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亞投行專輯) 亞投行擴容一箭雙雕(2015.5)

發布日期:2015-04-28

☉文/白雪冰

50國特別是美國西方盟友紛紛反水「投懷送抱」亞投行,有三大要因:一是美「盟友」不滿現有國際金融遊戲規則;二是「基礎設施」投資被視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利器;三是分享亞洲和中國發展成果。

位於北京市西二環的金融街上,櫛比林立的「金融叢林」中又將誕生一座新的地標性建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區域性金融機構,目前已成功吸引逾50個成員國和地區加入,亞投行另起爐灶與亞開行、世行等分庭抗禮,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分羹國際金融話語權和亞太經貿話語權,並為「一帶一路」清障的外部好棋。


目前,亞投行之弈已算順利開局,逾50船員已悉數登船,但對於作為「船長」的中國而言,真槍實彈的航程才剛剛開始,如何平穩駕馭此艘大船絕非易事,可以預見的是,將有不少激流險灘橫亙在前,考驗「船長」能力和智慧。


事實上,中國力推亞投行並非只為下活外部棋此般簡單。當前中國經濟墜入下降通道,今年「保七」任務艱巨,樓市泡沫清算經濟動能不足,產能過剩烏雲不散,人民幣匯率維穩不易,習李借力亞投行大擴張,無疑可輸出國內過剩產能,綑綁人民幣國際化,突破國內改革瓶頸,倒逼中國金融改革,分散國內經濟減速風險,乃是全盤刺激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部份。因此,亞投行絕非中國的一場慈善盛宴,而是習李「內外兼修」、以外「治」內,實現經濟、外交大棋局內外皆活的一箭雙雕之舉。


亞投行被熱捧的三大要因


位於北京西二環的北京金融街,是中國金融資源最集中區域。這裡不僅是中國的「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所在地,還吸納三分之一的全國商業性銀行和60%的保險集團總部。有數據顯示,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已超過65萬億元,幾佔中國金融資產的半壁江山,亞投行選址於此,可謂「地利人和」。


有消息指,曾擔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和中投的監事長的金立群,或成為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投行的首任行長。在亞投行創建規則與各個創始成員國達成一致後,將在今年秋天進行面向全球的精英招聘計劃。


自去年1024日亞投行胎動至今年3月底,短短5個月時間內,平均每月有10個國家宣布「入盟」亞投行。這一中國金融外交大棋盛況,可謂出乎美日甚至中國意外。


今年11日,新西蘭正式成為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這也是亞投行接納的首個西方發達國家成員和首個非亞洲國家和大洋洲國家。312日,英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西方「列強」中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在英國的帶動下,德法意等老牌歐洲國家紛紛「陣前倒戈」,申請成為亞投行的發起成員國。目前,亞投行首發陣容已達到5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僅剩美國、日本尚未加入亞投行。


亞投行之所以成功吸引「萬邦來朝」,筆者以為,有三大要因使然:


其一、美「盟友」不滿現有國際金融遊戲規則。逾50國特別是美國西方盟友紛紛反水「投懷送抱」亞投行,其實正是對當前國際金融規則的一次「用腳投票」。長期以來,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控制IMF等國際金融機構,新興國家缺少話語權,只能唯「美」是從。當前亞洲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四分之一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也超過了半壁江山,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新的多邊金融機構。


其二、對症「基礎設施」短板。在對抗此輪世界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基礎設施」投資被視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利器。特別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亞洲,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階段,對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需求很大,但這些需求面臨着資金約束。基礎設施的欠缺是阻礙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不搞好基礎設施,不光是亞洲,整個世界經濟都會受阻。


據有關測算,亞洲地區在2020年前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未來20年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將達到57萬億美元,而按照過去20年世界各國基礎設施支出的速度,將無法滿足未來巨大的基建需要。而亞投行抓住了「基礎設施」這個對廣大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大的經濟短板,符合諸多亞洲發展中國家「要致富先修路」的發展需求,可謂對症下藥。


