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解碼中國航母戰略(2015.8)

發布日期:2015-07-31


☉文/江小舟 特約撰稿人


中國第二艘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母,正在大連造船廠香爐礁基地緊鑼密鼓地建造中。中國海軍的兩艘被譽為準航母的兩萬餘噸級的兩棲攻擊艦,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夜以繼日地施工中。中國發展航母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向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中國將建設成為海洋強國的目標已經確立。


612日上午,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啟碇駛離山東某軍港,進行今年第二次海訓。與以往不同的是,海軍總部出動各專業部門人員首次隨艦出海監訓。


專業人員首次隨航母出海監訓


「遼寧」號正式服役已兩年有餘,其間曾在渤海和黃海進行數次海試。先後成功進行了殲—15艦載機等多架次、多機種起降,以及殲—15重型艦載機最大載重量起飛,夜間起降等高難度科目的訓練。中國首批艦載機飛行員在「遼寧」號上獲得了資格論證。


除此之外,遼寧號還遠赴南海,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海試,進一步驗證了中國自行研製的數千台各類航母設備,在高溫高鹽高濕海區,全部運行正常,各項性能指標安全可靠,充分證明了中國首艘航母具有良好的適航性。所有這些海試,對中國發展航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標誌中國已完全掌握了研製航母的核心技術。中國的首艘航母亦已完全具備了生成戰鬥力的基本要素。


中國第二艘航母正在大連建造


與此同時,中國第二艘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母,正在大連造船廠香爐礁基地緊鑼密鼓地建造中。除此之外,中國海軍的兩艘被譽為準航母的兩萬餘噸級的兩棲攻擊艦,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夜以繼日地施工中。蓄勢待發的中國航母,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中國實行什麼樣的航母戰略?在不久的將來,航母將成為中國海軍的核心力量,中國未來建造航母的數量是多少?中國將如何使用以航母為中心的日益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需要建造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自問世以來,歷來被海洋國家視為「國之重器」。由於其機動性能好,活動時間長,突擊威力大,能完成各種任務,可打擊空中、水面、水下和岸上目標,因此極大地擴展了海軍的作戰能力,特別是在奪取大範圍的制海和制空權,襲擊岸上目標和海軍基地,限制敵潛艇活動和保障大規模登陸方面,顯示出獨特的作用。航母的投入使用,把海上作戰從原來只限於水面和水下的二維空間擴展到包括空中的三維空間,改變了傳統海戰的模式,大大提高海軍在海洋國家國防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和平時期,航母還能夠用於搶險救災,維和,反恐,反海盜等非戰爭軍事行動領域,以及維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和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等等;在島嶼爭端、海上劃界等方面,航母可以充分顯示己方的力量的存在,因而具有極大的戰略威懾能力。


中國需不需要發展航空母艦?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在中國加速實現國防現代化的今天,中國必須發展航母,這已不會再成為問題。然而,恰恰就是這個今天看來原本不該是問題的問題,成為了近三十年來困擾,制約中國海軍發展的瓶頸。中國發展航母之路真可謂一波三折。


發展航母之路一波三折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在研究發展國防尖端武器的規劃時,曾經考慮過發展航空母艦的問題。後來,由於中國造船、航空工業基礎薄弱,國家太窮等多種因素,只得作罷,從而確定了將研製原子彈、導彈、核潛艇作為優先發展選項。進入二十世紀70年代後,南中國海波詭雲譎。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趁中國文革動亂之際,不斷非法侵佔中國南沙的島礁多達30餘個。因為沒有航母,致使中國海軍在捍衛南海主權方面,處於力不從心的尷尬境地。南沙群島的現實,牽動着國人的心。發展航空母艦,建設強大海軍,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後,由於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坐大,中國面臨着台灣被分割出去的現實危險,台灣形勢緊繃。19963月,台灣「總統」大選前夕,為遏制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台獨」勢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奉命在東南沿海舉行大規模的實兵實彈演習。美國為了給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撐腰打氣,悍然派出了兩個航母戰鬥群遊弋於台灣以東及東沙群島以東海域對中國進行威懾。由於中國海軍沒有航母,無法以航母戰鬥群對美國的航母進行反威懾。為了不示弱,中國高層決定動用核潛艇這一「撒手鐧」,最終迫使美國航母退到東海以東,東沙群島東南海域150海里以外。演習結束後,發展航母再一次成為中國海軍向中國軍方最高統帥部最為緊迫,最為強烈的訴求。


中國發展航母之路曲折坎坷。中華民族、海軍將士夢牽魂繞的這一工程遲遲不能立項上馬動工,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少數智囊和精英的海洋觀、海權觀滯後。特別是對海權興邦的認識,未有清醒的認識,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二是對航母在國防戰略和國防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存有誤區,認為航母是進攻型的武器裝備,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沒有必要發展航母;三是西方媒體反復惡意炒作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不斷干擾和影響高層的戰略判斷和戰略決策;四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濟。區區有限的軍費,無法承受發展航母所需的巨額資金之重。凡此種種,致使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喪失發展航母的良機。


