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青島實現「藍色跨越」(2015.3)

發布日期:2015-03-03

优美的海景使青岛成为度假胜地

☉文/本刊記者

在引領城市戰略地位實現里程碑式躍升的同時,青島的海洋經濟為主導的「一谷兩區」的發展規劃更成為全球高端的「藍色資源」加速彙聚、迅速成長的平台。青島的8個市級海洋特色園區,140個藍色經濟重點項目,都在快速發展中,一大批國內外的高端科研機構落戶青島。

山東青島,位於中國北方海岸線的中部,空中鳥瞰,青島的海岸線呈現為秀美的Ω型曲線,從東部的鼇山灣,一路蜿蜒,經過膠州灣向西直至董家口……

如此優美的海岸使青島一直都成為海內外遊客趨之若鶩的地方,是旅遊、休閑勝地。當然,青島也絕不會僅僅限於她的旅遊,眾多世界著名品牌也使青島揚名海內外。

如今,隨着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環灣型大城市框架的構建,青島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將建設成為中國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東北亞國家航運樞紐、北海旅遊度假勝地和海上體育運動基地。

而在這些規劃當中最突出的便是青島的藍色經濟。

20111月,國務院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青島市作為其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如今,3年過去了,青島的藍色經濟發展和她那優美的海岸線一樣讓人為之振奮:

儘管宏觀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甚至連一直高歌猛進的海洋經濟上半年全國的增速也下滑至8.5%,但青島前三季度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增速依然達到12.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8%,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

藍色矽谷、紅島經濟區、西海岸新區……這「一谷兩區」正在引領青島實現新的「藍色跨越」。

藍色矽谷:引領海洋科技新城

青島藍色矽谷位於青島嶗山北麓、黃海之濱、鼇山灣畔,陸域面積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25平方公里。轄地依山傍海,風景優美,區域內山、谷、灘、海、島、灣自然交替,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機構、開展創新服務、建設藍色矽谷的良好條件。

青島藍色矽谷核心區規劃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海洋科研人員25萬人。堅持規劃建設與招商引智同步實施。作為核心區三大支撐項目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已經開工建設,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北斗衛星導航及微電網應用技術研發基地等20餘個國字型大小、大院大所和企業研發中心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20149月,藍色矽谷正式成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與其他幾個側重於海洋生物育種與養殖、海洋生物製品等領域不同,藍色矽谷被定位於打造國家海洋高技術集聚區,賦予的責任明顯更重。早在20129月,藍色矽谷就已被正式寫入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上升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

20141224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海洋局5部委聯合批復了《青島藍色矽谷發展規劃》。青島藍色矽谷是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將建設成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海洋文化教育先行區、海洋新興產業引領區、濱海生態科技新城。

青島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是全國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中國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全國60%以上的海洋科學高端人才集中於青島。藍色矽谷擁有中國海洋大學等7家國家級海洋科教機構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台;海洋科技人才優勢明顯,擁有19名涉海兩院院士,承擔了「十五」以來國家「863」、「973」計劃中55%91%的海洋科研項目。

紅島經濟區:打造升級版藍色高新區

青島紅島經濟區範圍為紅島、河套街道及高新區,總用地約160平方公里。結合環境容量承載力,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的人口及用地規模預測為建設用地規模17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為135萬。其中,紅島經濟區範圍內建設用地規模9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為70萬人。

紅島經濟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陳飛先生在與鏡報執行社長徐新英女士會面時這樣描述紅島:從青島開發建設的角度來說,紅島經濟區是很年輕的一塊地方,地處膠州灣歐米伽曲線的灣底。正因為這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來,紅島在青島的城市發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紅島以後將打造成為「科技、人文、生態新城」。

全國有115個國家級高新區,沒有特色的話,高新區將只是一個概念,也會永遠落後。紅島管理人員深知這點,他們邊工作邊研究,最終決定走藍色的高新區的發展之路,做國際化園區,擴大他們的全球交換,連結國際資源。他們也改變了傳統的招商方法,從招商引資轉向產業組織,不考察招商項目,以產業為主導;從政策優惠轉向環境優化,不再拼政策,有時候寧丟項目不丟規劃;從政府主導轉向政府引導。

陳飛先生介紹說,現在他們在努力吸引人才,劃分出了五大板塊,包括宣傳推進板塊、機器人產業推進板塊,醫藥產業推進板塊等。每年派職位低的幹部出去學習,實現幹部人才化和專業化。

