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一帶一路」促蒙港經濟深度對接(2015.9)

發布日期:2015-08-31


☉文/馬建波 香江智滙理事


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和「十三五」經濟規劃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加大內蒙古對外開放力度,促進內蒙古與香港的產業經濟發展合作,挖掘資源優勢,加強兩地產業連結與優勢互補,全面提升內蒙古與香港兩地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高原,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2.3%。全區有蒙、漢、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504.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48萬。內蒙古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其千年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交融,歷史積澱形成的紅山文化、大窯文化、河套文化等在這裡輝映,發展豐富了獨特的「草原文化」,與長江、黃河流域文化璀璨同輝,成為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內蒙古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全長4262.5公里,有16個國家級口岸。其東部毗鄰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南面及西南接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五省區,為我國第三大省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商重鎮,也是今天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經濟戰略,開拓東北亞、歐亞和西亞經濟帶的重要戰略結點,具有十分重要的國際區位優勢。


資源非常豐富後發優勢明顯


內蒙古擁有豐沛的自然資源,也是中國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其擁有3.7億畝(約19.6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覆蓋面積達21.03%;有13.2億畝的草場和1.07億畝的耕地,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畜牧業十分發達,全國乳製品行業龍頭「伊利集團」就紮根於此,未來發展綠色農畜生態產業潛力巨大。同時,內蒙古有黃河、西遼河、嫩江等江河流經,水域面積93萬公頃,水資源總量達545.95億立方米。風能總儲量達13.8億千瓦,可開發量達3.8億千瓦,約佔全國可開發總量的50%,目前風電裝機容量達2070萬千瓦,發電量達379億千瓦時,均佔全國的25%,穩居全國首位。已發現各類礦產143種,38種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居全國三甲,其中:稀土、煤礦、鍺、天然氣、石油等17種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可見,內蒙古新能源、傳統能源和稀有礦產資源儲量非常豐富、後發優勢明顯,為今後自治區新能源產業和環保清潔能源、可持續綠色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其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畜經濟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成效顯著,且已形成「能源(傳統能源+新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並成為我國能源、資源和綠色農畜產品的重要生產和輸出基地。2014年內蒙古生產總值(GDP)達1.78萬億元(佔全國2.8%),同比增長7.8%(高於全國7.4%的水平),在全國31個省區中排名第15位,人均GDP71044元,首次突破7萬元大關。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1萬億,增長15.6%(高於全國的15.3%)。


由於長期以來,內蒙古受制於交通、教育、基礎設施和科技發展滯後的影響,雖具有眾多獨特資源優勢,但社會和經濟發展與內陸地區比還相對落後。隨着近年國家環保、節能、降耗及可持續綠色(GDP)新經濟戰略的啟動實施和習近平主席關於「一帶一路」外向型經濟拓展戰略構想的提出,及我國「十三五」產業經濟規劃布局即將全面啟動,內蒙古將迎來重大的新能源和綠色產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2013年內蒙古政府已提出「8337」發展思路,將圍繞建設「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現代煤化工、煤制氣生產示範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具有北疆特色的草原文化和歷史古跡生態旅遊觀光、度假基地。


蒙港經濟合作的三大空間


筆者認為:內蒙古未來應依托和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和能源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和綠色生態產業戰略」,應致力於「開發與保護」並重,迅速打造中國北部高原的特色農畜產業、生物醫藥資源開發、新能源、「草原、森林、沙漠」生態旅遊和多民族文化產業等「綠色GDP」產業經濟大格局,並成為中國綠色經濟的領頭羊。因此,內蒙古應本着「立足優勢、放眼世界、搶抓機遇與強強聯合」的發展原則,充分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和「十三五」經濟規劃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香港的產業經濟發展合作,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加強兩地產業連結與優勢互補,全面促進內蒙古與香港兩地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


