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調整人口政策處理香港長者問題(2015.9)

發布日期:2015-08-31


☉文/張卓立


一連串虐待與殺害長者的案件,社會嘩然。長者要享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固然要保障他們擁有健康身心,同時護老者的辛勞與困境也應受社會認識,使他們得到適當扶助。另方面,香港單身長者人數呈上升趨勢,社會需要長遠人口策略,方可長遠地緩解老年化社會帶來的問題。


亞洲發生數宗與長者有關的悲劇,令人心酸。澳門有一位坐輪椅的長者被女兒當街毆打,被途人拍攝成短片上載至互聯網;另邊廂,在日本,一名93歲老翁聲稱因無法獨力照顧80多歲的妻子,憤而把她勒死,被捕上庭時更要求即判死刑以求與妻「再見面」;同樣在法庭,中國北京一名二級殘疾的老婦,被控把長期臥病的丈夫殺死,據知家中子女均離家到市區工作,遺下夫婦兩人同住,導致出現殘疾人士照顧殘疾人士的情況。


護老者力不從心 誰來呼應?


對於這些反常行為,社會已作出嚴厲的痛斥,涉及疏忽老人與虐老的人士相信已受到良心的譴責和即將面臨法律制裁。之後傳媒再對這些案件作深入挖掘,揭發出一個又一個護老者的辛酸故事。縱然賺人熱淚的情節並不能抵銷對長者施虐、疏忽照顧的罪過,但也激起社會對老人問題更深層的認識。


香港的安老問題也十分令人關注。2012年香港政府進行人口推算,現時香港每7個人之中有一個65歲以上長者,到2041年香港每3個人之中有一個65歲以上長者,長者撫養率為每千人養497名長者,如果只計算家中有長者的家庭,數字肯定令人更加吃驚。


長者服務社會一生,眠乾睡濕把子女養育成人,到最後享受晚年,得到兒孫的照顧,是應有的回報。必須面對的現實是,長者身心狀況會隨着年齡而衰退,家人要花越來越多的心思和時間照顧,有些護老者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事業和社交生活。因此,照料家中長者的人士,他們作出之貢獻,值得我們尊敬和表揚。


對於患有嚴重疾病以及不能自理生活的長者,護老者對他們照顧所花的心血更大,務求讓長者維持良好的生活質素。護老者的精神與體力承受畢竟有限,他們的難處社會也不能忽視。


去年,香港城市大學與明愛安老服務合作進行一項「護老者需要及壓力調查」,顯示有三成多的受訪者對照顧長者感到壓力與抑鬱,而護老者通常同樣是六十歲以上人士。推動老人與青年共融的組織「耆菁頌」也進行「敬耆護老」問卷調查,以100分為滿分,敬耆護老指數為56.4,「情感」方面有64.59,但「行為」方面不及格,只有46.69分。由此可理解到,香港社會對長者存尊敬愛護之心,可惜在實際行動上卻疲軟乏力。


遲婚不婚加重長者問題


造成以上結果,宏觀地分析,實與社會人口結構有相當關係。香港流行小家庭主義以來,父母只生育一至兩個小孩。當父母年老,就要由那一、兩個小孩肩負照顧責任。年輕人為口奔波,自己也建立起家室,又要兼顧老人,壓力由此而來。近年婚姻和生育年齡日趨增長,使問題火上加油。


我們來看看數字。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由1981年的23.9歲,升至2013年的29.1歲;另方面,男性的初婚年齡由27.0歲升至31.2歲。香港的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由1981年的25.1歲升至2013年的31.3歲。香港婦聯今年4月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受訪的30歲以下人士當中,有64%願意生育。


如此情況持續,導致的結果是,子女尚需供書教學之時,父母已到達退休之齡,無人能接續支撐家中經濟;父母身體衰退需要額外照顧時,子女才剛成家,既要護老,亦要培幼,壓力勢必加重,有時候迫不得已要勞煩同樣年紀老邁的長者配偶充當照顧者。


雖然香港社會福利周全,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殘疾津貼、醫療券,還有正在研擬的全民退休保障等,但壓力來源除了物質之外,護老者本身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勵和行動上的呼應。


故此,加深對護老者的認識,了解他們的需求,也是香港社會未來需要進一步努力推動的地方。


應對單身長者人數上升趨勢


另一個涉及長者的人口問題是不婚率上升,我們又可看看今年1月香港政府統計處進行的《1991年至2013年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專題研究。


本身處於生育黃金時期的人口中,從未結婚的單身人士比例激增。其中,35-39歲從未結婚的女性,1991年只佔該年齡段的女性人口9.3%2011年已增至22.3%;同樣的數字,從未結婚的35-39歲男性比率也由1991年的16%增至28.8%


受教育程度上升、社會倫理觀念改變影響,「單身族」越來越多,長久下去,單身長者的人數也相應增多。他們的問題是,既然沒有親人,何來盡孝心之人?


日本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處境,繁榮的景象背後,有一大群沒有任何近親的老人孤獨地過日子。據統計,每年有32000名獨居老人在家病發後失救致死,日本傳媒把此現象稱為「孤獨死」。孤獨的原因除了喪偶和子女離家生活外,相當數量的人是因為從未結婚,本身沒有親人。在未來3人之中就有1位長者的香港社會,會否出現類似情況?人言人殊,有待人口專家作進一步研究。


面對「孤獨死」,日本方面在鄰里關係層面入手,在社區推動鄰居、郵差等最接近長者的人士,留意長者的生活規律有否出現異常,讓長者即使在家中不適或發生意外,都可以盡快被發現,報警求助。


觀察香港的情況,鄰里關係大都疏離,假若單身老人與日俱增,推行類似日本的策略是否通行?或者有沒有其他積極的方法照顧此類長者?不論大家意見如何,照料長者,社區也可出一分力量。


建議設立人口結構對策部門


從以上種種原因,可見長者問題牽涉層面廣泛,影響深遠。香港受人口少子化、老年化和生育年齡推遲三重夾擊,雖有不同機構,例如安老事務委員會和家庭議會出謀劃策應付,但長者問題料會為未來的社會、經濟和倫理關係帶來嚴峻的挑戰,需要成立綜合式及策略型的專責部門應對。例如面對類似問題的日本,政府內閣已設立少子化對策擔當大臣一職,直接向首相負責,從國家戰略層面應付生育率降低及老齡化造成的人口結構問題,香港是否需要設立類同的職位及機構,值得討論。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