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論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青年論壇

傳媒應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發布日期:2015-01-21


香港「佔中」已經落下帷幕,如大家預料,「佔中」者以「失敗」告終。但從持續了兩個多月的「佔中」中反映出來的各種問題值得深思及認真對待。

928日凌晨140分,「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在香港添美道的學聯「命運自主」大台上宣布「佔領中環」正式啟動,並以集會人士聚集的政府總部開始佔領,提出兩點訴求包括立即撤回20148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政改的決定及馬上重新啟動政改諮詢。20141215日,隨着銅鑼灣最後一個佔領地點的清場結束,這場持續了兩個多月的「鬧劇」終於結束。

有些外媒用「雨傘革命」形容這次佔領行動,而我以為用「鬧劇」更為恰當,因為他們的訴求點、出發點以及事態進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前後不一致行為都非理性之人可以作出,這場所謂的「運動」從一開始就註定只是一場「鬧劇」,何來「革命」特徵?

雖然「佔中」結束了,但是為何這場「鬧劇」會持續兩個多月之久而且初期得到香港社會很大一部份人甚至國際社會的聲援,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人少威力大後面多重原因

根據一些媒體報道,從928日開始的「佔中」行動,最多的一次人數有8萬餘人,當然也有媒體認為只有2萬人,其中主要是青年人,尤以大學生居多。根據2013年香港政府統計報告,20-39歲人口共有211萬人,即使以最多人數8萬人來計算,參與佔領行動的人也只佔整個20-39歲人口的3.7%,非常微小。但是他們的破壞力很大,影響面很廣,鼓動性很強。

究其原因有多個方面。經濟原因是其中之一。回歸17年以來,從香港的工資增長幅度與通貨膨脹水平、物價增幅等的對比來看,香港的工資確實呈現下降的狀態。香港社會普遍的一個觀點就是現在香港的青年人未來發展空間小,上車(買樓)難,上流(向上發展空間)難,這讓很多香港市民對政府不滿,心中有一股怨氣。加上內地的騰飛,此前的香港優越感逐漸在喪失,內地自由行所帶來的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衝突也讓一些香港市民對現行政府以及內地存有偏見。

此外,這次運動由「手無寸鐵」的學生為主要發起人,他們又標榜自己在為香港人爭取民主,爭取未來。他們擺出一種雖為弱者,但不惜以弱敵強,挑戰強權,為了「民主大義」隨時準備犧牲的姿態,佔領道德高地,博取同情,某些傳媒此時偏幫報道,政府初期處理存在不當之處,加之香港反對派以及外國勢力趁機攪局,利用這次行動作文章,出錢出力,更運用一些國際媒體造勢,使得「佔中」初期的佔領者獲得香港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一致支持,影響以及危害都甚大!

傳媒報道為「佔中」推波助瀾

在這眾多原因之中,我認為傳媒是推波助瀾的首要推手。

在香港,除了香港電台為政府資助以外,其他傳媒機構基本都是民營或是境外傳媒機構的分支。他們出版或者播出的任何新聞不需事先審查,近乎享有報道的絕對自由。

民營以及近乎絕對自由這兩大特徵足以讓一些異動人士借題發揮,利用傳媒謀取政治或者經濟利益,罔顧社會穩定及市民擁有的資訊知曉權。這些在「佔中」這場「鬧劇」的整個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早在20131月「佔中」概念提出之後,香港傳媒就開始給予了空前的關注,但凡涉及「佔中」的各類活動,傳媒必趨之若鶩,第二天也必然見報,很大可能是頭版頭條。傳媒的這些行為將社會輿論引導到了討論「佔中」、關注「佔中」的道路上,傳媒更將某些人提出的經不起推敲的「真普選」一詞作為常用詞彙,大肆宣揚,卻甚少有傳媒深刻分析「普選」的真實含義以及國際上對民主的真正詮釋。從那時到2014928日的「佔中」爆發,某些傳媒在其中扮演了起哄、圍觀、推動的作用,將自由行影響香港根本利益、內地政府專制、「一國兩制」名存實亡、政改不民主、「小圈子」選舉不民主、「普選」為假民主、香港沒有人權等「偽命題」、「偽觀念」通通與「佔中」聯繫起來,通過持續報道的方式將這些「偽命題」、「偽觀念」植入市民腦海,幫助某些心懷不軌人士獲取民意認同,激化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矛盾,破壞香港社會的穩定。

在「佔中」發生之後,某些媒體有失公允的報道更為變本加厲。928日黃昏至929日凌晨,由於學生非法霸佔道路,導致交通癱瘓,警方釋放催淚彈,試圖驅散示威者。這本來是一次非常正常的執法行動,但香港的某些傳媒卻將行動渲染成政府「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卻絲毫不提及警方是在使用最低武力,不造成任何傷害的前提下,基於形勢才釋放的催淚彈。傳媒明顯有失公允的報道引發香港市民對政府、對警方的肆意攻擊和謾罵,給政府的正常執法造成巨大阻礙,讓這場本可以早點結束的「鬧劇」披上了「正義」的外衣,更加助長了只要人多就可以罔顧法紀,罔顧社會穩定的不正之風。

傳媒有義務維護社會穩定

媒體是社會第四種權利,有監督社會的權利。但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義務。傳媒着重報道某些問題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而人們一般傾向於了解傳媒報道的那些問題,並採用傳媒為這些問題所確定的優先次序以及喜惡程度來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喜惡程度。同時,傳媒還擁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傳媒通過新聞報道,可以創造社會矚目的焦點,讓某些事件獲得高度的關注度,讓某些人獲得高知名度和社會地位。

正因為傳媒具備這些其他組織不具備的特殊功能,直接針對公眾,是公眾獲取社會資訊來源的最主要的管道,所以一旦傳媒不承擔社會責任,肆意運用大眾賦予的新聞自由,任意妄為,失實報道,將對整個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早在2006年,時任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的張圭陽博士出席香港樹仁學院一個名為「香港的傳媒道德與新聞質素」的講座時就表示,一個「信」字多少金錢也買不到,傳媒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不尊重事實,記者行業將被顛覆。他指出香港報紙媒體的記者往往借題發揮,誇張失實,有欠客觀,香港現時的報業不再是公器,而是老闆的私器,使記者不但要服從上級指令,並要為公司締造最大利潤,這是對記者行業的顛覆,也令傳媒成了一盤生意,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四權利」。

傳媒的出現不是為滿足市場需求,應有誘導受眾和教化的功能,同時更應該擔負起維護社會穩定的義務和職責,而不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己私器!

☉文/李志甜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