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2015:經濟新常態 習李新挑戰

發布日期:2015-01-22


踏入2015年,中國經濟疲弱之勢難改,經濟逆風考驗中南海改革定力。經濟下行大背景下,「保增長」與「促改革」之間開始出現新的「拔河」。為摒除改革強大阻力,習總主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必須強力推動改革,走「強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

描繪2015年經濟圖景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業已落幕,「新常態」成為新一年經濟領域關鍵字,經濟新常態之下,習李執政將迎來新挑戰。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計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計劃夯牢地基之年。以現時情況看,2015中國經濟疲弱之勢難改,欲完成「十二五」各項經濟指標,「穩增長」依然會縱貫全年。

經濟逆風考驗中南海改革定力,雖然經濟新常態下,「維穩」仍是2015中國經濟的一條主線,但萬不可重蹈「不刺激-微刺激-中刺激-強刺激」之覆轍,再啟「擴張療法」。中國應以改革為先,「穩增長」則要配合改革,不可「喧賓奪主」。為摒除改革強大阻力,習總主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必須強力布局推動,堅定走「強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讓改革成為另一條主線。

此間經濟專家認為:惟有兩線並進,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才會實現「深蹲起跳」,真正走出危難時刻,擺脫經濟增長減速演變為崩潰的巨大風險,平穩收官「十二五」,為「十三五」順利開局清障鋪路。

2014:擴張政策「對沖」經濟失速

2014年被視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雖然「改革」是2014年「主題詞」,但全年經濟大吹淡風,各項資料接連報警,讓刺激政策有捲土重來機會:繼內地各省市救樓市之後,央行於11月下旬宣布2年來首次降息,而國家發改委自10月以來,密集批復萬億「鐵公基」項目,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新一輪刺激政策正捲土重來,甚至被指為「4萬億2.0版」。

2014年,中國經濟低迷開局,全年延續疲弱走勢:一季度GDP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4%,四季度經濟資料雖未公布,但也不樂觀。全年來看,物價指數、製造業指數均在低位,消費和生產局面雙不利,經濟陷入低迷。10月份「克強指數」的三個構成要素全面走弱,11月份中國製造業PMI創下八月新低。

有外媒指,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是自全球金融危機最黑暗時期以來最慢的一年,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幾乎肯定將是1990年以來最疲弱的一年。

對沖經濟下滑「加速度」,2014年中國的「穩增長」力度也在逐步加碼:

一、央行意外降息 1121日,中國央行突然發布消息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

事實上,在央行宣布降息之前,政府高層不會降息、強刺激的政策宣示還言猶在耳,央行掌門人周小川在多次重大決策場合強調中國不降息。更有高層表示,全面的貨幣寬鬆無異於「抱薪救火」。雖從主觀上看,中央不願意違背「總量穩定」和「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諾,損害他們作為改革派的聲譽,但隨着樓市跑步入冬,以及各項經濟指標頻閃紅燈,「不刺激派」立場終現鬆動。

央行此次意外降息後,外電大膽猜測「央行已經轉向全面刺激」,並可能「再降息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內地經濟學家吳曉求也認為,一個新的「泡沫週期」正如期而至,只是「與五年前大張旗鼓的『4萬億計劃』相比,這一次的『泡沫製造計劃』非常之低調。」

中金發表報告認為,一次降息並不足以穩住經濟增速,考慮到PPI及通縮加劇,預測央行或將進一步降息、降準,或加大銀行間流動性投放。

事實上,截至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120.1萬億元,同比增長14.7%。按此速度,全年新增貨幣量很可能超過10萬億元。中金公司向機構發布信貸資料前瞻報告稱,初步預測11月份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7000億到7500億元,環比增長30%35%,同比增長15%20%,增勢強勁。

二、各地政府救樓市 中國樓市今年進入寒冬期,成交量一降再降,使得依賴「土地財政」為生的地方政府叫苦連天。

進入下半年,各地政府可謂猛藥頻出:競相啟動措施救市,除一線城市外,其他城市基本取消了樓市限購政策。截止1113日,內地已有21個省市減免購房契稅。其中,江蘇、湖北、河北、福建、河南、天津等六省及直轄市在轄區內全面實施。另據不完全統計,海南、江蘇、浙江、安徽、四川和湖南六省公開發文在全轄區或部份城市執行購房補貼。