中國航母戰略:分三步走


航空母艦既是國家力量的象徵,同時又是大國地位的象徵。中國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在「遼寧」號服役前,給世人的感覺好像中國就比美、俄、英、法四個國家矮了一截。尤其是進入廿一世紀後,海洋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隨着外部戰略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中國海洋利益的不斷擴展,發展航母,大幅提升中國海軍遠洋能力,特別是核心軍事能力,建設一支與大國地位相稱,能夠履行新時期,新階段歷史使命,具有強大現代綜合作戰能力的海上武裝力量,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004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果斷作出了發展中國航母的重大戰略決策。與此同時,中國確立了分三步走的發展中國航母戰略。


第一步,用810年的時間,在前蘇聯建造的「瓦良格」號船體上,研製中國第一艘常規動力的航母,先以此作為科研、訓練的平台,積累建造航母經驗,培訓艦載機飛行員,解決中國沒有航母的這一現實問題。


第二步,再用58年的時間,建造具有中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二、第三艘航母。


第三步,瞄準世界最先進的航母,建造核動力的大中型航母。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形成規模適當,技術先進的航母力量,加速海軍現代化的進程。


研製航母,是中國前所未有的一項龐大工程,是中華民族勇攀科技高峰,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縮影。航空母艦,專業繁多,集眾多現代高、精、尖科學技術於一身。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積累了相當規模的物質和科技力量,日趨強大的綜合國力為研製航母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海軍官兵的拼搏努力下,中國僅用了短短的8年時間,提前完成了中國建造首艘航母的既定目標。2012925日,中國首艘航母被命名為「遼寧」號正式服役。


中國發展航母的底數


西方國家的軍方高層人士、軍事專家一直都在高度關注中國發展航母的底數。早在20074月,美軍前太平洋總部司令基廷海軍上將訪華時,就曾經向一位中國海軍將軍詢問過中國計劃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艦。這位曾經擔任過中國駐美使館海軍武官的將軍幽默地回答道:「1艘以上,12艘以下」。其言外之意是,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全球稱霸,所以沒有必要像美國那樣建造過多的航母。


中國研製和發展航空母艦,完全是出於確保國家海防安全,領土完整與統一,維護中國合法的海洋權益,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環境的戰略需求。而不是像一些西方媒體猜測評論的那樣,是為了參加亞洲乃至世界海軍軍備競賽,增加與世界海上霸主美國海軍抗衡的能力。基於這樣的戰略需求,決定了中國發展航母的數量和規模,將是適度和有限的。另外,發展航母所需的巨額費用,也是中國決定發展航母數量和規模的重要考量。航母是海上的巨無霸,同時航母也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無論是建造,還是整個全壽命服役期間的使用,維護、保養、管理,以及以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都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決非是一筆小數目。美國海軍一個「尼米茲」級的航母戰鬥群一年正常運轉的費用超過120億美元。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國家財政預算裡,長期維持較低額度的軍費。如果發展過多航母,勢必影響到有限軍費資源的合理配置,衝擊海軍其他兵種乃至整個軍隊的均衡發展。


航母是「海上利器」。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發展航母。「遼寧」號的服役,標誌着中國已完全掌握了建造航母的核心技術。按照「循序漸進,取長補短,瞄準高端,一艘更比一艘好」的原則與要求,中國正加快發展航母的進程。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正在建造中的第二艘航母是「遼寧」號的升級版,其整體性能大大優於「遼寧」號,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製造」。至於接下來還要再建造幾艘航母,中國政府和軍方高層將依據國家利益的需求與可擁有資源的承受度決定。


美、英等西方傳統海上強國的海軍專家認為,中國海軍要履行使命任務,至少需要配屬3個航母戰鬥群,列裝5艘航空母艦。而中國軍方高層的智囊和海軍專家,亦基本認同這一觀點。也就是說,中國海軍的南海、東海、北海三大艦隊,每個艦隊都必須擁有一個全天候的航母戰鬥群。這樣才能基本滿足平時維護國家周邊安全和海洋權益正常巡邏值班的需要,也能保證一旦發生針對中國的局部戰爭時,實施對相關戰略海上方向的支援,以及抗擊海上來犯之敵作戰任務的需要。


中國發展航母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向世界傳遞這樣一個信號:中華民族沉睡多年的海洋觀、海權觀已經覺醒。中國將建設成為海洋強國的目標已經確立。而這恰恰才是美、日等傳統海洋強國對中國發展航母如芒在背,最為焦慮和不安的根本原因。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