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他是慈善活動的「獎門人」──訪香港著名藝人曾志偉(2015.6)

發布日期:2015-05-29


曾志偉不僅是娛樂圈長青樹,更是香港人開心活寶,為廣大觀眾帶來很多歡樂。他稱,貧窮的最大原因是「災」,只有減災才能扶貧。藝人在慈善活動上就活像個「喇叭」,很多東西你想講出去,經過藝人,就能夠把它講到很遠的地方。同樣,當大眾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更要站起來,不僅只作捐款,更要發揮團結力量,透過媒體把受助者需要幫忙的訊息廣傳大眾。

☉文/黃珩

有這樣的說法,有曾志偉的地方,就滿載着笑聲;有災區的地方,就有曾志偉的身影。此話不假。在採訪的當天,曾志偉剛回到香港,隨即又忙着準備為尼泊爾大地震進行慈善活動。

回饋社會是藝人該做的事情

曾志偉是一位演員、導演、資深的主持人,拍過無數的電視劇和電影。提起他的名字,人們會較多記得他在《獎門人》那風趣、幽默及健談的形象,但翻查網上資料出現較多的原來是「慈善」兩字。正如曾志偉所言:「我說笑時認真,工作認真,連做慈善也很認真!」確實,曾志偉不只是做慈善幫助災區,在娛樂圈裡,他對新人和後輩的提攜和幫助,這也許是慈善另一種詮釋。

作為藝人要應付繁忙的日常工作,可是曾志偉仍能抽空參與很多慈善的工作,以愛心感召萬方。屈指一算,他做慈善工作已有20多年了。談起自己為何由一位演員做起慈善工作來?他深情地回憶道,在40歲生日的當天,他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他除了感恩家人對他一直的關愛外,更感恩所有支持他的電影電視觀眾,他們是他的「老闆」,他的衣食父母,是他們一張一張的門票把藝人們養大的。所以,回饋社會,是藝人該做的事情,關心社會,是藝人份內的事,是應盡的義務。他要以行動證明公益無止境,慈善無止境。

曾志偉覺得藝人適合信佛,因為藝人最難面對便是由高峰跌下的壓力,佛教常說無常,今日擁有的東西,明日可能全部失去。曾志偉信佛始於1993年,而這都起因於一個小故事而起:和尚出門化緣,一家一家地敲門,就像是在提醒人們,時刻不要忘了做善事。這個故事對他啟發很大,身為演員,行善不用出家,本身就像個「大喇叭」一樣,時刻提醒人們行善,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大家多做善事。為此,他於1993-94年這兩年幾乎停了演戲,開始追尋宗教的信仰和慈善事業的拓展。

親力親為親臨災區了解

曾志偉提到,他開始學做慈善工作時是向國內民政部取經,參與十年減災扶貧計劃。他指出,「貧窮的最大原因是『災』,只有減災才能扶貧。藝人在慈善活動上就活像個『喇叭』,很多東西你想講出去,經過藝人,就能夠把它講到很遠的地方。藝人經常有機會見諸報紙、電視,所以當大眾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更要站起來,不僅只作捐款,更要發揮團結力量,透過媒體把受助者需要幫忙的訊息廣傳大眾。」他續說,當時他以「三點計劃」的戰略做扶貧工作,他舉例說一項慈善捐款項目需300萬,我們只捐助100萬,其他便由當地政府及大眾各捐100萬,這樣便能收穫三倍的效應。他還稱,當年民政部可予他們15年後可再回去視察項目成果,保證捐款落到實處。

曾志偉強調,作為一位慈善家,除了捐助一般的物資外,最重要的是把溫暖的關懷送到社區和災區,顯示出捐助者的真誠。為此,他每做一項慈善活動前必做資料調查,讓大眾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為何要捐款?捐了款又會怎樣使用?而這些款項最終能否落實到給災民身上?因為單純的捐款,沒有親力親為親臨災區了解,這是不夠誠意和具說服力。他表示,自1991年華東水災起,他便擔任真正的幕後英雄,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默默地親赴災區當義工。至今大大小小的賑災活動,他必派員親臨災區現場探訪,了解如何能及時伸出援手及如何可做好災區善後工作。因為如果慈善家沒有能力去監管賑災的款如何專款專用的話,那就對不起捐款的人了。

他舉例說,512四川大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時他卻選擇了在人口較少的四川江油市大康鎮做慈善工作。他回憶說,剛踏入江油市大康鎮時,最令他感動的是災難發生時該市市長沒有離開過災民,人民對他很信任,這點對他進行災後重建工作很重要。他表示,在這小小的地方,他也要從居住環境乃至社會福利方方面面進行重建。不過,最令他關心的是,農民在災後失去維生技能,如何可助農民技術轉移?於是他便構思與蘭州大學合辦生產可抗八級地震磚的工廠,給予這些農民們就業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

基金會福蔭神州大地孤兒

不同的慈善家在做慈善方面,抱着不同的原則,曾志偉認為要把善款用得其所,便需要與項目對接。例如他會請紅十字會,宣明會等慈善組織提供項目。他提到,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人生活富足,不需救濟,做慈善工作相當困難,於是他便選擇於內地進行慈善工作,未成熟的地區先做。當中一個成功的項目是於1994年在香港成立「福幼基金會」。逾20年來,基金會深入國內偏遠山區,讓神州大地上飽受貧窮、孤苦、殘疾煎熬的孩子,得以健康成長。他稱,「福幼基金會」推行復康計劃,以廣州作為試點,與廣州市民政局及市殘聯合作,對院內個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訓練,以及協助他們適應生活的改變。曾志偉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金會並創辦福幼康復培訓中心,為全國復康工作人員提供培訓基地,培訓當地的人才,加強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巧。