第一,內蒙古實施綠色生態產業戰略,應立足於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的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培養。要以產業龍頭(如:特色農畜、清潔能源、煤化工、民族宗教文化、生態旅遊等)為軸心,實施上下游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加強產品增值的深度研發和國內外市場推廣,並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產業服務配套與價值鏈多角化延伸,形成相互連結的優勢產業集群。香港是國際資本重要通道和現代金融、服務業的龍頭,具有「自由市場、國際接軌、法制完備、包容多元、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等產業升級的軟實力優勢,以及擁有「信息科技、國際金融、國際教育、現代商貿物流」等高端產業集群。未來蒙港兩地通過加強「北疆高原與東方明珠」的優勢整合,引入或嫁接香港的國際教育、科技人才、專業服務等優勢資源,既可促進雙方產業升級與價值鏈延伸,又可快速打造內蒙古「特色農畜、清潔能源、特色旅遊(自然生態、歷史古跡、民風民俗)、文化創意、商貿服務與國際金融」等現代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同時,也有利促進香港的產業重建,及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


第二,內蒙古應立足挖掘開發自身資源優勢,深化與港合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畜產品與旅遊業的橫向整合,及服務延伸。開發多品種、多層次、高附加值等特色旅遊商品和民族宗教文化創意產品,積極發展現代商貿服務、物流系統和金融結算交易系統等,以加快培養支柱型的特色旅遊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現代商貿物流和國際旅遊規劃配套等領域,香港具有與國際接軌的獨特領先優勢,可結合本港「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發展,加強同內蒙古的產業對接與深度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第三,內蒙古未來實施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戰略,應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突破自身發展瓶頸。「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就是構建「橫跨歐亞大陸的交通、物流大通道,實現資源、能源合作開發與輸出的國內外雙向市場融通」。因此,內蒙古特色生態農畜乳製品與新能源的產業開發,應放眼國內外兩大市場,注重行業整合與質效並舉,加強科技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挖掘低成本和差異化優勢,充分利用特殊國際區位優勢,不斷提升綠色產業經濟的動力。未來其關鍵資源要素投入就是「人才和資金」。


加強四個方面的思考和布局


應對實施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戰略,應當作出全面的思考和布局。


一是要在自治區重點城市如: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引進香港國際化教育模式和師資力量,加快培養實用型專業技術、管理和行銷人才。


二是要加強同香港各高校的合作,共同打造蒙港國際教育產業鏈和高等教育平台,引進先進的管理機制和專才共同培養國際化的科技、管理和教育人才。


三是要對深度研發的特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物製品和蒙藏醫藥產品,進行國家與國際標準的等級研究檢測和鑒定。並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檢測中心,掌控產品定標權和市場定價權,致力打造國家級和國際級的特色農畜、生物醫藥產品及知名國際品牌,借助「一帶一路」東風早日打入東北亞和歐亞等國際市場。


四是要對未來發展經濟的投融資方式大膽創新。內蒙古今年財政收入預算為1954億,支出預算為4072億,其中:用於改善民生的支出超過2500億。赤字預算2118億,靠國家財政補貼支出超過50%,可見,發展與投入矛盾突出。未來挖掘優勢資源,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巨大,政府的直接扶持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面對內蒙古產業發展投入不足,企業融資增長緩慢的困境,政府應突破傳統招商引資模式(項目融資與企業融資),大膽創新投融資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市場融資平台獲取所需,政府應鼓勵和引導龍頭骨幹企業到香港發債融資或上市融資,逐步開放金融企業到海外發債融資。同時對戰略性能源產業、社會公益事業,可通過政府投資主體(如:設立產業投資公司),進行股權融資。對生態資源優勢產業的開發,可推行政府財政對招商引資項目或相關企業的「PPP模式」,進行公私合營投資管理。這是一種「政府資本+私營資本+民間資本」的全新投融資合作方式,也稱「公私合營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其核心在於政府機構可全程介入項目的規劃、招投標和生產運營管理,而非單純的融資管道(見鏡報2014.9月刊筆者拙文),既可改變以往政府財政對產業開發無償配套、有償借貸扶持和低效投入的融資方式,又可通過以政府股權配比外商或私營機構、民間資本的投資合作方式,直接介入資源、能源保護項目或特色產業項目的規劃、開發,及合作經營管理,真正實現合作各方互利合作、利益共享和共同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