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林尹國學交流基地架起國學交流之橋(2015.5)

發布日期:2015-05-05

☉文/靜逸

國學宗師林尹曾對學生說過,「音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我希望收取更多的弟子,將這門絕學發揚光大。」「林尹國學交流基地」正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為兩地藝術家搭建的教學展示創新平台,架起的國學交流之橋。

中華民族向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流,那麼學術思想與文化無疑就是水中金沙,國學宗師林尹(字景伊1910-1983)及其父親林辛(字次公1888-1959)便是為推動國學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閃爍出燦爛光輝的領軍人物之一。

促進海峽兩岸文藝共贏發展

浙江瑞安是個山明水秀,又具文化底蘊的城市。為宣揚儒家思想及國學精粹,2014928日,「林尹國學交流基地」與「林尹文物陳列館」揭牌,並舉辦「林尹國學研究座談會」(瑞安圖書館)、「林尹國學演講會」與2014海峽兩岸(瑞安/台灣)書畫交流展(瑞安博物館),為浙江年度盛事之一。「林尹國學交流基地」與瑞安市傳統文化促進會合署,旨在加強瑞安與台灣的文化藝術交流,建立海峽兩岸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共贏發展。交流基地今後將不定期組織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為兩地藝術家搭建多元教學展示創新平台,架起國學交流之橋。

「林尹教授著作及部份文物陳列館」珍藏林尹著作、書法手跡等百來件展品,來自台灣財團法人景伊文化藝術基金會所捐贈。財團法人景伊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11年成立,該基金會以傳承和弘揚林尹教授國學思想與教育理念為宗旨,開展相關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

得意之事編篆《中文大辭典》

在展覽的作品中,令人最矚目的是《中文大辭典》。此套辭典於民國五十三年,在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的策劃下,整整花了八年的功夫才完成,共計四十大本十六開的大辭典。當時由張創辦人監修,林尹、高明主編。而此次陳列館所陳列的是縮小本。

林尹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負責主持《中文大辭典》的編篆工作。《中文大辭典》的籌備工作,剛開始時是沒有薪資的,完全是犧牲奉獻。林尹常說:「文字是教育的基礎」,以前上課時提到簡體字就說:「該簡的簡,不該簡的則不可簡」。另外,此書內收編了一篇民國七十八年林尹冥誕時的紀念文。歲月如流,林尹仙逝轉眼已32年,撫今追昔,令人唏噓。

幼承家學投身救亡工作

文物陳列館的主角、林尹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一年出生於浙江瑞安。林尹叔父林損(字公鐸1890-1940)畢業於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於宣統三年(1911)前後與辛亥革命志士黃興、宋教仁結交,擔任上海《黃報》編輯,鼓吹民主革命。後任職北京大學、交通大學教授,參與五四運動,組「漢學研究會」為文與錢玄同、胡適論戰。父親林辛畢業於兩廣優級師範學堂與寧波法政學堂,北京大學法學士,主張法治救國,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又擔任浙江省第十一院推事、廣西、山東法院推事。在告別教壇之後,回家鄉當律師。

林尹幼承家學,自幼受叔父林損薰陶。1925年,即16歲即入北京大學國學系。193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學門,後任教於金陵、平、津等地約數載。抗戰爆發後,放棄教職,投身民族救亡工作。初任華北特派員,負責民眾組訓工作;北平淪陷後,游擊山西,進行抗日。19387月南下漢口,任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主任委員。1941425日,在漢口市特一區(舊德租界)被敵偽拘捕。汪精衛令解赴南京,欲強其加入偽府工作。林尹以死自誓,三次被綁赴刑場以執行槍決進行威脅,終不屈服。後囚禁上海愚園864號。國民黨組織部長朱家驊電上海蔣伯誠,不惜鉅資予以營救。10月得以脫險赴香港;12月飛往重慶,重理舊業,任四川大學文科教授。

體現中華文化之優美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時年36歲的林尹,由重慶飛抵上海,受命為國民黨浙滬特派員,協助恢復社會秩序,同年當選為第一屆國大代表。1949年,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遷往台北,林尹為第一期學員,第二期起即受命留在研究院擔任教導共七期,講授研討文化學術專題,繼續教導與培育黨政高階一線人才。民國四十五年(1956),林尹47歲,接任原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職,1960任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所長,後又任教於政治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為國學一代宗師。

1969年國民政府陳誠副總統過世,原中統局CC派領導陳立夫始獲准返回台灣,即接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蔣介石為會長。陳立夫既持續推展中國醫學與孔孟儒學,又擔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作為陳立夫長期戰友的林尹,在孔孟學會成立後,林尹擔任副理事長職務。陳林二家,交往也十分密切,其後陳立夫三子陳澤寵與林尹二女兒林穎曾結婚,兩家結為親家。

林尹除了從事教學與文化工作外,餘暇則寄情詩酒,草書聖手于右任先生,題贈《蟠胸萬卷、在手一杯》:述其詩酒文章、書中情懷。林尹繼承「章黃之學」學術思想,以學術史演變為經、文字聲韻訓詁為緯,具體顯現出中華文化之優美特質。林尹曾發表《文字學概說》、《中國聲韻學通論》、《訓詁學概要》、《中國學術思想大綱》等大作,並主編《中文大辭典(共十巨冊)》。

國學基地為文化紮根

林尹之學術、學養與風骨,一方面來自其師,北京大學任教的黃季剛(章太炎的學生)、與叔父林損的學術文化傳承,二方面也承繼了他們淑世報國。

浙江瑞安「國學交流基地」,與「林尹文物陳列館」典藏林尹著作、書法、手紮信件,與其門生與友人相關之著作、書法。國學與文化是維繫民族精神命脈,成立國學基地,為文化紮根,成就長久的人文建設,獲得海內外普遍的肯定和認同。

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

人們常說的「國學」,在古代是以經學為核心。經學之中,有一門學問歷來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小學」。所謂小學,主要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大致涵蓋漢字字形、字音、字義三種研究範疇。在這三門學問當中,音韻學自古以來被視為「絕學」。林尹曾對學生說過,「音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

對學生,林尹不乏柔情,把學生當成自己孩子一樣疼愛。林尹晚年對學生說,「音韻學從太炎先生傳季剛先生再傳我,三代單傳。我多收你們幾個弟子,就是希望你們能將這門絕學發揚光大。」在台灣各大高校執教多年,林尹先後培養出碩士生、博士生五百餘名,將這門學問在台灣開枝散葉。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