鮮明的「藍色經濟」的發展取向使紅島經濟區憑藉打造升級版的「藍色高新區」這一發展目標,成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2014年,紅島經濟區全面實施的「新興產業組織創新示範工程」,成為科技部確定的實施「創業中國」行動綱領計劃的12個示範工程之一。

由紅島經濟區投資建設的青島軟件科技城首個示範性園區藍灣智谷也於2015年年初開始投入使用。這一示範園區內建設了包括雲通道和雲數據中心在內的公共研發平台,為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提供高水平、低成本、個性化的專業服務。

目前,紅島經濟區有各類在建專業園區44個,建築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紅島經濟區內的傳統產業也在不斷調整結構,提升企業效益。截至201411月底,紅島經濟區工業總產值為207億元,同比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41億元,同比增長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7.5%

紅島經濟區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通過實施產城一體、創新驅動、人才先導、金融助推、全球鏈結五項戰略,向科技人文生態新城的目標快步前行。

西海岸新區:青島海洋經濟騰飛的基石

20146月,中國國務院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也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東南沙新區、陝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之後成為中國第9個國家級新區。

青島西海岸新區位於膠州灣西岸,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域面積約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總人口162萬,未來預計總人口將達到240萬。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已形成港口航運、石油化工、家電電子、船舶海工、汽車及零部件、機械等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新區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信息科技、旅遊度假、金融保險、港口物流、總部經濟等產業為支撐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

全域集聚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中德生態園、青島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5個國家級園區,膠南經濟開發區、青島臨港經濟開發區、琅琊台旅遊度假區、鳳凰島旅遊度假區、靈山灣旅遊度假區等5個省級園區,是全國國家級園區數量最多、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具有園區集聚、政策疊加的創新開放優勢。

區內現有市級以上科研機構120餘所,駐區高校9所,人才總量34萬人。區內各類金融機構118家,金融組織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區行政許可服務中心可提供「一站式」審批,並建立了「一窗受理、分段審批、限時辦結、流程監控」的並聯、協同審批制度。實行免費代辦、幫辦和諮詢服務。

青島「藍色跨越」具雛形

「一谷兩區」正在引領青島實現「藍色跨越」。

根據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網站文章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青島的8個市級海洋特色園區,140個藍色經濟重點項目,都在快速發展。其中,8個園區以超過全市海洋經濟平均增速近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完成主導產業海洋業務收入總額654億元。總投資1300億元的140個重點項目中,已開工102個,開工率達72%,完成投資142億元,佔全年計劃完成投資的71%

在引領城市戰略地位實現里程碑式躍升的同時,青島的海洋經濟為主導的「一谷兩區」的發展規劃更成為全球高端的「藍色資源」加速彙聚、迅速成長的平台,一大批國內外的高端科研機構落戶青島,人才青睞青島。

2014年年底,位列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機構之列,全國唯一的海洋類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完工,它不僅整合青島本就深具優勢的海洋研發資源,更是站在國家層面對全國乃至全球海洋科研力量的整合。

儘管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已有十餘家國內高端涉海機構與企業宣布加盟,近十名國內知名海洋領軍人才,船舶與海洋工程、高端儀器設備、生物製品等領域20餘個海洋創新團隊也已在商討入駐的細節。就在10月份,它還與伍茲霍爾、斯克利普斯等國際知名海洋機構共同在青島簽署了《未來海洋青島共識》,向世界發出了響亮的青島聲音……

同時,中國走向深海、走向「深藍」最前沿的陣地——國家深海基地也將完工。這是我國大型深海裝備業務化運行的支撐基地,是世界第5個深海技術裝備支撐基地。目前正在印度洋進行科考任務的「蛟龍」號,當它在20143月結束科考任務時將回到青島。國內海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中船重工在20149月帶動旗下的710所、714所、716所、719所、725所、602院等研發機構紛紛進駐青島……

在這個公認的機器人時代,在全國至少有36個城市、40多個產業園區重點布局機器人產業的語境中,科技部將國內「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選在了青島。不久前,國內首家以海洋新材料產業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也「理所應當」地布局在這裏……

而早在2014年年初,中美科技創新園就已落戶青島,美國的創新成果將會通過青島的高新科技平台更為快捷、更為高速地導入。

(文章根據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網站數據匯編而成)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