為勒住樓市下滑韁繩,中央也加入救市陣營:930日,央行、銀監會取消樓市限貸政策。此後,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又發文放寬對公積金貸款限制。在中央地方聯手救市下,截止11月中旬,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高達4519億元,平均樓面單價比去年同期大漲53.4%。從10月開始,各地樓市交易迅速恢復,連跌勢最猛的杭州市,都在10月創下2009年以來的交易最高紀錄。

三、「鐵公基」大躍進 在經濟放緩大背景下,「鐵公基」(鐵路、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項目再次充當起中國經濟「救火隊」角色。1128日,發改委集中批復三個鐵路項目一個機場項目,總投資約510億元。10月以來,短短兩個月內,國家發改委先後7次集中批復30個鐵路和機場項目,總投資超過9000億元,再加上3條特高壓項目及1個港口項目,年內發改委批復投資額度超過萬億。

中國發改委下屬研究機構相關人士認為,從目前情況看,重大工程的投資已成為國家定向調控的重要抓手,其中鐵路工程的投資金額特別巨大,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基石。業內人士透露,「鐵總今年64個新開工項目,與年初原計劃44個項目相比,多出了20個新項目,這些原本都是以後的規劃,現在全部提前了。」而據中國鐵路總公司資料顯示,2014年投產的鐵路新線將比上年增加約四分之一。

除「鐵公基」大躍進外,2014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均圍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出口出台措施;國務院1126日出台《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正式公布環保、市政等7個重大工程包,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種種跡象顯示,新一輪擴張政策正呼嘯而來。

2015:警惕「新常態」下的擴張後遺症

描繪2014年中國經濟調控路線圖,有專家形容為「不刺激-微刺激-中刺激-強刺激」。特別是央行降息和「鐵公基」大躍進之後,中央政府的調控思路被外界認為發生了根本變化:「微刺激」、「中刺激」都已經被放棄,宏觀經濟政策公開進入「全面救市、全力保增長」的「強刺激」階段。

2008年底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時,中國曾果斷啟動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當時雖力助中國順利渡過難關,但引發的後遺症卻遺毒至今。「4萬億」經濟刺激大單後遺症俯拾即是:房地產泡沫、地方債、產能過剩等無不與之有着密切關聯。

國務院參事、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院長夏斌表示,如果以貨幣供應量M2來衡量,中國2008年底貨幣供應量47.5萬億,2013年末110.6萬億,2009年到2013年貨幣供應高達63萬億,遠遠超過中國1949年開國以來到2008年底59年的貨幣供應量。由於企業和各級政府負債投資、超量投資已造成中國的負債率提高,導致償債危機的傳導以及連鎖反應,極易觸發系統性危機。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開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和2013年,自2009年以來,政府刺激措施和亢奮建設活動已造成6.8萬億美元的投資浪費。「無效投資」佔到中國經濟總投資的近一半。

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最後又將轉化成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更關鍵的是,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將產生擠出效應,大量的資源要素和民間資本朝政府投資領域傾斜,對於處於停滯狀態的民營經濟來說將構成嚴重衝擊。

前任總理溫家寶在8年前就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愈來愈「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中國在解決問題上拖延的愈久,就愈難以找到辦法。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中國經濟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而且這個困難週期應該在35年,因為在過去的5年時間,我們幾乎所有中國經濟失衡的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而且有些問題更嚴重了,房價高、槓桿高,企業債務高,產能過剩嚴重,所有的問題擺在今天比5年前要更加嚴重。

事實上,此輪經濟危勢雖堪比20082009年,但「擴張療法」短期內雖可讓經濟增長回光反照,但卻又會讓經濟回到過度依賴投資保證經濟增長的老路。加劇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對擴張舉債產生依賴,從而令經濟增長更加脆弱。

