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七大麻煩與治本之道(2015.11)

發布日期:2015-10-29


☉文/漁樵夫


當前留給中國的改革時間已然不多,中國經濟要走出困境必須主動出擊:一方面要有決心有勇氣消化「高槓桿高產能」,另一方面要真刀實槍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釋放改革紅利。唯此,中國經濟才能順利走出寒冬,不在「二次危機」中傷筋動骨。

時近年終,中國經濟再閃雙重警報:從周邊看,七年一輪迴的「二次金融危機」可能風暴重臨,全球資本市場風聲鶴唳,加之下半年中國股市連續暴跌,人民幣突啟貶值模式,更吹大經濟淡風,在外媒眼中,中國已從世界經濟火車頭變為全球經濟大麻煩。

事實上,經歷上一輪金融危機洗禮,全球新興市場並未對扭曲低效經濟結構進行徹底校正,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嫌,從而可能引爆「二次衰退」炸彈,此並非中國之錯。但「二次危機」腳步逼近,卻已拉響危險警報,昭示單純依靠「中國式刺激」,以及用樓市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已行至末路。中國必須與危機賽跑,大刀闊斧破舊立新,推進「真改革」「強改革」,背水一戰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釋放改革紅利,才能順利為「十二五」收官,為「十三五」開局,才不會在「二次衰退」中傷筋動骨,並重獲投資者信任票。

中國經濟遭遇「大麻煩」

2015年作為「十二五」收官年,中國經濟並未靚麗作結,反成全球經濟下滑「風暴眼」。當前中國經濟淡風大吹,資本外流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雙面夾擊,非但不利於中國經濟復蘇反彈,對目前的改革轉型亦是重大利空。

自從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增長瓶頸期,2014年經濟增速7.3%,達1990年以來最低,今年經濟形勢更是每況愈下,「保七」難度陡增。持續萎靡的PPICPIPMI,以及「克強經濟學」最看中的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基礎指標均不盡如人意,顯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超過預期。

從實體企業看,需求不足、投資疲軟、產能過剩、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嚴重困擾中國企業。已經公布半年報的金融特別是銀行利潤大幅下滑,不良貸款率大幅攀升;煤炭、鋼鐵等行業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重重,特別是出口企業倒閉破產大面積發生。長江商學院發布《中國產業經濟報告》指出,今年二季度高達53%的中國被調查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供大於求,這一比例為過去五季度最高。

從區域經濟看,以國企為主的東北、以礦業為主的西北,經濟失速現象令人憂慮;靠出口拉動的廣東和江浙經濟,經濟增速亦是低位徘徊;另有不少地方政府掙扎於高額債務泥沼中極為被動。

中國拉動世界經濟的動能亦在減弱。今年前8月,中國對原油、工業金屬、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進口均出現下滑。外界憂慮,中國經濟緩慢性滯漲不但會失去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地位,反而有可能拉低全球經濟增長。

習近平在9月訪美前更罕見回應國際上對中國經濟失速的憂慮,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這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結果。我們將繼續深化改革,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經濟仍然擁有巨大的潛能、迴旋餘地、內在韌性,完全有條件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

概括而言,中國經濟當前可謂遭遇七大麻煩:

麻煩一:股市「熊出沒」 上半年還在5000點昂首闊步的中國股市,下半年動輒以千股跌停的暴跌模式急速入熊。上證綜指從6月份峰值5178點最低跌至2850點,跌幅高達45%A股兩市流通市值減少了22萬億元。兩市蒸發的總市值超過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年產總值,是希臘國內生產總值的16倍。

麻煩二:貨幣急貶值 811日,中國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隨後人民幣出現急貶。前9月人民幣貶值幅度為2.41%。大和資本發表研究報告指,人民幣會持續貶值,預測明年底由6.83下調至7.5人民幣兌1美元。當前環球經濟風雨飄搖,人民幣急貶正引發大規模資金外流。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降至35141.20億美元,較8月減少432.61億美元,這是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五個月出現減少。而8月份,更創出中國外匯儲備有史以來最大單月降幅。高盛指出,中國正經歷史無前例的資本外流。

麻煩三:債務埋炸彈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債務槓桿率已是GDP200%,中國企業部門債務佔GDP比重超過125%,位居全球最高之列。地方債更是危險炸彈,短短十年裡,已翻了五、六倍,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高投資意味着高債務,中國正在為過去的「投資依賴症」買單。地方債炸彈可能觸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值得高度警惕,其在金融領域裡發生「骨牌效應」式的連鎖反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大摩認為,中國是有史以來短時間內舉債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幾乎需要一次金融危機才能清理市場。

麻煩四: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近年來已成為中國經濟之殤,包括與重化工工業相關的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領域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只要這些產能過剩不消除,中國PPI下行勢頭就難以勒住。中國產能過剩局面下已出現了惡性循環:高債務企業將資金優先用於償債,而非投資;由於產能過剩導致投資機會匱乏,投資回報率低,好企業投資會更趨謹慎,最終造成實體經濟欲振乏力。

