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論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青年論壇

剖析「學歷膨脹」的真相(2015.7)

發布日期:2015-06-30

☉文/張卓立

「學歷膨脹」問題在社會熱議,有評論指「今天大學生價值等於以往的中學生」、「大學生水平降低了」。但從另一角度看,倘若在學術質素和人力資源規劃多下工夫,適當的學額擴張可對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715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試放榜大日子,按過去數字,約五分之一的考生可順利入讀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其他考生可選擇各專上院校的自資學位或副學位課程,也有部份會選擇到海外升學或投身社會工作。

對於可以升學的學生,無疑值得恭賀,他們能享受多姿多采的大學校園生活,也可以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另方面,光陰匆匆過去,今天安坐在禮堂出席迎新典禮的同學們,四年後就要投身職場。思考未來人生走向,正當其時。

坊間有言論指專上學院畢業生面臨「學歷膨脹」問題。論者指,大學生人數比以往多,僱主的選擇相應多了,故此畢業生的價值比以往低了,所以這導致高學歷的學生,有時只能找到基層的工作,也就是「就業錯配」。

學額遞增 利多弊多?

細緻分析下,此話當真無誤?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資助學士學位畢業生人數由2004/05年度的15143人增至2013/14年度的18457人,香港政府「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iPASS)也顯示2004/05的自資全日制經評審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人數也由2005年的365人增加至2013年的7696人。大學畢業生的確是比以往多。

專上院校畢業生越來越多,但是否導致「學歷膨脹」和大學生「往下流」,有待商榷。如果從另一角度看,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多了,乃符合現代知識型經濟的需求,是一種推動社會文明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因素。問題癥結是:我們應如何讓專上院校學生得到最有成效的教育,在未來的社會中得到最大的發揮?以及創造最大的價值?

我們可以用三個角度探討:1.專上教育「質」「量」要同步;2.「產」「學」的連繫性;3.學生自我生涯規劃。

首先,所謂專上教育「質」「量」同步,就是指學額擴張的同時要兼顧教學的質素。

有不少聲音呼籲香港應該持續拓展專上教育,以配合講求知識與高端技術的經濟模式。確實,香港青年就讀本地大學的比率與其他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拓展專上教育能保障國際競爭力。可是,單純擴張學額並不能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相反會產生「水份」,學額泛濫而教學質素下降。

擴展學額「質」「量」要一致

十多年前起,台灣的大學學額「大躍進」,但規劃不當,副作用不斷湧現。部份院校雖升格為大學,但軟件硬件都欠缺準備,教學水平未能追上;學額大增,但供過於求,部份院校學額過剩,遂將收生門檻降低,以致學生質素良莠不齊;大學為節省成本,大量聘請兼任講師、教授,專任教員比率下降,不利課業輔導。以上種種都值得港府和香港的高等教育界所借鏡和警惕。

院校提高學額和課程數目,要作多層面考慮,尤其是要保持良好的科研水平、聘任具優秀教學能力的教職員、設計合適的課程,以及提供足夠的實踐和研究機會,不能為拓展學位而拓展學位。

政府有關方面亦要留意院校之間的課程和系所研究範疇是否重疊太多,使研究及人才培訓偏向一方,未能達到教學多元化的目的。

忌「學」不知「產」 「產」不知「學」

第二點就是「產」「學」的聯繫。雖然有觀點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學生的水平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產力,所以教育是與人力資源發展存在必然關係。

產業和學術界缺乏溝通早已為社會咎病,其中一項批評,是指部份專上院校的課程內容與時代脫節,學生的知識水平遠不及業界所需。

「產」「學」協調可以為勞動市場創造更大可能性。一方面,學術界需要了解業界當今發展趨向,設計合適的課程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以及進行有益於業界以至社會整體發展的研究;另方面,業界通過與學界接觸,認識院校的研究項目,參考學術上的建樹如何應用於實際的經營環境。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