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柯輝:把音樂當做人生的必需品(2015.10)

發布日期:2015-10-23




☉文/喬雪

他不高,微胖。提起音樂,便會侃侃而談。他便是華裔樂評人兼現任中國瓦格納協會秘書長——柯輝。

兩位導師的音樂啟蒙

「要做好樂評人,不僅要熱愛音樂,還要有音樂底子」,做了多年自由音樂撰稿人的柯輝這樣總結。

柯輝出生於1969年,六七歲便開始學鋼琴。柯輝十幾歲時,對他影響最大的兩位人生導師出現了。一位是葉聖陶的孫子——詩人葉三午,他熱愛音樂,收藏有幾百盒從音樂學院資料室翻錄的磁帶。柯輝每週定期去葉家參加沙龍活動,葉老會教他聽音樂,瞭解文學和京劇。1988年,葉老的病逝對柯輝打擊很大,葉老曾讓柯輝「感受到音樂感性的東西。」

音樂學家繆天瑞則讓柯輝對音樂有了理性的認識。1989年,經老師推薦,柯輝成為90多歲的繆天瑞的助手,輔助繆老編撰《中國音樂詞典》和《音樂百科詞典》。那段時間,柯輝負責西洋樂部份,閱讀了大量音樂書籍。詞典完成時,柯輝的名字被署在字典上。「謬老把很多精髓告訴了我,使我對音樂有了系統性的理解,讓我明白音樂需要嚴謹。」柯輝回憶道。

1990年,柯輝21歲,去了澳洲。他沒有學音樂,而是攻讀了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定居悉尼,並開始經營一家家居店。2001年因國內父母年事已高,柯輝便關了店,回到北京。回國後,他拒絕了國內多家家居廠的聘請,打算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柯輝和太太在北京郊區開鋼琴培訓班,以保證經濟來源。柯輝認為,家長和孩子都可以學音樂,這是對音樂的普及。「通過交流我可以瞭解他們需要什麼,並想辦法讓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做自己喜歡的事」

柯輝每週用空出來的時間做樂評。他希望將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傳遞給其他人。當時內地樂評界流行一套傳統的蘇聯模式,但這種體系「太虛幻,沒講到實際的東西,跟現在世界的樂評界不搭」。他認為,一個優秀的樂評人應當熱愛音樂,懂得樂器、樂譜和樂理,這樣才能不斷往上走。

國家大劇院開館後演出、講座和節目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柯輝。

柯輝的樂評主要針對古典音樂,他不僅做文字樂評,也在音樂廣播節目做嘉賓。文字樂評既有字數限制,又要照顧讀者閱讀理解能力。與之相比,柯輝更喜歡即興的廣播式樂評,因為「很多靈感來源於音樂對人的刺激或信息傳遞」。

對於音樂欣賞,柯輝認為「人人都是樂民,不應設門檻,分專業與非專業,音樂就是自己的感受。」他表示音樂會曲目的安排,有時是讓人帶着考古性心理去聽不熟悉的曲子,進而重新完整地認識作曲家。

音樂大師帶來的震撼

柯輝與中國瓦格納協會結緣,源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那時柯輝結識了中國瓦格納協會創立者劉仕誠。中國瓦格納協會於2006年成立,屬於民間音樂組織,當時沒有名氣,認可度也不高。每年還需繳納1000多歐元會費給德國,並接受中國政府年檢。2011年初,劉先生請柯輝接任中國瓦格納協會秘書長一職。柯輝接手後,去民政局奔波了兩年,才在2013年拿到證書和會章。

看到內地的瓦格納歌劇中譯本未達到「信達雅」要求,柯輝便聯繫台灣瓦格納圖書館,參考詹宜昌先生的中譯本,重新出版簡體中譯本。如今譯本已進入審稿階段,共有三部:《尼伯龍根的指環》、《瓦格那的浪漫主義歌劇》和《瓦格納的樂劇》。

柯輝認為,好的音樂家總能感動聽眾內心最弱的點。富爾特文格勒是柯輝喜歡的一位德國指揮家。他是柏林愛樂樂團從1923年到1954年的指揮,經歷了歐洲最動盪的時期,且在納粹時期未離開祖國。柯輝認為,「音樂如人生」是富爾特文格勒的寫照。雖然很多人批判富爾特文格勒,但柯輝覺得「他在那種情況下忍辱負重,憑藉良心救濟猶太人,是很不容易的。」

另一位讓柯輝震撼的音樂家是克勞迪奧•阿巴多。2009年,國家大劇院開館,邀請阿巴多所在的琉森音樂節音樂團來中國。那時70多歲的阿巴多病後剛復出,「他的指揮讓樂團奏出很特別的音樂,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的樂團,這超越了我對音樂的感受。」柯輝感慨萬千。

此後,柯輝每年八九月份都去瑞士盧塞的琉森音樂節(原名為「盧塞恩音樂節」)聽阿巴多指揮的音樂會,聽完後會在中國媒體發表有關樂評。

2010年柯輝第一次去琉森音樂節,這也是最讓他震撼的一次。樂團演奏的是馬諾第九交響曲,音樂給人一種宿命感,以及對死亡的思考。在音樂高潮時,柯輝正對面座位上有位女士被音樂感染,突發心臟病去世。阿巴多沒有停下,他指揮得非常投入。最後是個很慢的結束,阿巴多的手放下了,但一直在顫抖。「結束後10分鐘,全場一點聲也沒有,大家全都進去了,這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一幕。」後來,柯輝看這場音樂會的DVD,發現有一個他打了自己胸口一拳的特寫鏡頭,「我是看自己是否還活着,還能反應過來。」他認為音樂的最高境界很難用語言描述,「人會忘掉世界」。

20138月是琉森音樂節75周年,也是阿巴多的最後一次演出。他上台後揮出的第一聲讓柯輝感覺這是最後一次了,「我感覺他在經歷身體的痛苦」。在音樂結束時,一個銅管慢慢消逝的聲音,讓柯輝感覺阿巴多「不想結束,不想走」。而當柯輝跑到舞台前為阿巴多鼓掌時,發現阿巴多一臉灰色,柯輝打了個寒顫。20141月,阿巴多去世了。

這一年有三位著名指揮家去世:克勞迪奧•阿巴多、洛林•馬澤爾和克里斯朵夫•赫格武德。阿巴多去世後,柯輝第二天便接受了兩家報紙採訪,並在中央台,北京台和國家大劇院錄製相關節目。忙碌了一週,柯輝就大病了一場,他「感覺失去了很多」。後來他又去了一次琉森音樂節,再也沒找到阿巴多在時的感覺。柯輝說「一個偉大的人走後,什麼也不會留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