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非正常死亡」阴影笼罩官场(2015.12)

发布日期:2015-12-01


☉文/胡袭紫


虽然从医学角度讲,内地每年因重度抑郁而自杀的人数达20万。疾病不分阶层,发生在官员身上实属正常。但内地的「官心病」又与普通的抑郁症疾不同,职务身份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他们很难采用一般人的心理纾解方式,比如倾诉、宣泄等,而只能采取自我疏导的方式。


近期,内地官场「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令闻者咋舌。主流舆论将之归因于反腐风暴的震慑效应。此说固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吏治环境和官场文化恐怕也是重要推手。


官场怪现象之「落水死」


114日晚9时许,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文荪与其秘书在该市柳江边散步时,落入柳江中。次日凌晨215分,据柳州市委办公室报告,肖文荪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淹溺。


1964年出生且身处高位的肖文荪,到底因何落水,时隔多日后仍未有权威部门回应。官方在事发后一周内,只给出两条讯息:一是广西纪检机关未接到对肖的举报,亦未对其进行调查;二是通过当地媒体为肖发了讣告,称其遗体告别仪式于116日举行。


此事之所以引来舆论探究,更有坊间演绎版本,疑窦之处颇多。据此前内地媒体披露,肖文荪落水之处有一米多高的护栏,要落入水中,必须翻越,且岸边水浅清澈,进入水中后需游出数米才到深水区。


就在肖市长落水前3天,柳州日报曾刊发报道《四处人工沙滩落水群众无溺亡》称,当地近几年水上娱乐活动不断增加,水上抢救任务日益繁重,落水者溺亡现象连年不断,但「今年市体育局认真落实抓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做好市区金沙角等4处人工沙滩公益救援工作,且成效显著……今年首度出现落水者零溺亡。」


白天还在正常参加公务活动的肖文荪,是「落江」还是「跳水」?随行秘书是否确有报警,又缘何未得到及时施救?这些谜团和真相,有如石沉江水,在涟漪后暂时复归平静;但其下是否潜藏暗涌,令外人难以窥视。


同样因「落水」闹出大动静的还有国有重点企业监事会主席时希平。时希平今年58岁,作为副部级干部还有两年才到退休年龄。他于913日前后在湖北休假期间「落水失踪」,原因不明,截至本文发出时仍未找到。


时希平有一个特殊身份——中央巡视组副组长,他被爆出失踪时巡视工作刚刚结束,向中央报告情况及巡视回馈工作尚未完成。时希平曾在中组部和国资委系统工作,为人相当低调。在中组部工作期间,他几乎未有任何公开的新闻报道,这从中组部的性质、他的级别和当时网络媒体的发达程度都能解释得通。到国资委以后,关于时的报道也只有寥寥数篇,其中有一篇是官方的典型人物宣传稿,可以看出时希平是一位体制内的标准骨干。


在今年以来的公开报道中,时希平以中央巡视组第三组副组长职务的身份出现。3月第三巡视组进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7月巡视了东方电气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时希平的「落水失踪」是否与巡视职务有关,不得而知,但时政圈内确实也有「不排除遭到报复」的传闻。


关于时希平的最近一次官方消息,是1027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免去他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职务。但是,这则常规任免消息,并不能清晰回答关于他发生意外的疑问。


今年11月,距离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王改真在东昌湖「溺亡」也有整整半年。王改真落水意外后,警方已排除他杀,称「系溺水死亡,死亡原因正在调查中」。但180天后,这位正厅级女干部究竟为何「溺水」却未见任何新的信息披露。不能不让人忧心这种「没有下文」的操作方式,比河水更能吞噬官场生命。


地方官员「自杀潮」袭击官场


军政界高官自杀可以成为网上的大新闻,金融界官员自杀也多引人关注。但地方中下级官员自杀多为人所不知,其实,这些官员自杀已接二连三数不胜数:


