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引擎動力(2015.8)

發布日期:2015-07-31

  


☉文/王金獅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僑聯常委


吉林省政協常委、香港博大東方集團主席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製造業未來十年發展的綱領性規劃,要實現這一宏偉的「十年計劃」,打一場「持久戰」不可避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呼喚企業家的三大責任情懷,即「放眼天下,空懷學習,不斷創新的情懷」,「家園情懷」和「仁義情懷」,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政府官員與時俱進和重商情懷、社會認可企業家的文化氛圍則不可或缺。


隨着《中國製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中國製造」將走上轉型升級之路。按照《中國製造2025》「三步走」的規劃,再用35年時間,上至人類社會頂尖的高科技等「國計」領域,下到傳統基礎的食品、鞋帽、螺絲範疇的「民生」需求,「中國製造」將全領域地升級到世界強國行列,令國人振奮和嚮往!


然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製造」當前所處環境仍難免尷尬:諸如產業附加值低,產品粗糙等。在全球競爭加劇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情況下,「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之路面臨諸多困難需要多方配合,攜手同行。


古人云:「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在「中國製造」的框架內,企業家、技術工人、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都要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頂層框架設計內,以全新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情懷,意氣風發,主動改革束縛體制發展的多層面制約要素,群策群力,抬轎推車,讓社會釋放出創業與創新的能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創富夢想!


「中國製造」需要企業家的責任情懷


從生產力要素來看,「中國製造」首先是「中國人的製造」,第一拉動力就是處於「中國製造」一線的企業掌管者——企業家。


隨着中國加入WTO保護期到期,自貿區建成、亞投行設立,「一帶一路」的海陸基礎設施、物流、產業園規劃的構建,未來國際品牌企業的全球產業鏈分工與市場布局,將使任何一個企業的國內競爭都融進國際競爭,任何一個企業的國內機遇都融進廣闊的國際機遇,以商業互信互利的紐帶搭建友誼的橋樑,奠定穩固持續的國際合作與和平環境,共同解決人類共同的困境。


這既是時代賦予「中國製造」的挑戰,更是時代賦予「中國製造」融入「全球製造」的良好機遇,首當其衝需要企業家以高度的責任情懷,直面「中國製造」轉型與升級期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如何建立全球產業鏈、加強生態保護、傳承中華文化與共同創富的三大難題。


這三大難題都呼喚企業家的責任情懷。


建立全球產業鏈需要企業家擁有「放眼天下,空懷學習,不斷創新」的情懷,面向世界尋找合作夥伴,找準產品與市場戰略破局的關鍵點。在產品形態和使用者體驗上,跳出傳統思維與原有經驗的束縛,不再追蹤「山寨」之路,而是通過大膽的嘗試與試錯,以創新之光,為人類的生存痛點與生活癢點提供解決方案,以用戶為王的高尚理念,做新產品、新服務、新行業的領軍企業。


用「家園情懷」,推行綠色製造,堅決制止直接污染環境。因為時代環境的原因,一些第一代創業者以免費濫用資源、污染環境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然而在當下,這些企業家必須要全體面對並糾正自身的錯誤,格外地關注生態建設,新的企業家在創業及企業發展的同時就將保護環境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拿到「綠色製造」的國際通行證。在為企業謀利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生態救亡的公益責任。否則,將淘汰於當代,受愧於子孫。


「中國製造」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更是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向外輸出的載體,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還要求企業家以「仁義情懷」,傳承中華創富的精神價值和企業軟實力。中國國有企業正在興起重組改制,家族企業面臨接班,老一代創業者在傳承企業有形資產的同時,更要向接班者傳承精神財富。只有發揮中華儒商的優秀傳統,借鑒國內外成功企業管理經驗,大膽創新,才能承擔起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之責,把義和利、自利和奉獻、競爭與合作、自強與自律統一起來,付之於行動,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在命懸一線的博弈中勝出。


「中國製造」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一些面積小、人口少的國家和地區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是製造業的強國,尤其在美國、德國這樣的大國的經濟構成中,製造業都是本國的經濟支柱。一旦製造業的發展遇到問題,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美國、日本製造業外移,出現產業空心化之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便發生了。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受到重創的發達國家又紛紛推出振興製造業的國家戰略,美國推出「製造業復興」等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規劃;日本的「再興戰略」等。


中國在此時推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趨勢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需求。但要在如此激烈的製造業強國的競爭中保持優勢甚至脫穎而出,培養「工匠精神」也亟不可待。


所謂「工匠精神」,用中國古人話說就是追求產品的「精益求精」與服務的「盡善盡美」。其核心是企業生產不僅以獲利為目的,而且樹立一種專注、精益、極致的工作作風。哪怕只是生產一枚螺絲釘,也會做得絕對絲絲入扣、屢試不爽、精妙亮麗。


眾多的德國和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並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比如,在英國工業1.0和工業2.0時代的工匠們,他們將工藝的提升與對品質的追求視作手藝人的本事與臉面,即使獲利雖微,也絕不能隱忍世人的微詞。正是他們這種執着的「工匠精神」,一個叫哈里森的英國鄉村鐘錶匠研製的航海鐘,成功挑戰大科學家牛頓與伽利略,拿下國際大獎。


