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馬登武:海軍航空裝備專家(2015.2)

發布日期:2015-01-23



/陶嵐

馬登武說:「部隊滿意,打仗管用,就是對我的最大褒獎。軍隊技術幹部不能把名利看重了,要把部隊管用、提高戰鬥力放在首位。」

「備彈2枚、導彈出庫」、「庫內轉運完畢、水平轉運」……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某裝備大廳,一群來自某新型艦艇的官兵正在使用某模擬器進行保障演練。

該型模擬器的研發者是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馬登武,一名把強軍興軍作為一生奮鬥目標的軍校教員。翻開馬登武的科研項目列表:為研製飛機彈射座椅檢查系統,他用了3年;為研究艦載機軍械保障,他用了5年;為實現第三代主戰飛機軍械系統自主保障,他用了10年……




為新型艦艇研製訓練模擬器

作為航空裝備技術保障專家,馬登武積極投身艦載機保障研究領域。某新型艦艇在改造時,有些下層艙室通風條件較差,油漆味、鐵銹味、煙塵等交織在一起,讓人喘不上氣來。為了獲得精確資料,馬登武一個艙室一個艙室地鑽,用尺子一寸一寸地量,整整用了7天,才把與他專業有關的艙室全部精確繪圖。

有人勸他說,有現成的圖拿來用用就行了。馬登武卻說,船體這麼大,3000多個艙室,住在艦上都搞不清楚。別人給的圖都是二手資料,自己整的才是第一手資料,講起課來底氣足。馬登武辦公室的書櫃裡,擺放着不少有關航母的書籍。為了弄清航母的原理,短短三個月,他學完了關於航母的幾十本書籍,每天都學到凌晨。「新型艦能這麼快走向試驗,馬登武功不可沒。」從事航空事業30年的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李鳴評價道。

部隊的需求就是命令。馬登武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個行李箱,裡面是他長年準備的一套固定物品,洗漱用品、換洗衣物、手機充電器,還有一本俄文小字典,隨時準備出發。最近幾年,他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外出差,經常在部隊一呆就是一個月。

那年冬,一架某主戰飛機軍械系統突發故障。接到部隊的求助電話後,馬登武第二天中午便趕到現場,連續奮戰2個晝夜,不但排除了故障,還發現了該型飛機武器發射電路設計的缺陷,並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科研創新提高部隊保障能力

馬登武經常告訴學生,未來戰爭說到底還是人才之間的較量,人跑在裝備前面能打贏,人被裝備牽着走要吃虧。

彈射座椅是飛行員生命的最後保障。座椅的安全性檢測一直牽動馬登武的心。只要一有時間,馬登武就往部隊鑽、往工業部門跑。經過近3年的努力,他研製的座椅定檢綜合測試系統方案得到上級機關的高度認可並立項。目前,該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多型海軍主戰飛機。部隊官兵表示,系統性能穩定、管用可靠。

那年,為盡快實現某型飛機的自主保障能力,馬登武捲起鋪蓋深入機場,開展調查研究。考慮到出差請假時間有限,他乾脆申請到部隊代職,部隊給他安排裝備部高工的職務,想讓他坐坐辦公室抓抓總。他卻把鋪蓋拿到修理廠,甘願和戰士擠在一起。

一次,部隊官兵在檢查該型飛機一掛點導彈發射電路時,慣常檢查為正常,而用特製儀器檢測為故障。要想找到故障點,並不容易。為徹底搞清原理,馬登武和學生一起,貼在飛機身上,常常工作到深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登武終於弄清楚系統的邏輯關係,並研製成功了軍械系統檢測車,對飛機多個地面測試設備進行整合,使飛機軍械檢測實現了自主保障。

一次,飛行員進行空中對抗演練時,發現一個重大的故障隱患。部隊官兵對這些故障進行排查定位,需要對機翼下方導彈掛點轉接樑進行拆解,費人費時費力,效率低。

馬登武了解到情況後,對部隊官兵說:「戰爭打起來,分秒決定勝負,效率關乎成敗。」為了縮短飛機的二次起飛時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各型檢測設備的研製中。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馬登武研製成功原位檢測台。部隊官兵使用該檢測台再次對轉接樑進行檢查時,跳過繁瑣的拆解,只需一個人很快就能對故障進行定位、檢查,效率提高數倍。

一架戰機系統複雜、設備眾多,對應的維護保障儀器繁多。馬登武常說,搞飛機維護保障不是搬家過日子,一切要做到高效、快捷。為此,他把心思都放到設備集成,提高保障能力上。

該型戰機檢測儀器電子集成程度低、操作繁瑣,遠程保障攜帶不便。馬登武經過研究,研製出通用測試台,將多種掛架測試儀器的功能集中在一台上,極大地提高部隊保障能力。

一生追求部隊滿意打仗管用

馬登武承擔的課題項目,100%帶型號,100%來自部隊、應用於部隊。這些項目既沒有大額經費支持,又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申請獎項,但馬登武幹得很專心,而且一幹就是一生,馬不停蹄地奔波在課堂、部隊和戰場之間。

當有人勸說他改變有「利」的研究方向,馬登武淡淡一笑:「部隊滿意,打仗管用,就是對我的最大褒獎。軍隊技術幹部不能把名利看重了,要把部隊管用、提高戰鬥力放在首位。」

那年,馬登武承接某彈射座椅定檢綜合測試台的研製任務。檢查儀研發成功後,他委託工廠加工。產品出來後,性能基本達到指標。但馬登武很不滿意:「基本就是不完全,生命面前沒有99%,只有100%。」為此,馬登武放棄了這兩台設備。

馬登武說:「教員不但要站穩三尺講台教書育人,更要放眼部隊為裝備發展盡一份責任。」那年,馬登武近距離接觸到國外某新型戰機,面對兩國武器裝備的代差,他感到既羞愧又着急。

強烈的使命感驅使馬登武奔波在圖書館、研究室和教室之間,他如饑似渴學習前沿知識,想方設法搜集專業資料,每天晚上不到12點不休息,週末更是全部泡在各種講座和圖書館。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馬登武常年堅持「711」工作制: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對工作到了幾乎癡迷的境界。

學院政治部主任翁軍回憶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2010年的一個冬夜,他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園巡視,偌大的校園空無一人。這時,他發現教員辦公樓的一扇窗戶還透着燈光。原來,這個唯一亮燈的房間,就是馬登武的辦公室。

在馬登武的心中,部隊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作為兒子,父親生病住院,他很難到床前盡孝;作為丈夫,結婚19年,他沒陪妻子逛過一次街,看過一場電影;作為父親和博士生導師,女兒找他輔導功課都是奢望……學院政委龔理華感慨地說:「他的心裡始終裝着部隊、裝着裝備、裝着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