其三、分享亞洲和中國發展成果。當前,世界經濟中心正重回亞太,特別是中國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出口大國、第三投資大國,以及最大外匯儲備擁有國。而亞投行正是世界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外溢效應的極好機會,所以亞投行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除日本之外的廣大亞洲國家的熱捧。


不僅對亞洲,搭乘中國列車對歐洲老牌帝國而言更顯重要。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儘管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復蘇的政策,但政策效果差強人意,通縮壓頂經濟回暖乏力。而亞投行的橫空出世,正可為西方發達國家提振經濟提供通道和舞台,不少歐洲大國的企業,具豐富的基建經驗與技術,卻因歐洲經濟疲乏而欠用武之地,加入亞投行正可助歐洲企業打進亞太區的龐大基建市場,為虛弱的歐洲經濟打強心針。


亞投行的四大戰略考量


習李大力催谷亞投行攻城掠地,從外部來看,則主要有四重戰略考量:


一、抗衡華府 美國主導「重返亞洲」戰略框架,對中國而言威脅不小。習李主政以來,積極外交布局打破美國制約圈,以亞投行為利益聯盟,通過亞洲國家之間地緣政治平衡制約美國推行的重返亞洲戰略,正可幫助中國擺脫以軍備競賽為核心的「硬博弈」,而以金融「軟博弈」為突破口而突圍致勝。


二、主動外交 過去中國的外交方針是「韜光養晦」的「反應型外交」。而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習李希望在國際上更多發出中國聲音,創造中國平台,向世界更多展示中國影響力。有觀點認為,當今世界經濟權重已發生變化,中國必然根據自身權重提出相應的經濟議程,設立對應國際機構自然是外交步驟的重要一步,換而言之,亞投行代表了正在崛起的「中國夢」。


除了亞投行外,中國還是去年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主導國,此外中國已宣布投入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對接中亞項目,此外,上合銀行以及「亞太自貿區」也在積極推進,習李「主場外交」可謂進取主動。


三、增強話語權 世行是美國獨大,亞洲開發銀行則是美國與日本「說了算」。而亞投行的成立,無疑將是中國「話事」的一片重要領域。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是日本的兩倍、印度的五倍,如何贏得與之相應的國際話語權無疑是中國的努力目標。中國需要通過亞投行來協調各國經濟利益,也需要亞投行來打破原有的利益集團,實現全球利益中心的轉移。


四、反擊唱空中國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GDP增速創四分之一世紀新低,進入2015年,通縮烏雲壓頂,當前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進入了「傷停補時」階段,近期諸多指標(包括消費、投資、貨幣供給)都出現了近十年以來的最低值,外界「唱空中國」聲音再起,不少國內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走勢也不抱樂觀。中國經濟能否再獲世界信任票?在短短5個月時間內,有多逾50國競相「入盟」亞投行,可謂是對「唱空中國」言論的最好反擊。


亞投行內外聯動全盤皆活


事實上,習李力推亞投行全速前進,並非只為啟動外部棋此般簡單,而是中國當前全盤刺激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當前中國經濟墜入下降通道,今年「保七」任務艱巨,樓市泡沫清算經濟動力不足,產能過剩烏雲不散,人民幣匯率維穩不易,習李借力亞投行大擴張,除了大力推動「主場外交」、「金融外交」外,還可以外「治」內,倒逼內部棋,做到內外聯動,全盤皆活。


一、盤活外儲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突破4萬億美元,但一直以來中國將外匯儲備主投美國國債,在金融市場被動受制,隨時可能被美國的債務系統「綁架」,而如果將這些錢拿出一部份投到亞洲的基礎設施上來,無疑會獲得極大的改善投資回報率,對此,中南海已有通盤考量。


二、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要走出去,成為國際貨幣,除了中國經濟自身在全球提升影響力之外,還需要更多未來能服務於人民幣全球運轉的金融機構。而亞投行的設立,無疑會鼓勵使用人民幣,從而有助於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和貨幣互換的規模,讓相關國家擁有人民幣儲備或現金流,這不僅增加了人民幣的需求量,還增加了其含金量。


