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習朱會」與兩岸關係的演變(2015.6 )

發布日期:2015-05-29

☉文/邵宗海 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兼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已經看穿民進黨的思路與方向,所以對習近平所提「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發展的正確方向」,不要視為中共對台政策的老調重彈,更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一再出口,讓民進黨的回應已經沒有迴旋的空間。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554日上午1030分,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到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這是國、共兩黨新一屆領導人上任後首次會面,全程共計約1個小時,但只開放雙方致詞部份供媒體採訪。因此,台北雖在事前標明過程將全部透明公開,但實際上的運作,還是有「閉門會談」。

一、前言

習近平首先致詞,再次強調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發展的正確方向。整個致詞部份最為外界看重的地方,是習近平稱「當前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的節點上,兩岸關係的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跟所有社會各界的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兩岸民眾福祉,需要大家認真思考」。

至於朱立倫致詞部份的亮點,是提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說法,整句話的原文是說:「1992年在海基海協很多前輩大家非常辛苦的努力下,雙方達成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意義有所不同的九二共識」。在記者會上朱再度強調「九二共識」是有很多不同的詮釋,包括台灣所熟悉的「一中各表」在內,但是他採取了其中最完整的一段敘述。

基本上來論,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此次赴陸參加國共論壇,只能說「賦有特殊政治意義」,但對於改善、解決兩岸現況或是現實政治問題來說,成果應相當有限;首先,是因為國台辦與陸委會在國民黨的執政下,官方交流已有增進,因此以黨對黨設立的兩岸溝通平台,其功能性便相對減低。其次,目前馬英九還有一年任期,而民進黨也「看得緊」,加上明年台灣內部適逢大選,時機敏感,此次朱立倫訪中勢必也「不能說太多」,更「不能做太多」,而且,除非是朱立倫此行是提出超越九二共識的論述,否則也不太可能有特別突出的成果。

若從上述國共雙方例行的立場敘述來乍看之下,結果或許就是這樣定論。但是,深入一層來探討,並把習朱兩人最近的談話再作一番整理,就會發現這一場的「習朱會」,恐怕這事先的安排,這其中的意涵,以及影響到今後的發展,將重大的改變兩岸關係。

二、習近平的「九二共識」強調,是主要針對民進黨

習近平強調「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發展的正確方向」以及「兩岸關係的路應該如何走」的說法,明顯是針對蔡英文在2015415日發表參選聲明所說的一段話,蔡說:下一任「總統」必須肩負「超越既有國共關係框架,建立常態化兩岸關係」的使命。她一再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未來也不會是民共關係」。但是習再次提醒「兩岸關係的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跟所有社會各界的重大問題」,擺明了就是告知蔡英文及民進黨,今後無論情勢如何發展,都將無法迴避「九二共識」的認同問題。

事實上,早在201534日,習近平在政協會見民革、台盟、台聯等成員時所發表的談話,加上同天稍早俞正聲在政協開幕式的講話,幾乎台灣的官方、政黨、與兩岸以及美國的學界,都一致承認這樣的談話,確是明示或隱含了有下列「對台政策」的強調:

北京刻意突出「九二共識」是兩岸互信及接觸的基礎,但也與以往不同的是,習近平更語氣強調說:一旦「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在此作者需要補充的是,前者的「共識突出」,實際就是說給民進黨聽的,也是直接對蔡英文曾經說過「只要民進黨2016年執政,北京必然調整」的反駁。特別是蔡英文在37日回應習近平的談話時仍然在迴避「九二共識」的認同,並說「名詞」或「標籤化」不是有效的處理方向,看來蔡英文是把話說死啦,在2016年大選之前是很難有轉向的迹象,但面對北京決策層面多次的喊話,民進黨的「相應不理」,可能最後導致「地動山搖」的結果,並不只是唬人之語。實際上,「地動山搖」也是說給包括民進黨、國民黨在內的台灣民眾以及國際社會聽的,說明如果兩岸不維持這項共識基礎,後果將是不堪設想。值此「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十周年之際,北京還是丟出來這一句沒有「用武」用詞的「非和平方式」,後續發展令外界關切。