「福幼基金會」另一個項目是為災後孤兒推行寄養計劃,為他們的寄養家庭提供基本生活輔助,舒緩孤兒的創傷和融入社會,透過資助讓孤兒得到生活上的關懷。此外,留守兒童是當前內地農村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家中,長期與祖父母過着生活,他們缺乏了父母的愛撫和教育。另外,隔代教育代溝讓他們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語言,許多留守兒童不願意和爺爺奶奶溝通。為使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能得到化解,基金會會派出一些年青義工與他們交談,聆聽他們的心聲。就是這樣,神州大地在他的愛心播種下,一顆顆樹苗茁壯成長。

曾志偉認為,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香港有很多需要幫忙的人,他牽頭成立了「快樂港仁」。當中首個項目是設點深水埗為獨居老人、無家者及低收入人士贈醫施藥。他們選擇聘請大學畢業的年青醫師就診,給予他們更多診症的機會,培訓更多本地年輕專才,可謂相得益彰。另外,醫館設有煎藥服務,贈送診者3天的藥,照顧貧苦患者。

大型賑災籌款做到大愛無疆

目前慈善活動在香港很普遍,但內地也逐漸發展起來,曾志偉又怎樣認為明星應如何扮演好內地慈善事業排頭兵的角色?曾志偉稱,在內地到仍缺乏專門的社工編制崗位,當年很多孤兒院的孤兒連名字也沒有,我們希望自己的義工團隊能成為他們的摯友。不僅如此,還要做到義工們輪流探訪孤兒,為他們送上關懷與祝福。在曾志偉的努力下,內地的義工發展已漸上軌道。曾志偉續說:「這麼多年來,香港藝人在賑災上都會聯同不同地區的藝人合作舉辦慈善活動,我們希望把香港已成熟的慈善活動經驗與內地分享,共同成長。」他又舉例說,2004年南亞海嘯,香港演藝界更聯同三地合作進行大型賑災籌款,做到大愛無疆。至於近日發生的尼泊爾大地震,我們又正在籌劃與三地聯手共同合作賑災。

為長者的生活注入正能量

曾志偉每年的生日都會安排好友將買禮物的錢捐予「福幼基金會」作慈善用途。在他六十大壽當天,他提出一個生日願望──創立「六寶」慈善團體。他說,或許有很多人會說,踏入50歲已接近退休階段,但他卻這樣認為,這是人生新一頁的展開。因為這些人士陪伴着香港的起飛成長,人到了中年反而對社會的理解、事情的處理、人脈的關係會更加成熟。他們是社會的主要骨幹,他們可以把人生的閱歷和寶貴經驗與年青人分享,這對構建和諧香港將更有幫助。他還提出設立長者健身室的另一構思,在休息室內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讓長者可分享他們生活的點滴,透過分享可凝聚力量,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為更佳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並締造「老有所為」的社會環境,我們應該好好地善用長者,使年紀漸大的長者得以保持健康,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正能量。

311的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旅遊業受到重創。曾志偉帶同50多位藝人率先赴日拍攝旅遊特輯,幫助當地重振信心。日本國家旅遊局更委任他為「日本旅遊親善大使」,曾志偉也與日本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謙稱,他只是擔任一個代言人的角色,這榮譽是屬於大家的。去年,世貿聯合基金總會聘請曾志偉任基金會的榮譽主席兼親善大使,以表彰其快樂健康形象。他希望透過不同的親善大使榮譽,釋放香港在國際的影響力。

曾志偉於演藝界工作多年,由一個知名藝人,其後成為電影演員,近年多次為電視節目主持,於兩岸三地有廣泛的影響力,被專稱為「志偉大哥」及獎門人。在銀幕上曾志偉成功塑造了許多人物的形象。「我相信一個演員會隨着不同年齡而有不同的演變。演員是被動的,是大眾認為你適合什麼角色而去演繹什麼。我剛出道時,只是演繹路人甲等小人物給人欺侮的角色,而現在站出來大家卻尊稱我是『大哥』。為何有這轉變?那就是磨礪!」曾志偉說。「當然一個演員希望能作多方面嘗試,自己拍了多年喜劇,在飾演《無間道》這類嚴肅題材時我卻覺得十分新鮮!形象有很多種,戲裡戲外,觀眾接受到哪個形象,那就是我的形象了。」

娛樂圈長青樹帶給歡樂

曾志偉不僅是娛樂圈長青樹,更是香港人開心活寶,為廣大觀眾帶來很多歡樂。曾志偉表示,自己很高興能與觀眾打成一片,因為每次無論是賑災,或是在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他都是從心而發,也因此深得觀眾認同。曾志偉在《獎門人》節目上,以風趣幽默的方式來主持節目。「不知不覺,我擔任《獎門人》主持已有20年了,可以說,由380歲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很高興能陪伴大家成長。每星期只要扭開電視,就能看見我與大家在談話。」面對香港社會分化加劇,作為藝人又如何構築社會的和諧?曾志偉稱:「每次我做節目時都會刻意取一些香港話題作分享,而旁邊的『獎老』(主持人)也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我們希望以一些潛移默化的說話,淡化社會的怨氣。我認為作藝人也好,做傳媒也好,大家都應盡社會責任,回饋社會。一位藝人花了很多時間讓人認同你,何不同樣以這些時間說一些淺易的話語,讓觀眾了解到當前香港的社會問題,讓他們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訪問完畢,記者心想若香港能有更多像曾志偉先生這樣的人,以生命影響生命,把香港的歡笑面孔、不息的香港精神帶到每個角落,那麼,香港的明天豈不是更加美好?同樣,若香港人能以友善、以禮待人的好客形象為香港贏回好客之都的美譽,那麼,東方荷里活將重現光輝!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