119日,湖北省恩施州发布消息:该州财政局局长王金维当日早晨在家跳楼身亡。知情人士透露,就在王坠楼身亡前一日,他被宣布停职。


在王金维之前,从7月到10月,仅媒体公开披露的自杀官员已有8人。


99日,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重庆市教育矫治局(戒毒管理局)局长谢伦在家中坠楼身亡。有报道称,现年55岁的谢伦当晚乘家人不备,从23层的家中翻窗高坠死亡。经查,谢伦曾患抑郁症,近期复发,病情加剧。


91日,江西省新余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万祥安在单位办公楼跳楼,经抢救无效身亡。


811日,连江县政协副主席孙辉下午从连江县政府大楼坠楼身亡。


730日,河北沧州市青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李茂生被发现在办公室内吊亡。当地知情人士称,死者曾被上级领导约谈,具体内容不详。


727日,现年60岁的合肥市政协副主席满铭安于住宅楼顶吊颈死亡。警方调查为死因为「自缢」。


723日,山东东平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郑昌勇被证实在家中自缢身亡。据其同事和家人介绍,死者近年来有较严重失眠现象,并到多家医疗机构就诊。


718日,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玉萍被发现坠楼身亡。据媒体报道,朱对从市委调整到人大主持工作有些看法,近期家中亦遭变故,「加上社会上有一些传言,情绪十分低落」,可能是悲剧发生主要原因。


75日,海宁市纪委派驻信访局纪检组长在该市行政中心跳楼身亡。据初步调查,判断其系因抑郁跳楼。


此外,国企一把手中,上市公司中国一重的董事长吴生富在83日被企业公告披露「突然去世」。多个消息源称,吴生富是在齐齐哈尔的办公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统计发现,内地多数自杀官员都在一些重要部门任职,如地方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或国土、交通、教育、卫生、信访等部门,很少有人在团委、妇联等相对「权轻」的部门工作。体制内人士指出,不健康的官场生态乃是官员抑郁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反腐风暴则是一个诱导因素。


有官场人士坦言,在一些民主氛围不浓、法治不彰、潜规则盛行的地方,不少在位者实际「过得诚惶诚恐」:一则忧心工作出现闪失,授人以柄,影响仕途;另则也因为与上级形成了某种人身依附关系,既要取悦领导,又要设防同事和竞争对手,不免身心俱疲。


对于某些官员来说,反腐之所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与官场生态不无关系。少数上级就喜欢提拔「问题干部」,因为有把柄操控在手中,被提拔者才能用起来「放心」。而一旦被擢拔的官员进入反贪机构的视线,心理压力也会非常大。


以恩施州财政局局长王金维为例,反贪风暴有可能就是致其坠亡的导火线。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王金维属于「三不干部」。所谓「三不干部」,就是涉嫌违法违纪,因官场利益纷争,当地明确「不提拔不重用不处分」的干部。因此,王在四年前从建始县委书记任上平调州财政局局长。最近,湖北省委巡视组到恩施后,其存在的问题被旧事重提。


「官心病」与「潜规则」


虽然从医学角度讲,内地每年因重度抑郁而自杀的人数达20万。疾病不分阶层,发生在官员身上实属正常。但内地的「官心病」又与普通的抑郁症疾不同,职务身份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他们很难采用一般人的心理纾解方式,比如倾诉、宣泄等,而只能采取自我疏导的方式。


一位曾在组织系统工作、又兼心理学职务的体制内干部说,目前内地官员「最大的心病是前程问题」。她曾给不少前途似锦的官员做心理咨询,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理非常封闭」。可以说,「公务员已经成为中国心理疾病患者中最为隐秘的群体」。


官员们的「心疾」来源,除了工作本身及晋升的压力外,还来自于「官场潜规则」及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官员在公务岗位实施工作,除了考虑对事,还要考虑对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潜规则」对于仕途升迁更加管用。官员群体中对此不乏抱怨,认为「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甚至超过工作本身带来的压力」。


早前《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内地100多位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其中,近六成五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并由此导致少数干部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此外,「发展与责任」等压力被形象地称为官员背负的「大山」,使他们常常「夜不能寐」。


另有来自地方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层干部也是目前压力很大的群体,职业压力水平与人际关系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对当地官员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心理健康指数比45岁以上的干部低,这种「官心病」年轻化的现象也很值得思考。


换一个角度想,在现代社会,若是为官不顺意,为何不「挂印而去」,而非要选择绝路?