雖然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在2015121日在停擺運作半年之後重新啟動,最初的決議是敲定該黨執政的13個縣市,將比照高雄市正在籌設的「兩岸小組」,來處理兩岸事務、及推展兩岸交流,是稍具善意的做法。因為這項決議最具政治意義的,就是用了「兩岸小組」的名稱,說明了民進黨求變的用心與進取的謀略。名稱若用「大陸」取代「中國」,是步國民黨後塵,不會在民進黨內部取得支持。但用「兩岸」一詞,實質上有「對等」及「主權隱含」意義,不會導致台灣矮化結果,而且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北京的需求,1981年的「葉九條」就首創「海峽兩岸」一詞。如果這個「兩岸小組」在兩岸地方事務上運作順利,當然也就不能完全排除民進黨中央就會順勢推舟,將中國事務委員會及中國事務部的「中國」二字改成「兩岸」,冀求能讓中共覺得滿意。

不過,本來比較引發外界關注的議題,譬如是否凍結「台灣前途決議文」或擬定新的決議文,甚至於作出「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來因應日益迫切的「民共交流」及2016年大選,結果都沒有在會議中討論,是讓關心者覺得民進黨對北京的立場好像仍在原地打轉。

接着民進黨2015415日通過提名該黨黨主席蔡英文為2016「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隨後發表參選聲明,特別在兩岸關係部份,蔡英文是重申,民進黨處理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而且下一任「總統」必須肩負「超越既有國共關係框架,建立常態化兩岸關係」的使命。她一再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未來也不會是民共關係」。

蔡英文的看法:「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未來也不會是民共關係」,還是引發爭議。兩岸關係就台灣角度而言,自1992年起兩會開始會談後,就不可能是國共之間的關係。而之前,由於台北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所以也不可能有空間去推動過國共關係。至於站在北京立場,大概只有1981年的「葉九條」倡言過「國共和談」,此後重大對台政策,均着重兩岸之間的當局或當局授權的兩會,才能來進行兩岸之間的接觸與談判。所以一路走來,只有「兩岸關係」,沒有所謂的「國共關係」。當然民進黨一旦執政後,可能根本不需蔡英文再三強調,北京也不會同意或接受「民共關係」來取代「兩岸關係」,因為北京不會將它與台灣政黨之間的關係,全盤形成兩岸關係的實質內涵。

至於說到民進黨上台之後的兩岸關係,蔡英文覺得「維持兩岸現狀」應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兩岸現狀」指的到底是什麼?蔡英文並沒有詮釋。所以這個說法內涵,應是目前馬英九基於九二共識,與對岸已經推動有年的和平發展現狀,還是謝長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講的:維持着現狀最好把「中華民國」憲法作為台灣內部共識,或者說就是要配合美國看法,認定現今台海現狀是史上最穩定的狀態?如果答案是上述三者之一,蔡英文就得面臨一個中國的決擇。因為上述三種政策所得來的兩岸現狀,都是主張在兩岸之間,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存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如果說,蔡英文所述的「維持兩岸現狀」,不是上述的三者之一,並且也不會接受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恐怕這個現狀在北京與華府都不會支持之情況下,將面臨破局。

北京已經看穿民進黨的思路與方向,所以對習近平所提「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發展的正確方向」,不要視為中共對台政策的老調重彈,更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一再出口,讓民進黨的回應已經沒有迴旋的空間。

三、朱立倫的「兩岸一中」論述,再度拉近國共之間的距離

前面敘述裡曾經提到:朱立倫在「習朱會」上致詞的亮點,是提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說法。這也是朱立倫個人或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立場很重要的說明,那就是1992年以來,在台灣內部或兩岸之間,或對「九二共識」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但朱立倫最後還是選擇了一個定義清晰而且立場堅定的說法:那就是「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只不過兩岸對其「內涵意義」還是有所不同。這樣說法,在政治意義上應該是超過「一中各表」,因為後者在「各表」定義下,有可能不把台灣放在「一中」的框架裡,常給對岸帶來疑惑;另外在政治意義上,朱立倫的「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也可說已經進入到「深化九二共識」階段。

