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香港須克服阻力發展經濟(2015.8)

發布日期:2015-07-31


☉文/忻思


特區政府能夠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窗口期」時間短,且面對的阻力大。最大阻力來自反對派。他們會盡可能阻撓和破壞政府施政,使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努力失效,反對派才有希望盡快重啟政治鬥爭,為新界東選區補選製造對其有利的政治議題和政治話語。


20155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立法會答問大會開場致辭中已明確表示:「如果普選方案被否決,我希望香港社會可以在未來幾年,擺低政改爭拗。無論政改的投票結果如何,香港社會負擔不起無休無止的政改爭拗。在我們面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機遇很多,香港的條件很好,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問題上,追回失去的時間。」


629日,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香港國慶66周年籌委會成立大會上指出,普選行政長官方案被否決之後,香港社會應該放下政治爭拗,致力於改善經濟民生,這是民心民意所向。他表示,特區政府應多做實事,解決房屋問題、青年創業難問題。中央駐港機構會在促進香港與內地合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經濟民生議題的時間窗受限


71日,反對派所組織的遊行,即使按大會組織者「例牌吹水」的統計,參加人數也較去年暴跌逾九成,人數之少,為近10年來第三低,僅高於2008年七一遊行和2005年七一遊行。


2005年七一遊行人數較往年大幅下降,是因為2005年上半年第二任行政長官中途更迭,緩解了自2003年七一遊行以來的政治矛盾。


2008年七一遊行人數較前大幅減少,是因為2007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關於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如成功則2020年可以普選立法會全部議員的決定,緩和了當時政治矛盾。


今年七一遊行是緊接着普選行政長官方案被反對派否決,當前香港政治矛盾不是被緩解而是更惡化。所以,七一遊行人數較往年大跌,是反映香港社會對反對派產生了厭倦。


這就給了特區政府以及時引導社會焦點向經濟民生議題轉移的良機。然而,這個機會之「窗」開啟時間有限。


反對派不會甘心將調整策略


反對派不會甘心,他們會針對今年七一遊行所反映的民意作策略調整。就在71日當天,若干反對派重要人士公開表示,不同意今年七一遊行主辦者把「修改《基本法》」列入訴求。72日,七一遊行主辦者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負責人公開申明,在七一遊行隊伍中出現「港獨」口號和旗幟,不代表民陣主張「港獨」。換言之,反對派將調整政治口號以爭取民意支持。


湯家驊已在622日宣布退出公民黨並將於101日起辭去立法會議員。按本地相關法律,其遺缺新界東選區一席必須進行補選,這將是兩大對抗政治陣營「兵家必爭之地」。按照現行立法會分組表決機制,建制派在本屆功能團體選舉產生的議席中明顯超過反對派;反對派與建制派在本屆立法會分區直選議席的對比,在湯家驊沒有辭職前是18:17,反對派多一席。反對派憑這一席之多數,在立法會表決議員個人提出的議案、法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時,展現其意願。如果湯家驊辭職後補選結果這一席落入建制派,雙方對比倒轉,那麼,反對派就會喪失他們在立法會分組表決中的否決權。


因此,反對派勢必全力以赴力保這一席不失。他們靠什麼爭選票?不可能靠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因為他們不掌握政權。他們只能寄望於再度點燃政治鬥爭戰火,以政治話題和政治話語來打動支持者。


三方面問題須高度重視


總之,特區政府能夠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視窗期」時間為三四個月,十分寶貴。


一方面,「窗口期」短;另一方面,阻力大。


最大阻力來自反對派。他們會繼續在立法會實施「拉布」策略以阻撓政府施政。只有盡可能阻撓和破壞政府施政,使後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努力失效,反對派才有希望盡快重啟政治鬥爭,為新界東選區補選製造對其有利的政治議題和政治話語。


儘管一部份「溫和泛民主派」人士開始尋求所謂「第三條道路」,但是,在未來幾個月不可能產生效果。香港政治是否有「第三條道路」暫且不論,但是可以斷言,這一部份所謂「溫和泛民主派」在可預期將來不可能對反對派陣營的政治立場產生影響。


建制派在618日投票表決普選行政長官方案時出了不應該發生的差錯。在支持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生時,該陣營內部代表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能否以大局為重而減少分歧?這是一個不能不正視的問題。這個問題若不能處理好,則將對政府利用時間十分寶貴的「視窗期」形成另一種阻力。


第三方面阻力來自既得利益和辦事習慣。


舉一個事例。20141217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向立法會表示,新長遠房屋策略檔關於未來10年建屋48萬個單位總目標不難實現。但是,半年後,2015627日,張炳良局長承諾,去年12月長遠房屋策略文件關於未來10年興建約25萬個公營房屋的目標未必一定達到,但會盡量爭取。他解釋:特區政府能拿來建公營房屋的土地是約254千個單位,但其中八成不是「熟地」;所謂不是「熟地」即是要做很多前期工作,有些要收地、有些要改變規劃用途、有些需城規會批准,能否完全用來建屋,視乎這些因素有無變化。張炳良固然重申未來10年建屋48萬個單位總目標不是「想像中艱難」,大部份已找到土地,但他沒有回答其中多少是「熟地」。


本屆政府「找地難」已為眾所週知。找到的土地由「生地」變成「熟地」需經一系列程序,其間,遇既得利益阻撓和辦事習慣拖延,二者均非容易對付。


儘管「視窗期」短、阻力大,本屆政府仍決心盡力而為,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相信中央將會給以大力支持和幫助。


201573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