中央經濟會議指出,化解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筆者判斷,2015年中國經濟將處於「三期疊加」,即經濟增長的換擋期、前期刺激所造成泡沫的消化期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期。其中,擺脫擴張後遺症、消化前期累積泡沫的任務尤為艱巨。

收官「十二五」鋪路「十三五」

十八屆三中全會勾畫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如果說2013年是中國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元年,2014年則是這一布局正式實施的「啟動」元年。當前,不少改革則仍處在啟動初期,與2014年相比,2015年經濟增速可能繼續下台階,但經濟改革卻要爬坡上台階,官方一直強調「不搞強刺激,要靠強改革」,然而,在經濟新常態面前,「穩增長」同時「促改革」,做好「一上一下」,更考驗習李「功力」。2014年,習近平掌舵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召開7次會議推進經濟改革。「明年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政府在大改革、大調整與穩增長之間的權衡。」經濟學家劉元春認為,而習李一直承擔着推進改革和再平衡的領導重任,因此,2015年將成為政策平衡木極難走的一年。

2015年,中國經濟將遭遇內外雙重逆風:從周邊看,美國結束量化寬鬆政策步向加息,難免削減其復蘇動力;歐元區經濟恐現三底衰退;日本則已連續兩季經濟收縮,再陷衰退。發達國三大經濟火車頭在通縮陰霾下加劇全球經濟頹勢。新興國前景也不明朗,在環球需求不足下,商品價格尤其油價暴挫,令資源出口型新興國最先受累。

中央經濟會議也指出,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略有回升,但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要趨利避害、順勢而為,防範各類風險。

從內部情況看,增長動力切換、「去產能」壓力較大、樓市調整和債務率高企等因素均在制約增長。房地產調整雖不存在崩潰性下滑的可能性,但局部區域和市場結構出現較為激烈的調整依然是大概率事件。此外,各地過剩的產能問題也將日益嚴重,這對於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造成較大打擊。展望出口,由於發達國經濟疲弱,需求每況愈下,依靠出口低端產品的中國也勢遭殃及。

瑞士銀行近日發布2015-2016年度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5年開始跌破7%而進入「6時代」。交行報告也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仍會存在。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團隊日前警告稱,中國經濟2015年可能面臨一場風暴。

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GDP已經歷連續18個季度增長率減速,長達4年多時間,且此趨勢目前尚未穩住。雖然2015年中國經濟將繼續遭遇頂頭逆風,但改革「上台階」卻勢在必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針對中國經濟發布的評論報告中,便呼籲中國政府不要過於擔心國內生產總值(GDP),應該將主要力量集中在改革上。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也指出,「過去30年所謂狂飆突進,留下了太多欠帳」,單純依靠高投資的高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經濟增長速度減速不可逆轉,要以平常心對待經濟下行。因此不能用強刺激的方法拉動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需要依靠改革,技術創新和效率提高,來提高經濟的增長品質。當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在於盤活民營企業,通過創新方式促進內地產業升級,經濟新常態的建立仍應將主要力量放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之上。

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作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各項經濟生態指標能否如期完成,從而為「十三五」順利開局打牢地基,為外界關注。

踏入2015年,中國經濟疲弱之勢難改,經濟逆風考驗中南海改革定力。經濟下行大背景下,「保增長」與「促改革」之間開始出現新的「拔河」。為摒除改革強大阻力,習總主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必須強力推動改革,走「強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只有全面鋪開改革大棋局,「十二五」經濟才能「維穩」收官,「十三五」計劃才會順利開局。對此,習近平已作出政策宣示: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提高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品質,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落地。

中國轉向新常態的過程,難免伴隨着轉型劇痛,但最終若能換來積極的改革信號和社會預期,則是福非禍。經濟新常態倒逼下,習李推動的這場「強改革、真改革、大改革」已無回頭路可走。正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所言,2015年中國應從政府自身改革的「開場戲」,逐步轉移到市場體制、市場秩序、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正戲」上來,中國經濟若能成功跨越結構調整陣痛期,最終將揭幕中國改革「高潮戲」。

☉文/白雪冰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