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也与「官本位」和「特权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一些官员预感出事或者撤职后,社会光环和地位将彻底消失,连带自身价值也一同丧失。可以说。自杀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权衡和选择。


而作为「恋权」文化的另一面,大众又有一种对官员普遍持有「有罪推定」的心理定势。「无官不贪」作为内地街谈巷议的流行语,实际体现了民众对腐败现象认知的扩大化。对于廉洁勤恳的官员而言,这种由少部份同僚带来的「污名效应」,也会客观上带来无形的压力。


以上都是职务以外的原因,就工作范畴而言,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期,各种问题、矛盾层出不穷,致使官员们面临的责任压力也很大。既要保经济、稳增长,又要维稳定、促民生,在考核指标和民众期许可能并不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烦闷、焦虑、愧疚的心理。


懒政怠政心病还要心药医


在心理学者看来,「官心病」的产生和集中爆发,跟官员群体的安全感缺失有关。这种职业不安全感,除了积聚压力,也会导致部份官员的不作为。表面上看,懒政庸政的出现,与「无能」和「缺乏激励」是相关联的。而从心理成因解读,可能也与部份官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做事越多越不安全」有关,或者说,这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软抵抗」。


与压力下的「五死」相对,官媒还总结了当前懒政的突出「五型」:「打盹型」,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装聋作哑;「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太极型」,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比划型」,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说唱型」,动口不动手,务虚不务实。凡此种种,贻误事业发展,影响执政党的形象。


政治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共高层一再强调治理官员「不作为」的问题,在从严治吏和雷霆反腐的背景下,对「不作为」的惩治有加码迹象。


「下一步,国务院督查结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相衔接。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在9月下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整肃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推动争相干事、有作为。这是中国高层破解「政令不出中南海」,治理官场庸懒政的重要行动。


此前,国务院先后在去年6月底到7月初、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对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了两次全面督查。目前,国务院的第三次大督查正聚焦民生领域的不落实不作为问题,进行到了督查审计环节。


从反馈看,10月中下旬以来,海南、广东等地针对国务院第二次大督查发现问题进行了问责处理。海南省委表示,国务院的核查问责工作,「对各级干部触动很大,社会反响强烈……我省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聚焦『庸懒散奢贪』现象」。广东近日也披露,已按照国务院第二批核查问责工作的统一部署,针对财政资金沉淀等方面的懒政怠政不作为典型问题,依法依规对25人进行了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本届习李政府的两个制度创新,一是通过部委官员进行事中专项督查,另一个是事后引入第三方评估,以此促进政坛清风正气。


对于那些选择「自我平庸化」的官员,除了借外力改善其行动外,也要好好诊一诊其心病。是因为怕出事不敢做事而选择观望,还是对于「反四风」下的官场新常态不适应,抑或因为考核选拔机制不合理而采取消极抗议?


如何从体制上给官员解压,可以开出三剂「心药」:一是「还权于民」,为官员制度性减压;二是通过法治、民主和监督,破除官本位和特权体制;三是实施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体制机制,使官员能上能下、进贤退庸。


对于解决「不愿干」「不真干」的问题,官媒曾撰文指出,一是要结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打破一些地方和单位干部队伍中「固化板结」现象;加大公开比选力度,让一批责任心强、踏实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二是要考核担责,「将考事与考人相结合、官评和民评相结合、考核与使用相结合,让干部比本事、比干事、比成事。要追究失责,对『在岗不在干、在干不在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下来,对不作为、慢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要严肃处理。」


一言以蔽之,官场心病,还要对症下药。人心最是复杂,要医治起来也非旦夕之功。上下通力、内外互动、宽严相济,积涓滴之功,汇川江之水,是为正途。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