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這既是中國的經濟目標,也是中國的政治目標。


而亞投行不是獨行者,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將一同構築中國的「金融長城」。在這樣的金融組織框架裡,人民幣將逐漸成為第一主角,人民幣國際化最後將水到渠成。


三、提振出口 除美國外,今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加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外部出口環境不容樂觀。借助亞投行對亞洲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無疑有利於拉動中國出口。中國目前是印度和孟加拉的第一大交易夥伴,斯里蘭卡和尼泊爾等國的第二大交易夥伴。2012年,中國與東盟10國的貿易額達到4000億美元,刷新歷史新高。亞投行的設立,無疑將「增溫」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提振外部需求。


四、輸出過剩產能 從鋼鐵、水泥等傳統基建行業,到光伏等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中國全方位的產能過剩已成中國經濟的「核威脅」。而借助亞投行,對相關經濟體實施資本輸出,以此消化自身的過剩產能,並以拉動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球增長,可謂一箭雙雕。


在亞洲諸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國公司競爭力不容小覷,據《中國工程機械》雜誌發布的「2013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中國企業佔比11家。中國在港口、機場、鐵路、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領域競爭優勢突出。


五、倒逼國內金融改革 2014年中國推出了「一路一帶」、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銀行等一系列對外發展戰略,這些發展計劃被外界統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實施這一計劃無疑需要中國金融機構的參與和金融資源的推動,而這些,無疑將倒逼中國金融改革。


萬里長征第一步


亞投行「朋友圈」順利大擴容,受捧熱度超乎想像,顯然是好的開始。在與美國的亞投行博弈上,中國可以說是先勝一局。不過,此「棋局」才剛剛開始,亞投行取得「開門紅」之後,能否「基業長青」,仍有不少「地雷」和「炸彈」需要拆除。


風險一:爛尾風險 亞投行所從事的基礎設施投資,通常建設週期長,盈利效果弱,戰略實施中所蘊含的經濟風險,甚至政治風險都不容忽視,一些項目甚至還存在着半途而廢的爛尾風險。


亞投行創立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為「一帶一路」提供資金支持,但由於「一帶一路」途經中東、中亞等大國間博弈的敏感地,如何管控風險、避免衝突,並與周邊大國建立信任關係並非易事。觀察家指,「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政局不穩,國家信譽差,今後中國與亞投行如何才能保證投資收益,將是一個大問題。


斯里蘭卡叫停港口項目,就是明證。2014年中國經貿促進會副會長王文利對外公開稱,中國有20000多家企業在海外投資,「90%以上是虧損的。」


風險二、攪局風險 隨着域外成員數量增長則會增加不確定性,雜音也可能會隨之增加。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大部份歐洲國家和一部份亞太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它們在一些重大利益上不排除會與中國唱「對手戲」,在某些議題上扮演攪局者和麻煩製造者的角色。


同時,不排除某些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霸權地位,不惜破壞地區政局穩定,從而加劇亞投行的經營風險,因此,必須保持警惕,為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做好籌謀。


風險三:操作風險 有研究顯示,目前10%的國際機構已因運營不佳有名無實,38%進入「彌留」狀態。亞投行雖打下不錯地基,但前路注定荊棘不斷。


亞投行目前有諸多規則、框架尚未完整落地,如此多國家參與,無疑令協調更為困難,要在東西方多國的利益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絕非易事。此外,如何制定公平合理的運行規則和治理結構,如何對貸款的風險進行控制,如何探尋風險減震機制,如何提升銀行運作的效率,如何完善管理層設計,都考驗着中國智慧。


開弓沒有回頭箭。大擴容之後,亞投行已進入實質籌備時段,各創始成員國將就投票權、出資比例等關鍵問題展開實質性談判。成立亞投行易,將亞投行辦成擁有良好而完善治理機制的多邊機構難,這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探索磨合期,從這個角度看,亞投行才走完萬里長征第一步,考驗才剛剛開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