在工業3.0時代,一批秉承「工匠精神」的超級極客(Geek)比爾蓋茨、喬布斯、拉里.佩奇、朱克伯格引領了信息時代的文明,海爾、聯想、格力以不斷升級的產品源源走進全球千家萬戶。


雖然目前「中國製造」在數量上已經無可匹敵,但是論品質,「中國製造」仍難免尷尬:機床佔世界產量38%,可數控機床基本得靠進口;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可高噸位起重機的鋼絲繩得靠進口,質與量的巨大反差背後,折射出「中國製造」「工匠精神」的缺乏。


然而,培育中國人的「工匠精神」,是一個龐大的國民教育工程,起自幼兒的家庭教育上至初高等教育體系,直到就業後的職業終身教育,都滲透在國民的生產與生活意識之中。


「中國製造」需要政府的重商情懷


「中國製造」的升級轉型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既如此,政府在其中起重要的推動、協調、帶領、引導作用。各級政府以及官員改變其部門或局部的權益觀,樹立大局利益觀並上升到國家利益觀,拆除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各類天花板、玻璃窗、旋轉門,讓企業的快車駛入公平正義的法制高速公路,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發展歷程中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改革要「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裡所說的「藩籬」就是為了維護行政審批部門、資源統領部門、行業壟斷企業、公共服務領域或地方政府的固化利益,而人為設置的行政與市場障礙。


凡是有「藩籬」的地方,都有冠冕堂皇的口號,都有滋生「尋租索賄」的機巧暗道。深入反腐敗,清除違法亂紀的官員,提升法制環境的透明度,將企業從官商關係的困局中解放出來,重建秩序,從而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中必不可少的步驟。


此外,「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還需要各級政府逐步讓企業家成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重要決策的參與群體。關於產業發展,企業家比官員更有話語權。無論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凡涉及產業、稅收、金融、能源、股市等立法與政策,相關政府部門的處事官員需要更多聽取企業家的意見,讓企業家在人大、政協等決策、監督、諮詢機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着眼於未來,面對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產品生產週期縮短,新機遇稍縱即逝的態勢,相關政府部門才能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平衡穩定與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少走彎路,從而讓政府減少甚至終止「運動式」治理經濟環境的累累教訓。


「中國製造」需要構建重視企業家的文化


39年前,蘋果聯合創始人韋恩(Ronald Wayne)把他10%的股份以800美元賣給了喬布斯。今天,這部份股權價值580億美元。可是,擁有巨大財富的喬布斯卻走了,而賣掉股票的韋恩還活着。


商場如戰場。當媒體聚焦在少數成功企業家令人炫目的輝煌時刻時,人們可能忽略了這些企業家曾經像戰場上的軍人一樣,用生命在奮鬥,他們很可能是這個時代悲壯的英雄。


也正因為如此,當前社會上瀰漫一股仇富或者仇視一些成功企業家的氛圍。而古往今來,中國的富人也都似乎有一種週期性的隱憂:擔心被「等貴賤、均貧富」,因而小富即安,或者移居海外,甚或尋求黑、紅兩道的保護傘。


誠然,我們不可否認,商人或者稱之為企業家,他們的道德、人格和法制意識的確分為三六九等,諸如勞工糾紛、制假售假、官商勾結等種種為富不仁的現象也經常見諸媒體。但我們以反向思維來看,這些其實不僅單純是企業家自身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整個大環境導致的,更加需要通過公平正義的法治來解決,這些問題不應該將其扭曲泛化為整個企業家階層的污證,從而誤傷那些真正為社會創富的合法經營的企業家的積極性。


事實上,尊重中國企業家其實就是尊重「中國製造」。企業家是時代造就的財富精英,從創富的本質來看,企業提供生產與服務的過程,也是吸引與拉動就業的過程,中國民營企業已然吸納了80%以上的工商就業人口,提升了全民的生活水平與國家穩定指數。企業是生產的最基本組織單位,企業家是生產的計劃者、組織者與管理者。產品不會從天而降,市場是在企業家的主導之下去開發的。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沒有王石就沒有萬科,沒有李彥宏就沒有百度。企業家除了具有運營資本和管理天賦之外,還要經得起打磨,扛得起責任,肩負得起使命。一項新科技或新產品的開發,往往要幾年、十幾年,很多企業家前期掙來的錢幾乎全部投入到新產品上,以科研經費、人員工資或材料費的形式支付給社會,而他們卻要自己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製造業未來十年發展的綱領性規劃,要實現這一宏偉的「十年計劃」,打一場「持久戰」不可避免。在這場戰役中,要實現從製造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涉及到品質、服務、品牌、創新等多項升級內容。要達到這些轉型升級,企業家的責任情懷、技術人員的工匠精神、政府官員的與時俱進和重商情懷、社會認可企業家的文化氛圍等缺一不可,而企業的自信度、社會責任承擔與國民的信任度也要同步提升。


在這些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有理由設想到2025年,國民出國旅遊,不用買馬桶蓋、電飯煲等基礎生活用品,到2045年,中國將誕生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中國高端品牌必將會佔據國際消費市場的一極。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