦海裡要始終迴蕩着戰場的衝鋒號」,這是胡堅對45年軍旅生涯的自我評價。「勇敢、擔當、獻身」,則是他對「軍人DNA」的內心解讀。

在胡堅看來,軍人就應該有隨時上陣的思想準備、聞戰則喜的精神狀態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與他當年同批走進部隊的戰友,全部都退伍了,而未能在真正戰場上橫刀立馬的胡堅,卻把和平環境下軍旅生涯的每個舞台都當作了戰場。「『打仗』這個詞,絕不能淡出軍人的話語體系」,他經常對同事這麼說。

平時生活中,胡堅是一個「鐵杆」軍迷,愛研究戰史,愛琢磨戰例,愛擺弄戰器,最崇拜戰將。對他來說,最興奮的是駕駛着步戰車和坦克在演習場馳騁,最過癮的是使用最新的裝備進行實彈射擊。

胡堅始終認為,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軍人,其人生是有缺憾的。他自己,就有這樣的遺憾。1979年,自衛還擊作戰的炮聲在邊境打響。一腔熱血的他,兩次咬破手指寫下血書,數次請纓上戰場,都未能如願。然而,他的目光,從未離開過戰場。他的辦公室裡,擺放着兩張戰地照片,那是他自己拍攝的。愛好攝影的胡堅,一次舉辦攝影作品專題展,58幅作品全部來自硝煙彌漫的演習現場。

☉文/陶嵐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