麻煩五:樓市寒冬 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自2014年起,連續20個月呈下滑趨勢,從兩年前的20%以上跌至不足4%18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僅3.5%。與此同時,土地購置費增速一路下行。中國房地產去庫存前路漫漫。在已經公布2015年中期業績的40多家房企中,27家房企淨利潤出現了下滑,7家房企的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了50%5家出現虧損。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已成為過去。房地產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房地產從炙手可熱滑落到冰點,現在房地產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以至於沒有地產公司願意投資,可以說中國以城市化帶動的經濟增長發展模式已經結束。

麻煩六:人口挑戰 2011年開始,中國15-64歲的生產性人口比例出現下降。這意味着「人口紅利」的拐點出現,老齡化社會已經提前到來。中國「人口紅利」下降的負面效應將在未來二十年裡不斷顯現。因此,未來二十年,中國如何在沒有「人口紅利」的情況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可謂是一大難題。

麻煩七:資源環境瓶頸 除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外,資源和環境因素亦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瓶頸。中國在經歷多年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後,資源消耗越來越多,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因此,若想未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必須在獲取資源上付出更高成本。此外,當前中國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環境治理需要的投入亦越來越多。IMF報告預計,中國經濟在2015年的增速將為6.8%,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滑至6.3%。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長減緩從目前看仍處於可預見的範圍內,但其溢出效應正越來越明顯。過去的經驗顯示,中國的「麻煩」再多,只要經濟在持續發展,一切都可以被暫時掩蓋或拖延,但經濟一旦持續下行,所有深層的問題就將浮出水面,並可能造成連鎖反應,觸發系統性危機,這亦是當前中共高層需要關注的焦點之一。

「二次危機」黑雲壓城

除了內部面臨的七大麻煩外,當前中國經濟所遭遇的國際發展環境亦不樂觀。10月上旬,美國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發布報道稱,新加坡正處於第三季度陷入經濟衰退的危險當中,這將是整個亞洲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的又一迹象。亞洲國家貨幣最近陷入了集體競相貶值的惡性循環,其中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幣值刷新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亞洲貨幣的集體貶值競相加入貨幣戰爭,引發了外界對亞洲金融危機二度重來的擔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對市場穩定風險應對不當,世界可能陷入一場新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衰退。事實上,新的全球衰退可能已經開始。經濟放緩、貨幣貶值、資本市場集體滑入熊市,種種迹象都顯示,新興市場正面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險境。

有分析指,新興市場佔全球經濟的份額已經達到35%以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遠超發達經濟體。一旦這一切逆轉,資金外逃,機構和投資者沽清新興市場的資產,這種「崩盤」的走勢勢必引發「由新興市場引發的全球衰退」,從而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七年一輪迴的「二次危機」。

「中國模式」亟待破舊立新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動力,依靠的是大量廉價勞動力,低廉的土地和環境保護成本,但當前,人口優勢已然不再,環境、資源瓶頸愈發凸顯,加之樓市遇冷,出口不振,昭示固有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大央行都開啟了貨幣寬鬆的救市政策,中國政府亦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短期內使得經濟增速重回高位,但其留下的後遺症卻遺毒至今。如今,投資刺激的邊際效應正迅速遞減,顯示「擴張依賴症」已是此路不通。

2008年金融風暴過後,美國之所以率先復蘇,正是因為美國進行了迅速的去槓桿。而歐洲、日本等國的教訓表明,越是不願面對去槓桿、去產能的痛苦,經濟衰退時間就越長。

除了高槓桿外,當下中國經濟困境更與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有關。龐大而低效的國有企業,壟斷了能源、電力、通信、鐵路等重要基礎行業,擠佔消耗了大量廉價金融資源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成為了中國經濟前進和改革道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

為避免國民經濟出現硬着陸甚至斷崖式崩塌風險,內地高層必須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經濟戰略與對策。當前,路易斯拐點的到來、人口紅利的結束、房地產長週期拐點的出現,以及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均要求中國要大刀闊斧破舊立新,從投資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增長。

因此,化解高投資後遺症、轉軌固有經濟模式,通過存量資產和金融投資的結構調整,實現宏觀經濟去槓桿,完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其中,擺脫「房地產救經濟」的固有發展模式,是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健康復蘇的關鍵所在。過去數年,房地產雖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卻擠佔大量社會資源,制約創新創業,造成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中國只有卸下房地產這個包袱,才能讓實體經濟恢復活力,中國經濟重新出發才成為可能。

當前留給中國的改革時間已然不多,中國經濟要走出困境必須主動出擊:一方面要有決心有勇氣消化「高槓桿高產能」,另一方面要真刀實槍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釋放改革紅利。唯此,中國經濟才能順利走出寒冬,不在「二次危機」中傷筋動骨。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