不過,朱立倫在致詞中雖然是有提及「深化九二共識」一語,但那並不是他出發前外界對他的期待,更多的應該是他自己偏重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步驟。之所以會如此解讀,是因為朱立倫在致詞中的文字,前後曾有如此般的敘述:「對未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或者是兩岸間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的未來新世代合作上可以有所貢獻」。而且前提上,也是談到台灣與大陸「能在區域和平上不管它的機制或是相關活動,當然也包括大家最重視的區域經濟整合,不管是亞投行、一帶一路或者RCEP,當然也包括其他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組織」,或者是「對於資訊分享、災害防救或是資源開採,當然也包括很多環境議題,我們能夠一起在亞太地區提出理想跟貢獻」。

比起20136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會見習近平的「習吳會」來說,朱立倫的「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的說法,不僅是創新,而且更直接提出一中為兩岸共同擁有。2013年「習吳會」最大的成就,就是台北終於願意呈現對「一個中國」這四個字的真心支持。雖然吳伯雄提出的「一個中國架構」,仍是「一中各表」下的用詞,認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所以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關係。但是比照之前台北堅持只用「九二共識」一詞,已是一項重大進步與突破。

而且這個「一個中國架構」說法,對照習近平在回應時所說的「一個中國框架」,雖有二者之間有「架構」與「框架」用字的差異,其實二者的英文用詞都是用“framework”,這就如同2010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 時,大陸雖稱之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但最後還是融為一體。因此,當時吳伯雄提出的「一個中國架構」,不管用「架構」或「框架」,實際上都不會影響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支持,也正如習近平所說,這已形成更為的清晰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有助兩岸關係進一步的深化。

但可惜的是,2013年吳伯雄提出的「一個中國架構」,事後並沒有得到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背書,同時,台北之後所提的「九二共識」,仍是「一中各表」的立場,這樣的逆勢發展,的確導致兩岸關係的發展呈顯停滯現象。如今朱立倫的「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提出,雖未見立即效果,但拉近國共之間的距離已可預期。

四、亞投行的加入,將更加深兩岸在國際社會的和解休兵

最後,對朱立倫最重視的區域經濟整合,不論是亞投行、一帶一路或者是RCEP,台北希望北京就是否能予加入或參與,在「習朱會」上有所正面回應。

不過,習近平在會見朱立倫當着媒體在場致詞時,並沒有在談話中有所着墨。這或可解釋因為是習致歡迎詞在前,朱提出呼籲在後,所以習不及正面回應。根據與會者稍後透露,在閉門會談時,習近平對於「亞投行」,曾正式回應時說:「我們願意深入研究,正面看待這個問題,對台灣加入亞投行表示歡迎的態度」;至於對於「一帶一路」,習近平則回應說:「我們願意與台灣分享,優先對台灣開放,我們應該要大器一點」。事實上,就在前一天「國共論壇」上,俞正聲已有善意表達:「論壇可深入研究,探尋可行參與和合作方式,讓兩岸攜手開拓國際市場新空間」。

關於台北加入由北京主導的亞投行,其利大於弊的判斷,已見諸於許多經濟與金融專家的看法;而且在亞太地區很多國家都相繼加入之後,台灣的表態加入,也減少了它日後恐被邊緣化的憂慮。

特別自20085月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在國際社會上尋求和解休兵,已累積了豐富的政治互信與互動經驗,像在APEC中代表台北領袖參加峰會的人選,北京已可接受台北派出已退休的高階政治人物,如連戰或蕭萬長;又像在WHA年會裡,北京沒有排斥,台北也接受了較合適的「中華台北」的名稱及「觀察員」的身份。

在目前台灣仍需面臨艱困的國際社會參與上,它要做到的,就是珍惜每次可跨出的第一步。其實參與「亞投行」,另一層「能開拓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之新的政治意義,是說明北京今後如果不會再反對、或者那本就是北京經過慎思熟慮考量下,一個「對台北適用的會籍與名義」之模式。這當然會演變成是台北今後可順利走向國際社會、並參與國際組織的契機及突破,因為亞投行畢竟是由北京主導,當北京開始同意讓台北可積極參與其中,就表示在其他國際組織裡,北京也可以接受這種模式,至少它不再動輒就予以杯葛,對兩岸和平發展環境的穩定開拓,具有一定程度意義。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