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視野

首頁 > 最新文章 > 文體視野

一世琴緣 琴為心聲(下)──專訪古琴名家李祥霆

發布日期:2015-05-29

 

 

 

 

☉文/王明青 著名文化節目主持人、收藏家

不能打動觀眾的 肯定不是好音樂

古琴是一門高雅深邃的古典藝術,但這種藝術是普通人都可以欣賞可以理解的,要說「雅」,中國雅的東西太多了,《唐詩》、《宋詞》雅不雅?要說「深」,《老子》、《莊子》、《易經》深不深?這些東西,現在的人們包括許多小孩子都在學習,都能接受,成為一種文化修養,為什麼古琴就不行呢?現在有些人說古琴不是文化藝術,是「道」,古琴不是樂器,是道器,似乎高深莫測,甚至超越了哲學、宗教。這是違背客觀實際的。

以虞山派琴風最為「清微淡遠」,但實際上,虞山派創始人嚴天池就主張,彈琴要「發於性靈,通於政術」。「我的老師吳景略,可以說開創了新虞山派,他的琴曲常常是根據內容需要,有的奔騰動盪、撼人心魄,比如《瀟湘水雲》;有的優美華麗,比如《梅花三弄》;還有的悽楚哀傷,像表現昭君出塞內容的《秋塞吟》……沒有一個是「清微淡遠」的。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充滿了人世間深情、豪氣的經典之曲,吳先生作為一個古琴大家,他懂得藝術必須尊重作品的表達,尤其是對這些經歷過千百年自然選擇,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

其實傳統並非都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樣,唐代《琴訣》中,就有古琴「可以觀風數,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之說。一種連鬼神都能感動的音樂,它能不感人嗎?現在有不少觀眾在聽古琴音樂會時犯困、甚至睡覺,為什麼?那個音樂打動不了他。音樂首先要打動人,不能打動人的音樂,肯定不是好音樂!

任何藝術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求得生存,這是千古一理。古琴也是一樣,三千多年來,無論是琴曲、琴譜,還是琴的本身,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着。以琴而論,最初曾經是五弦,後來加至七弦,也有過十弦、九弦,甚至一弦琴;以人而論,音樂強調的是每個人的靈氣,跟老師一樣的模仿只是初學時的要求,單純的模仿,從古代一直到現代,在哲學、美學上永遠是一種錯誤。傳承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中進行的。事實上,如果你不變,很多東西就傳不下去。在中國,箜篌失傳了,瑟失傳了,失傳的樂器很多,因為它不適合社會需要了。古琴如果沒有歷代的發展,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實際上,良性的發展變化,只會不斷加強和豐富藝術的表現力。西方的羽鍵琴變成古鋼琴;古鋼琴變成現代鋼琴,用現代鋼琴演奏古代巴赫的作品,沒有人覺得它不是巴赫。就是現在強調古琴必須嚴守不變的那些人,他們也沒有去重彈過去的五弦琴啊!

有一次,李祥霆美國演出時,有位觀眾出了個題目,叫「三藩市飛機場」,這實在有點超出常規,他在演奏前增加了一段道白:「我不會用琴去表現飛機起降時的轟鳴,但我可以表現飛機場充滿了活力與祥和,緊張而有序的精神,表現人類追求和平與幸福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最好的音樂不是模仿事物的外形,而是表現人內心的感覺。」演奏結束後,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1958年,李祥霆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時,是那裡第一個因為喜歡古琴而主動選擇這個專業的人;往屆古琴專業的學生,都是從其他專業「強行」調過來的。主要當時民樂是被人瞧不起的,學生拿着二胡在校園裡走都覺沒面子,更何況古琴又是民樂裡最小的樂種,當時對古琴的普遍說法是「難學、易忘、不中聽」,大環境非常不樂觀。但即使那樣,他都沒有悲觀,現在,事實最終證明了他選擇的正確。像圍棋、書法、國畫那樣被喜歡,像唐詩、宋詞那樣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基礎知識之一,對社會文化產生深遠廣闊的影響!

只要在中學音樂課上,放一個小時最經典的古琴演奏錄影就可以了!這樣每一個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能在課堂上看到古琴的模樣和演奏方法,聽到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廣陵散》(現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樂曲,來源於兩千年前)、《幽蘭》(其樂譜為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譜,距今一千三百年以上)、《流水》、《梅花三弄》和《瀟湘水雲》。還有,全國各音樂院校、綜合大學的音樂科系都應該配備一位古琴專業教師;省一級以上的民族音樂團都應有一位古琴演奏員;各大學和省一級以上的藝術研究機構都應有一名古琴研究人員。從現在國家的綜合實力來看,這類單位增加一個專業人員的編制,絕不是一件困難之事,而一旦踏踏實實穩步去做,則定會大大充實和加強對古琴這個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以致嚴謹而又科學的傳播發展。

「我是發瘋級琴人」

50年代後期開始,李祥霆師從溥雪齋、潘素兩位先生學畫,後來在倫敦、台北、福州也都舉辦過個人畫展。其實,「我小的時候,在邂逅古琴以前,我的理想就是當畫家。我現在出版有十多種錄音錄影光碟,其中有兩張與美國音樂家即興重奏的,在美國特別暢銷,據說,很多人都是作為『治療音樂』買的。這個唱片曾經作為抗擊『非典』的治療音樂使用,據中日友好醫院的跟蹤調查問卷顯示,古琴曲對緩解醫務人員的焦慮、抑鬱、改善睡眠、消化狀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院有一位教授在化療時,聽了這張CD上的音樂,感覺也有消減痛苦的作用。」

李祥霆給影視劇配音印象最深是1996年的《秦頌》,因為它講的是琴師高漸離跟秦始皇之間的故事,是以古琴為主奏樂器的,劇情要求彈奏多段充滿激情的古琴曲。但那是秦朝發生的事情,又不能用後世流傳的這些名曲,一開始導演打算請作曲家作曲,再請演奏家演奏,後來他說只要你們把想要表達的情緒、精神告訴我,他可以即興演奏。導演聽完他的演奏很興奮,說「沒錯,這就是我要的!」

李祥霆覺得還是我們中國的古琴藝術本身就具有這種魅力,他只是將這種魅力充分表現出來了。不知道尼日利亞的風是什麼樣的,但他想,那可能是一種能讓人振奮的感覺,看起來,人類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是相通的。

最近三年最難忘、最打動人的一件事是2005年,他在美國三藩市藝術博物館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300人的大廳座無虛席,其中只有二三十個華人,其他都是西方人。他當時的感覺是,既為這些文化完全不同的人能夠接受和喜歡我們的古琴音樂而感動,又為我們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能創造出全面表現人類社會感情和精神世界的成熟音樂而自豪!

古琴其實是樂器中比較容易入門的幾個樂器之一,對學古琴,他也總結了三句話:「喜歡就能學會;入迷就能學好;發瘋就能學精。」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