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習近平昭示對台大戰略──解碼「習五點」(2015.6 )

發布日期:2015-05-29


☉文/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


「習五點」在「胡連會」和「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布十周年之際出爐,意在為新起點上的兩岸關係揭櫫未來願景,更為如何落實這一願景提出了路線圖,預料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大陸對台工作綱領性文件,對兩岸關係未來演變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5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這是2009年之後兩黨主席再次會面,更是習、朱兩位新任黨主席的首度會面。習近平在會見中提出的五點對台主張,相較他就任以來在會見連戰、宋楚瑜、台灣統派團體等不同場合發表的十次對台講話,更為系統、更為全面、更富創見、更具高度,體現了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戰略考慮,揭櫫了這位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台新思維與大戰略。


對台戰略的鮮明特點與內涵


深入剖析新華社通稿所披露的「習五點」內容,可以看出,習近平對台戰略具有以下五方面的鮮明特點與內涵。


其一,體現底線思維,在原則問題上態度更加強硬。「習五點」開門見山,第一點即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重要性。這一方面是說給國民黨方面聽的,希望馬英九當局、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不動搖,不要因為島內時局變化而在立場上有所鬆動與猶豫;另一方面是說給民進黨與台灣選民聽的,民進黨及其下屆台灣大選「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眼下聲勢看漲,大有重返執政之勢。習近平「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的說法,相較之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說法更加明確,不僅對「民進黨上台無害論」是當頭棒喝,也為民進黨可能上台預劃不容逾越的紅線。


其二,彰顯民本思想,強調對台經濟工作應更以民為本。習近平認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着眼點應是「利益融合」,要讓「利益」能「融合」就要充分考慮兩岸社會的心理感受,特別要擴大台灣基層民眾的受益面與獲得感,當中之重點即島內「三中一青」群體。這表明,去年「太陽花學運」所折射出來的兩岸合作與台灣基層獲得感的落差,引發大陸方面高度重視,並力求破解之。此外,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加入亞投行和維護台資企業合法權益、同台灣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等問題上,習近平都展現積極正面態度。這對於台方、台企來說,既是「定心丸」,更有「暖心」的功效。可以預期,台方加入亞投行問題將會得到妥善解決,大陸也將繼續催谷兩岸經濟合作。


其三,攻心為上,注重兩岸交流義利結合。在福建工作多年、對台情有深入了解的習近平,顯然深知兩岸關係種種問題,根源皆在於兩岸社會互信嚴重不足。因此,他在第三點主張中再度談「心靈結合」,允諾將創造條件擴大兩岸民眾直接往來,特別是要讓青年一代「多交流多交心」,意在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劍及履及」,預料大陸有關部門將積極落實習總指示,適時出台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來往的措施,從而為實現心靈契合創造條件和便利。


展現解決政治難題的自信心


其四,勇於擔當,展現解決兩岸政治難題的自信心與企圖心。對於朱立倫提出要「求同存異」,習近平回應,進而呼籲國民黨要勇於面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積極探索解決之道。至於如何「聚同化異」,一方面兩岸雙方應妥善管控好矛盾和分歧,不讓分歧干擾兩岸各項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慮善以動」,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完成「胡連五項共同願景」中「促進簽署兩岸和平協定」這一未竟之功。由此可以看出,雄才偉略的習近平不滿足於和平發展的現狀,更希望通過循序漸進解決政治難題,推動兩岸由「和平發展」漸進至「和平統一」。


其五,訴諸民族大義,以新願景對台發出新號召。國共兩黨在上世紀對日抗戰和新世紀之初台海局勢轉危為安中,都發揮了扭轉乾坤的關鍵作用。習近平此次借會見朱立倫之機,點明民族復興大業,國民黨和台灣民眾亦負有神聖責任,而擺在復興之路上的就是他首度提出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新願景。新願景有的放失,針對的正是國民黨「不統不獨」、瞻前顧後的偏安思想和台灣民眾只顧眼前利、沉湎「小確幸」的島民心態。這一站在全民族高度的號召,對民進黨和「台獨」分子或許「雞同鴨講」,但對泛藍支持卻容易引發共鳴。道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泛藍陣營如能在民族復興上與大陸有所交集,則有助於化解兩岸日益嚴重的疏離之勢。


總而言之,「習五點」在「胡連會」和「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布十周年之際出爐,意在為新起點上的兩岸關係揭櫫未來願景,更為如何落實這一願景提出了路線圖,預料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大陸對台工作綱領性文件,對兩岸關係未來演變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此,台灣主要政黨和各界人士應高度重視,嚴肅以對。若能相向而行,則是兩岸之福、民族之福。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